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死欲停置家中喻
昔有愚人,养育七子,一子先死。时此愚人,见子既死,便欲停置于其家中,自欲弃去。旁人见已,而语之言:“生死道异,当速庄严,致于远处而殡葬之。云何得留,自欲弃去?”尔时愚人,闻此语已,即自思念:“若不得留,要当葬者,须更杀一子,停担两头,乃可胜致?!庇谑潜愀逼湟蛔?,而担负之,远葬林野。时人见之,深生嗤笑,怪未曾有。
譬如比丘,私犯一戒,情惮改悔,默然覆藏,自说清净?;蛴兄撸从镏裕骸俺黾抑?,守持禁戒,如护明珠,不使缺落。汶今云何违犯所受,欲不忏悔?”犯戒者言:“苟须忏者,更就犯之,然后当出?!彼毂闫平?,多作不善,尔乃顿出。如彼愚人,一子既死,又杀一子。今此比丘,亦复如是。
此人的确是愚-好事,希望凑双配对,坏事,竟也如此,真可悲!
佛以此喻示的就是个人成长中的破窗效应吧。现实中的“坏"孩子、劣等生、坏人,都是个人的自我放弃和亲朋们贴标签强化共同塑造的,二者缺一不可。自我放弃的愚人,可怜,是不珍惜自己。贴标签的愚人,就有点可恨了,因为是在害人。
认人为兄喻
昔有一人,形容端正,智慧具足,复多钱财,举世人间无不称叹。时有愚人,见其如此,便言我兄。所以尔者,彼有钱财,须者则用之,是故为兄。见其还债,言非我兄。旁人语言:“汝是愚人,云何须财,名他为兄;及其债时,则称非兄?”愚人答言:“我以欲得彼之钱财,认之为兄,实非是兄;若其债时,则称非兄。”人闻此语,无不笑之。犹彼外道,闻佛善语,盗窃而用,以为己有。乃至旁人教使修行,不肯修行,而作是言:“为利养故,取彼佛语,化导众生,而无实事,云何修行?”犹向愚人,为得财故,言是我兄;及其债时,复言非兄。此亦如是。
将知行不能合一的情况以此喻示,更显出其虚伪。知易行难,重在践行。认人为兄,就时时处处认其为兄。
现实中此类愚人有两种表现:其一,知道该怎么做,不愿意去付出实践,不愿意去努力。其二,知道该怎么做,也想做,却做不到。这类人,可好好读读《渴见水喻》。
山羌偷官库衣喻
过去之世,有一山羌,偷王库物而远逃走。尔时国王遣人四出推寻,捕得,将至王边。王即责其所得衣处。山羌答言:“我衣乃是祖父之物。”王遣著衣。实非山羌本所有故,不知著之,应在手者,著于脚上,应在腰者,返著头上。王见贼已,集诸臣等共详此事,而语之言:“若是汝之祖父已来所有衣者,应当解著,云何颠倒,用上为下?以不解故,定知汝衣必是偷得,非汝旧物?!?/b>
借以为譬:王者如佛,宝藏如法。愚痴羌者犹如外道,窃听佛法,著己法中,以为自有,然不解故,布置佛法,迷乱上下,不知法相。如彼山羌,得王宝衣,不识次第,颠倒而著,亦复如是。
现实中的"形式主义"就是愚人的杰作吧。也有人,不是想搞形式主义,只是没有用心学懂悟透,因而只徒得其表。这些愚人学习,只学其外表、追求其外在形式,却将其关键部分的实质抛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