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看到:007战友欢喜在个人公众号提到写作素材收集的卡片创作。很受启发,所以决定在学习中运用。
卡片创作法:见感思行
见:是如实呈现的意思,看过的书,观点,概念等等如实提炼出来,不曲解原意。
感:这个概念为什么重要,大家怎么理解的,实际上应该是怎么样,正确理解有什么意义,错误使用有什么可怕之处。
思:这时候写出你的思考,寻找相同的知识联系,这个阶段你调用的知识越多,你理解的就越深刻。
最后是行动,把你的认知用到行动中检验。
用"见感思行" 创作一张张卡片,对卡片进行标签分类,每一门学科都是一堆卡片。这些卡片排列组合下来就是天文数字,每一次排列组合,都是一次远距联想力的发挥,你的创意也会越变越多。
即学即用,我最近在学习“”笔记侠公众号“的课程——《人人都需要的精准表达术》。
用卡片法进行记录。内容如下:
学会倾听与独立思考,才可能实现精准表达
见:
所谓“精准表达”,就是要避免无效沟通,低效沟通,从而降低沟通成本(包括时间,精力上的投入),提高沟通效率。
做到这一点是困难的,前提是学会倾听与独立思考。
多数人的倾听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即表面上是在听对方说,但实际上根本心不在焉,心里想的是:对方讲完了我要说什么/问什么/怎么反驳?
因此,学会倾听,是要把注意力放在对方身上,并通过表情和肢体语言的反馈,让对方明确感受到你在认真倾听,要点就是:模仿且灵活
模仿是指重复对方最后一句话。要注意的是:只要重复对方想表达的意思就好,不升华,不提炼,不总结。
灵活是指缩微化地模仿对方的肢体语言,既能让对方在潜意识中感觉你跟Ta是在同一频率上的,又避免冒犯。举例来说,对方翘起二郎腿,我可以双脚交叉;对方双手交叉抱胸,我可以双手交叉放在桌面上。不卑不亢是一个很难把握的度,但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找到一点感觉。
做到独立思考,就要避免两个误区:一是定义谬误,二是忽略可能性原因。
定义谬误是指因为认知偏差,简单粗暴的对某个行为下定义。举例来说:有人工作中跟顶头上司顶嘴,就将其定义为目中无人。顶嘴=目中无人?
忽略可能性原因是指对于因果关系的关联性没有深入思考,偏听偏信。比如:有调查数据显示住学区房的孩子平均成绩更高,所以要想孩子成绩好就要首选学区房。学习成绩好真的是因为学区房吗?有没有其他可能,比如父母本身就重视孩子的学习,晚上下班不在孩子面前看电视玩手机打麻将,陪同孩子一起,尽力营造学习氛围。从而提高了学习成绩?
感:
提到精准表达,第一反应就是语言用词的精准,但实际上表达出现的问题,关键是底层逻辑的问题。即理解和思考方面存在着偏差和谬误,导致表达内容存在偏差,结果是交流沟通不在一个层面上而不自知。
思:
这一节的学习,对我真是醍醐灌顶。我的倾听在多数情况下,就是心不在焉的——听到对方说第一句话,就开始想着我要说什么。不认真听,自然就不可能做到理解对方的意思,而是已经在心里做出了预判,并且不自觉地在对方的言语中断章取义验证自己的预判。突然理解了别人经常说的:“你没有理解我的意思”这句话的含义。
关于独立思考这一部分,所提的两个坑我都掉进去过。对于别人所给的结论,很少从这两方面去思考——结论是否有归因谬误,是否是幸存者偏见?
行:
倾听与独立思考,这两个知识点在哪些场景下使用?怎么用?
工作中与同事交流沟通时,先认真听听对方的想法,明确对方表达的意思是什么,只有在正确理解了对方想法的前提下,才能有效沟通,避免交流不同频的问题。
生活中遇到的场景就是购物决策,比如想要买大件商品时,需要认真思考自己的真实需求是什么,不能被商家牵着鼻子走,避免被洗脑。
感受:
卡片式创作的特点是在做学习笔记的过程中,通过对知识要点的复述,将新的知识点与自己已有的知识相连接,并思考在哪些场景下学以致用,践行所学知识,用行动反馈学习效果,避免“学了这么多,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的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