既然好久没推送了,在开正题之前,还是要把之前的事情交代一下,以免让我的忠实的读者觉得我这个人很没礼貌。
之前有读者后台来信,问了我一个他自称“很世俗”的问题,问我的看法。我很久没回。真的很对不起。允许我做一个无力的解释吧。一小部分原因是最近一直在路上,没什么好的机会去想和回复你的问题;一大部分原因是我觉得自己真的不是一个很有想法,很有主见,很有判断是非能力的人,尤其是对于世俗的事情。直到两天前,我觉得不能拖得太久,还是要回复一下的,于是我打开后台,准备把我的想法告诉你,后台告诉我,因为你主动和我联系的时间已经过去了48小时,所以我不能主动和你发消息了。嗯,腾讯在这一点上还是想得很周到的。所以我只能在这里告诉你:
好久没联系的人,突然加好友和你借钱,那就拉黑吧。
1月28号的时候,我这样的人,也去看了《无问西东》。
原因是我爱听的一档周末电台节目《王冠红人馆》里的四个主持人,用最最感性、最最深情,最最让人激动和动容的话语夸了这部电影。甚至说这部电影是这些年来华语电影里最好的一部作品。里面有很多情节让人深思,很多情节让人潸然泪下。而这样的电影,对于我这种自诩有着一点点家国情怀、自诩有着一点点真善美追求的人来说,无疑是最好的寻找心灵寄托和共鸣的所在。
所以我去看了。然后,我没哭,也没感动。
自打去了云南,我感觉自己已经变成了一个泪点很低的人。甚至在宿舍看国家宝藏,我有时都会激动地泪腺异动。可是这一次,我真的没有。我努力地去想那些让人听不太懂的台词,努力地想从那些莫名其妙的情节中体会人物的真实??墒俏乙廊幻挥斜桓卸?。
可是我的内心是拒绝承认的。我是那样一个有情怀,有追求,有格调的人。我是那样一个容易被人间的大爱打动的人,我怎么能不感动不落泪呢?
我记得之前朋友圈很多人都在转,都在说这部电影。尤其是对于我们这种逐渐有些抬不起头来的老牌高傲学校的毕业生,但凡是有关西南联大,我们总会冲在最前头。所以我的朋友圈这样的推崇和歌颂更多,可是我为什么就不感动呢?
直到昨天,我看到了一篇文章《<无问西东>:这部始终在强调真实的电影,未免太不真实》,我终于如释重负,原来也有人和我一样。原来,很多时候我看不懂,不一定是我的错。
昨天晚上构思这篇文章的时候,脑海中闪过几个画面。
回家途中,我到了天津,回学校去看了看。坐在公交车上,听到了旁边两个学弟在聊天,应该是大四的,在聊找工作的事。他们满口的证券、核算、银行、投行,听得我心里发怵,因为我完全听不懂。现在的毕业生都已经厉害到这种程度了吗?我是不是和这个时代脱轨了。后来我想,我就是一个曾经一厢情愿抱着拯救地球的单纯想法投身环保事业,到后来发现找不到工作的环境工程学生,我干嘛要去听懂那些金融大神的聊天。
有一次在微信群里,几个读研的同学突然说了几个我根本就没见过更不会读的英文。我内心一阵空虚,短短半年没见,我和他们的差距已经到了这步田地了。原来一起嬉戏的小伙伴,我却已经摸不到他们的鞋跟了。后来我想,我就是一个在北京地铁四号线中关村地铁口扔一块砖头能砸倒20多个的普通本科生,我教半个学校半个学期的英语也只是ABC和“I’m fine,thanks.And you?”我干嘛要懂得硕士生聊天时夹带的英文。
我第一次坐昆明的地铁,就听旁边两个白领,一男一女在聊天。“张总base上海,王总base北京,最近跟的一个项目差不多几千万?!蔽姨乓徽笸菲し⒙椋肚钕拗屏宋业南胂罅?,如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不是我能轻易估量的了。后来我想,我就是base中国大西南一个普普通通的乡村老师,我干嘛要去操心人家base在上海和北京的张总和王总的事。
很多事情我不必去懂,因为那从来都不是我要去关心的事情;很多时候我不必去感动,因为我没必要和所有人都产生共鸣。
我记得大学毕业的时候,去美丽中国之前,我特别特别想拥有的品质,就是“从容”两个字。面对窘境而不窘迫,面对逆境而不慌乱。面对自己喜欢的工作而不用力过猛,面对自己喜欢的人而不踟蹰不前。我希望自己活得真实,活得随性,活得自然。不装强大是因为内心真的充实,不装高深是因为拥有自己坚定的人生观。
可是,我知道,我到现在依然没有做到。因为我依然在装。比如说这篇文章,其实我根本不知道自己要说个什么,可是我依然装作深思熟虑,侃侃而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