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幼名云,字伯安,号阳明,谥文成,人称王阳明。王守仁是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释、道三教,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罕见的全能大儒。
“王阳明是谁?”
这谁不知道啊,不就是那个提“致良知”的圣人吗?不就是那个立德立言立功都第一的“明朝一哥”吗?不就是那个能呼风唤雨,让日本大将军也“一生惟拜”的传奇战神吗?
“我不是这个样子!”
分明听到王阳明一声断喝。
哪来天生的圣人?我只不过是个肯下笨功夫的庸人;哪来不朽的“第一”?我只不过是个有血有肉、愈挫弥坚、知行合一的普通人;哪来无敌的“战神”?我只不过是一位和你一起切磋践履“心学”的师友和战友:为什么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我们正在出品筹拍电视连续剧《天地人心·王阳明》,就是小心谨慎,不乱拍阳明先生马屁,如果把阳明先生当作一位可亲可爱的师友,相信阳明先生会开心快乐起来,真诚传习,娓娓道来!
第一堂课:立志而圣则圣矣
“故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这是王阳明在《教条示龙场诸生》中的一句话。当时王阳明九死一生被贬到贵州一个穷荒之地做驿丞,但他依然讲学不辍,无论来的是学者官员,还是汉苗贫民,王阳明都真诚相待。其中,围绕“立志做圣贤”展开的一次次传授、交流,常常令来者乐而忘返。
自顾都不暇,温饱尚不足,哪还有这等做圣贤的心事?这恰恰是王阳明过人之志,因为在他心中:人人皆可成圣贤。
他的一生中因为坚持这个当时的“异端邪说”,受过包括自己学生的讥笑和误解。
比如,个性极傲的学生王艮一直不屑此论,一次出游归来,王阳明问他:“都见到了什么?”
王艮刻意用异常惊讶的声调说:“我看到满街都是圣人?!?/p>
王阳明微微一笑,借力打力:“你看到满大街都是圣人,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p>
王艮尴尬一笑:“都是圣人?!?/p>
王阳明点头说:“对!人人都是圣人,谁也不比任何人差?!?/p>
王阳明虽然追求做圣贤,却反对自以为是,把“圣贤”挂在口头上居高临下教训人——被教训的“人家”也是圣人啊!若把人家当愚夫笨妇,自己也要成愚夫笨妇,平等无欺。如果扛着个“圣人”去给“俗人”讲学,“俗人”会吓跑,还有谁能用心来听?又有谁能信而学、学而做呢?
这位王艮后来对老师心服口服。对于这位充满怀疑精神、不求得真理不罢休的学生,爱才惜才的王阳明感慨地对学生们说:“当年我在抓住叛乱的宁王朱宸濠时,内心连一丝波动也没有,今天却因为这个人而感动了?!?/p>
还有一位学生想“将”老师一军,指着门口正在拔草的农夫说:“你说人人都可成尧舜那样的圣人,他们也算吗?”
王阳明平静地点点头:“尧舜拔草也不过如此!”
是的,对于王阳明来说,做圣贤的目的不是追求外在的功名利禄,而是发现内化于心的本有良知的过程,通过读书学习致得自己的良知,并按良知行事,哪怕是诚外无物地拔草,也都是圣人或君子。
身为状元之子,王阳明自小就接受了良好的儒学教育。
与时人不同的是,他读书学习却不以科举考试为目的,因此还被父亲揍过一顿。王阳明11岁在京师读书时,曾问私塾老师:“何为第一等事?”私塾老师说:“惟读书登第耳。”王阳明却并不认同,认为“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
此话传到父亲王华那里,问:“你懂什么叫圣贤?”
小王阳明答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人就是圣贤?!?/p>
王华说:“这只是理想主义者的梦话,你怎么就当真了!千年才出一位的圣人,你怎么能比?”
小王阳明反驳道:“怎么就不能比?大家都是人?!?/p>
状元父亲哑然沉思,从此不再笑话儿子。
如何才能实现“读书学圣贤”?王阳明开出的良方是:先立志。
这也不是突然就顿悟出来的。
王阳明青少年时期是顽皮的,比如爱玩游戏,用怪鸟捉弄家人;在京城读私塾来回的路上(就是今天放学回家的路上),留恋往返于市井街巷;15岁带着好奇心跑到塞外骑马练箭、观察边防;等等。
虽然王阳明“玩”得各方面都小有所成,但他觉得这与自己立志读书成圣之路有所偏差,也曾产生过思想波动,继续在书内书外拜师访友。
在这个关键时刻,王阳明遇到了一位对他人生起关键作用的人物——理学大师娄谅。
王阳明在请教娄谅的过程中,被娄谅一句话点醒——“圣人必可学而至”。
通观王阳明的著作,君子之学,又叫圣学、圣人之学、圣贤之学或正学,就是学为圣人或君子的学问。
在写给弟弟王守文的《示弟立志说》中,王阳明提出“夫学,莫先于立志”,“君子之学,无时无处而不以立志为事”。
但立志读书学圣贤并非易事,“夫立志亦不易矣”。
一旦立下志向,必须经过后天磨练。孔子出生时也不是圣人,也是通过后天努力把自己锻造成圣人的。按王阳明的见解,大家都认为圣人不好做,大多数人因为被圣人光环吓唬住,不敢去做,很多人都和成为圣人失之交臂,而王阳明却立志要做圣贤,慎终如始,知行合一,无怨无悔。
比如王阳明迫于父亲压力,也迫于前路迷茫,还是参加了科举考试。依王阳明之才本该高中状元,可能因为年少恃才有些高调惹来非议吧,终与状元擦肩而过。不过,他自己倒是毫不在乎:“世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
比如王阳明在学习探索圣贤之路上,经过“五溺”的挫折弯路,也是挫愈多、志愈坚。
湛若水是王阳明的生死之交,他说王阳明“初溺于任侠之习,再溺于骑射之习,三溺于辞章之习,四溺于神仙之习,五溺于佛氏之习。正德丙寅,始归正于圣贤之学”。
湛若水指出王阳明“五溺”的“溺”是沉迷之意,过了头可能会玩物丧志。一是沉迷于游侠,二是沉迷于骑马射箭,三是沉迷于辞章之学,四是沉迷于道家神仙学说,五是沉迷于佛学。
蹉跎了20年,王阳明直到35岁才归正于圣贤之心,就是阳明心学,找到了自己人生的使命和方向??梢运担拔迥纭敝梅堑挥杏跋焖某墒ヂ?,反而帮助他完成了积淀过程,从而才有了日后的一朝顿悟。若“沉迷”是一种中道而行的专注就有价值,人生每一段经历都是宝贵财富。
在王阳明看来,掌握了圣人之学的秘诀,只要立志去求,便能达成目的?!案侵丈砦恃еΓ皇橇⒌弥径??!?/p>
《教条示龙场诸生》第一条讲的便是立志。在《启问道通书》中,他也主张:“大抵吾人为学紧要大头脑,只是立志?!彼摹兑浔稹肥幸灿校骸跋褪タ善谙攘⒅?,尘凡未脱谩言心。”
王阳明曾不厌其烦地向其亲朋好友宣讲立志说。在《寄张世文》信中写道:“学不立志,如植木无根……自古及今,有志而无成者则有之,未有无志而能有成者也。”
在《与克彰太叔》信中,他对既是其族叔祖又是他弟子的王克彰说:“学本于立志?!被固乇鸲V觯赫馐撬罱绿逦虺隼吹奈е?,一定要坚守。
王阳明的弟子中不少深受影响,终有成就。比如王阳明劝诫追随他求学3年的学生郭庆,把君子做学问比作农民种庄稼。春天择选优质种子,好比学习之初就要树立好志向;夏天,农民细心灌溉、及时除草,守护种子茁壮成长,所以在学习中要不断反省、修正自我,直至确定正确的志向;农民经历风吹日晒辛劳一年,终于等到庄稼成熟,如同我们秉持自己真正的志向,持之以恒勤奋学习,自然而然就会有收获。立下正确志向,不用犹豫疑惑,为之努力即可。
郭庆回到家乡后努力自学,恪守自己原则志向,成了山东清平县知县。由于他作风廉洁、勤政爱民,深受百姓拥戴。
王阳明曾说:“求圣人之学而弗成者,殆以志之弗立欤!”“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换成今天的话,立志首先是确立理想和目标,更是要确定信仰和信念。
王阳明在回答一位礼部尚书请教学问时说,学贵专、学贵精、学贵正固然值得点赞,但学更贵于道。尚书恍然大悟,自叹立志学道太晚,王阳明笑着说:“岂易哉?公卿之不讲学也久矣?!蓖跹裘骶倭舜忧拔牢涔?0多岁还向全国诫谕的例子,尚书年纪只有武公一半,功业却可以成倍,一切都来得及。
无独有偶,王阳明《从吾道人记》一文中,记载比他大得多的68岁著名学者董萝石前来拜师,几次被王阳明婉拒,这老先生矢志不渝,隔了一段时间又带着老伴一丝一缕织成的丝帛,诚恳求教:“此吾老妻之所织也。吾之诚积,若此缕矣。夫子其许我乎?”随后干脆强拜为师,王阳明“固辞不获,则许之以师友之间”。
朝闻道,夕死可矣!立志不在年龄,圣贤宁有种乎?王阳明在《示弟立志说》中,说得更透彻:“后世大患,尤在无志,故今以立志为说。中间字字句句,莫非立志。盖终身问学之功,只是立得志而已?!?/p>
这是人人都可以同王阳明一样拥有的文化自信。
第二堂课:视人犹己,视国犹家
“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
“世之君子惟务致其良知,则自能公是非,同好恶,视人犹己,视国犹家,而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求天下无治,不可得矣?!?/p>
这是王阳明在《答聂文蔚书(一)》一文中,心系黎民疾苦的真切体悟。
视人如己,体现了王阳明的亲民思想。
王阳明常爱说的一句“视民之饥溺犹己之饥溺”语出《孟子·离娄下》,孟子说的王阳明同乡大禹是负责治水的,只要天下有一个人掉水里淹死了,他都觉得是自己推下去的,因为是他在治水时,没在岸边把防护设施建好。
王阳明学习汲取了尧舜、孔孟以来的圣贤思想,但也有创造性转化。比如针对理学家程颐和朱熹将古本《大学》“在亲民”一语改为“在新民”,王阳明并不认同,阐述了他的亲民思想。
他说:“‘亲民’犹孟子‘亲亲仁民’之谓,亲之即仁之也……又如孔子言‘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便是‘明明德’,‘安百姓’便是‘亲民’。”
爱民保民、顺应民心、安民富民,王阳明始终以民为本。
王阳明认为“亲民”的核心道德是“仁”,并用于教化民心。而孝是行仁之本,孝是仁道的工夫起点。尽孝不是仅仅爱自己的父母,还要推己及人,爱天下所有人的父母?!扒酌裾?,达其天地万物一体之用也。故明明德必在于亲民,而亲民乃所以明其明德也。是故亲吾之父,以及人之父,以及天下人之父,而后吾之仁实与吾之父、人之父与天下人之父而为一体矣;实与之为一体,而后孝之明德始明矣!”
王阳明在江西做官时,有一对父子发生争执,吵闹不休,找王阳明为他们评理。王阳明并没问是非曲直,而是给他们讲了几句话,结果话没讲完,父子二人抱头痛哭而去,和好如初。王阳明的学生很奇怪,问他说了什么话。先生说:“我说舜是世上最不孝的儿子,瞽叟是世上最慈爱的父亲?!?/p>
弟子更吃惊。王阳明解释说:“舜常常以为自己是最不孝的,所以他才能做到孝。瞽叟常常以为自己是最慈爱的,所以他不能做到慈?!?/p>
王阳明用余姚的先贤圣人舜的故事,正话反说,双方各打五十大板,让争吵中的父子深受震动、反躬自省。
王阳明的亲民思想,与为官、为学、致良知是“一体化”的。为官者要以德修身,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与文明素质,做人民的表率,身教重于言教,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王阳明在地方任职时,一改其他官员出巡时必高举“肃静”“回避”牌之惯例,叫人高举脚牌,牌上改写成“求通民情”“愿闻己过”字样,希望老百姓来官衙畅所欲言,为民作主。
王阳明还有重要的“另一改”,就是反对繁文缛节。他在《裁革文移》一文中鲜明指出:“看得近来官府文移日烦,如造册依准等项,果系徒劳徒费,虚文无补……除例该奏报及仓库钱粮金帛赃罚纸价预备稻谷等项,仍于每岁终开项共造手册一本,送院查考外;其余一应不大紧要文册,及依准等项,通行裁革,务从简实,以省劳费。凡我有官皆要诚心实意,一洗从前靡文粉饰之弊,各竭为德为民之心,共图正大光明之治?!笨杉浞葱问街饕?、官僚主义的决心!
晚年王阳明的“越中三记”(《尊经阁记》《亲民堂记》《浚河记》),更是把亲民思想发扬光大。
经过王阳明的点拨指教,绍兴知府南大吉命名其莅政之堂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