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培育这个词儿,一般人首先想到的是培育孩子,其实许多人忽略了一个最最最重要需要继续培育的人,那就是自己。
早上在看书,看到了武志红老师的《家为何会伤人》这本书。其中提到了同情心,他说:“同情心有两种。一种是对弱者的可怜,但内心同时有一种我很好很强大的自恋。另一种是共情,即我深深的碰触到了你的感受。进入了你的世界,给你所感想,想你所想?!?/p>
一直以来,我都觉得自己的共情能力很差,但又觉得很纳闷,自己明明很有同情心,又有耐心,那为什么共情能力这么差呢?
在做咨询练习的过程中,我的共情,自己感觉老是浮于表面,我总是急于去解决问题,我不知道自己怎么了?
儿子的数学,他不会做的题目,让我联想到了他以往给我说过的情况。我建议他把这一类题目拉出来,做个专项突破,他听听,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直到今天看到武老师的这段话,我突然明白了,我的同情心是武志红老师说的第一种情况,我的同情心是对弱者的可怜,说到这个弱者,我想到的是我哥哥,他老是被老师批,被家长批,而在一旁“观摩”的我,一方面可怜他的被批,一方面“看!我比他好,我比他强”,没有被批,真庆幸;还有更深一层潜意识是:我得学会如何讨巧,如何永远不被批!
所以,我的成长就不知不觉有所选择和偏好。所以,我的同情心里有庆幸,有得意,也有一份琢磨……这才是我的同情心的底色!
当我意识到这个的时候,我被自己的发现吓了一跳!
武志红老师下面又有一句解释:“共情能力的构建,就源自于能彼此触碰的母婴关系。而它的基础,是妈妈能看到婴儿的感受。”
妈妈看见婴儿的感受?!笑话,我的经历是,我的妈妈在逃避?。?/p>
所以,我的自我感觉没有错的,我更多的是同情而不是共情。
共情基础是,“妈妈”能看到“婴儿”的感受!它看到的是情绪,而不是我的同情,同情是急于把他拉出泥沼……
叮咚!一声消息提示,41老师发来了链接,今天的主题是《培育》,对,我心中的疑团,只有自己能解答,我在培育我自己……
在此,感谢我的儿子,我曾经以为,我送给他的一份大礼是停下来成长我自己。其实,这何尝不是送给自己和爱人的一份大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