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沈诺。
有人问她爱不爱徐志摩,她答道:“你晓得,我没办法回答这个问题。我对这个问题很迷惑,因为每个人总告诉我,我为徐志摩做了这么多事,我一定是爱他的。可是,我没办法说什么叫爱,我这辈子从没跟什么人说过‘我爱你’。如果照顾徐志摩和他家人叫做爱的话,那我大概是爱他的吧。在他一生当中遇到的几个女人里面,说不定我最爱他。
她们曾是他的心头月和红玫瑰,他都爱过。
林徽因的爱是浅尝辄止的,是理智的,两人在欧洲的感情传得沸沸扬扬的时候,林徽因很喜欢徐志摩的浪漫和才气,她带着明智的爱一步一步爱着徐志摩,知道徐有妻子,便要求其离婚,因为林徽因的母亲是二房,她自己经历过母亲失宠的过程,所以林徽因一直介意这样的婚姻,提出这样的要求也合理,但徐志摩马上着手离婚,徐的果断反成为她犹豫的理由,徐志摩浪漫且绝情,林徽因理智的思考徐对他的感情能停留多久,她犹豫,以及后期的梁思成,造成林徽因放弃了徐志摩,林对他的爱是理智且克制的,她还能思考。
而陆小曼,不可否认徐志摩是真的爱她,尽管个人很不喜欢他夺友人之妻,但是为了结婚,顶住的舆论和精神的双重压力,为了爱去冲破世俗,勇敢去追求属于他们的爱情,以及陆小曼后期抽鸦片,交际,生活所产生的巨大费用,徐志摩愿意为了她上海,北京两边跑,代课,以及出游欧洲变卖古董,甚至给人卖房字,只为了赚取一点中介费,可得知但当时的陆小曼挥霍无度到一定程度。
反观陆小曼不可能没有爱情,她爱徐志摩,为了徐志摩与王赓离婚,可是过了花前月下的甜蜜,她的爱是任性的,当然她爱自己胜过于爱徐志摩,她的社交,生活用品都是最好的,她抽的鸦片,她为了上流社会的接待,陆小曼没有变,她天生就属于交际,可是他忽视了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徐志摩痛苦的身上,她活的固执且张扬,在这一份张扬中,他已失去了徐志摩。陆小曼的爱是自私且自我的,她是先爱自己才爱的徐志摩,这种爱是有条件的,有基础的,一切都基于她自己。
同样是爱,却唯我最不幸。
张幼仪对徐志摩的爱是大爱,是传统封建里面升华之后对徐志摩及家人保留一份善始善终,相比于林与陆就没有那么幸运,徐与对林的欣赏,她没有,有的只是对张幼仪的嫌弃,第一次见到张幼仪的照片时,便嘴角往下一撇,说:"乡下土包子!"婚后徐志摩更从没有正看张幼仪一眼。
除了履行最基本的婚姻义务之外,对她的态度不理不睬。就连履行婚姻义务这种事,他也只是遵从父母抱孙子的愿望罢了。徐对陆的爱护有加,关怀备至,她没有,远渡重洋,回忆当时徐志摩的态度“我斜倚着尾甲板,不耐烦地等着上岸,然后看到徐志摩站在东张西望的人群里。就在这时候,我的心凉了一大截。他穿着一件瘦长的黑色毛大衣,脖子上围了条白丝巾。虽然我从没看过他穿西装的样子??墒俏蚁媚鞘撬?。他的态度我一眼就看得出来,不会搞错的,因为他是那堆接船的人当中唯一露出不想到那儿表情的人。”以及张幼仪怀二胎的时候,徐志摩对张幼仪的态度是打了孩子,张幼仪弱弱地反抗说:“有人因打胎而死”却收到这样的答复“有人坐火车死掉难道就不坐火车了吗”凡此种种,都证明了徐志摩有浪漫,就有多绝情,她对张幼仪的嫌弃,当然是一种对封建礼制度的蔑视和憎恶,徐志摩曾认为自己是封建婚姻的受害者,但是张幼仪又何尝不是,他一度地愤恨这样的婚姻,张幼仪又得到了什么?
“他始终没问我要怎么养他,他要怎么活下去”
1919年罢工运动开始的时候,徐志摩曾对家里人说,他要做中国国历史上第一个离婚的男人,这句话说出来的时候,他完全没有避讳张幼仪,更不用说在乎张幼仪的感受,两人住在沙世顿的时候家里接待了一个女客人,徐志摩难得的问了对于女客人的印象,张幼仪怯怯地说出,“好,但小脚和西服不搭?!毙熘灸μ秸饩浠案鼐投运叵馈八晕也畔胍牖椤?/p>
1922年生次子彼得,但徐志摩就在的德国,没想过来看张幼仪一丝一毫,且托人来信,要求离婚,徐志摩甚至不敢见张幼仪,张幼仪便猜测他也在德国,张幼仪有多心寒就有多苦,她要求必须亲自见到徐志摩。见面的时候,徐志摩带了几个好友一起等待她,张幼仪便觉得眼前的这个人是多么的懦弱,张幼仪问你觉得离婚做得对吗?徐志摩开心的笑了,后在柏林签字离婚,完了之后夸张的握了张幼仪的手,似乎像是合作愉快一样,后面才知道林徽因要回国了,遂急忙让张幼仪签字,签好离婚协议后,徐志摩跟着她去医院看了小彼得,把脸贴在窗玻璃上,看得神魂颠倒,“他始终没问我要怎么养他,他要怎么活下去”
我原以为他是嫌我脚大,只道把我当成那三寸金莲的未受教育的乡下女子看代。
张幼仪在这一份婚姻里是悲哀的,是一个需要被人心疼的女人,她向中国其他女人一样,希望得到丈夫的喜爱,婚姻美满,可是上天喜欢和他开一个大玩笑,她迷迷糊糊地走进婚姻,带着试探,带着不安,可是却淋湿了身,寒透了心,她以为徐志摩是嫌弃自己的大脚,因为张幼仪没有裹小脚,但是后来才知道徐志摩只道把她当成那三寸金莲的未受教育的乡下女子看代,那要从儿时所受的教育开始说起
父亲对于孩子的教育很重视,家道中落,仍然请了家庭教师,可是父亲对于女孩子的教育重视程度是不及男孩子的,只要求会识字,德育,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的教育,以及母亲的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却殊不知这些家庭教育因素都为了徐志摩嫌弃张幼仪埋下了种子。
其实张幼仪是喜爱读书的,她在申报看见苏州女校的招生,便很开心,母亲觉得离家太远,她便寻着法子,拉上大姐,学校有学前测试,她让堂姐帮忙考试,能读书的喜悦冲淡了她离家的哀愁,文学,算学,历史但是也有不愉快的经历,因为当时四哥留学归来,建议把家里的女子找好婆家,母亲便找了算命婆,首先第一个人就是大姐,但是算命婆说,大姐25岁之前嫁人,会克夫,于是嫁人的担子便落在张幼仪身上,在学校便会有人叫她XX的媳妇,是她觉得他不是张幼仪这一个个体,而是谁的媳妇,是一个附庸之物,在这个不喜欢听的名之下,却也忐忑地等来了婚期,张家的家底足够殷实,16岁的张幼仪坐上了轿子,她的婚服也很别致是一个粉色的衣服加白色的婚纱,新颖却也衬得新娘落落大方,徐志摩希望找一个新式的儿媳妇,但是他最终还是失望了,并且把他的失望化为逃避与不满来对待张幼仪,留下一腔寂寞的张幼仪留在中国,而徐志摩去用学习等各种借口逃避着张幼仪,写的家信从来不问候张幼仪,似乎是不知道还有她这个新婚妻子一般。
我要自力更生,再不求你徐志摩。
在沙世顿徐志摩的绝情,以及在德国的徐志摩的冷漠与懦弱彻底浇醒了张幼仪,张幼仪明白自己不能在依靠眼前这个男人,眼前这个男人心里没有他,更何况谈爱护,谈关心,那是一种奢侈,同时也是这些经历慢慢锻炼出了张幼仪的隐忍坚强的品格,以及她的二次自我的救赎,在德国的时候申请进入裴斯塔洛齐学院,攻读幼儿教育,自我的经历以及学业的成长,是她终于找了自信,她能不动声色的解决一切事情,也慢慢不去害怕任何事情,徐志摩在写给陆小曼的信写道:“ C(张幼仪)可是一个有志气有胆量的女子,她这两年来进步不少,独立的步子已经站得稳,思想确有通道……她现在真是‘什么都不怕’,将来准备丢几个炸弹,惊惊中国鼠胆的社会,你们看着吧”
而她自己说过,“我一直把我这一生看成两个阶段:‘德国前’和‘德国后’。去德国以前,我凡事都怕;去德国以后,我一无所惧?!?/p>
陆小曼与徐志摩的结婚一切妥当,但是徐父提个三个条件:第一必须为胡适和梁启超为证婚人:第二须得张幼仪亲面认可:第三住老家。
所以当张幼仪回国的时候,她亦是一往直前,不惧前方,徐父以为张幼仪会求公婆给她做住,让他们帮助她留住徐志摩,张幼仪是徐夫认为最后一个反对徐陆结婚的人物,徐夫问道“你们离婚是当真?”张幼仪答道“是的”徐父再问道“那你反对不反对?”“不反对”张幼仪坦然地说道,徐父略显失望,此时张幼仪心中是百感交集,心理有难过有心酸,但是她统统把它抛去脑后,她只有往前走,一腔孤勇,不属于自己的不如就放手,就是这样以为坦然且大气的女子,你可以被她惊艳,但你仍然不能想象这样的一个女人的前生是一位唯唯诺诺,恪守妇道,没有主见的女人,蜕变其实每个人都可以,为人赞颂的人之前也只是一个普通人,他们都有自己的喜怒哀愁,都有自己的悲伤,但是共同点是敢于蜕变,敢于主动反思,才能找到真正的自己。
在《小脚与西服:张幼仪与徐志摩的家变》书中,也坦陈道:“我要为离婚感谢徐志摩,若不是离婚,我可能永远都没有办法找到我自己,也没有办法成长。他使我得到解脱,变成另外一个人?!?/p>
张幼仪的成长,张幼仪的果敢与独立,使她活成属于她人生的第二个美丽的篇章,她的成长首先是事业上的见长,先是教德文,再而是女子银行的副总裁,以及部分书上提到她也出任徐志摩创办服装公司的总经理,后期在名社党管理财政,人们对她的评价也很好,以及后期股投资得利,赚了部分钱,一个人工作能力也证明着张幼仪的过人之处,然而张幼仪的过人之处不仅仅是事业,经济的独立,还有中国的孝道,责任在这个单薄的女子身上被发挥得淋漓尽致。
她沉默地、坚强地过她的岁月,她尽了她的责任,对丈夫的责任,对夫家的责任,对儿子的责任——凡是尽了责任的人,都值得尊重。
梁实秋在《谈徐志摩》一文中,对张幼仪评价得最为中肯:“她沉默地、坚强地过她的岁月,她尽了她的责任,对丈夫的责任,对夫家的责任,对儿子的责任——凡是尽了责任的人,都值得尊重?!痹鹑握飧龃识杂诤芏嗳死此刀杂朊扛鋈硕际潜匦氲?,她回国带着儿子阿欢上北京,阿欢之前被祖父母惯得有很多坏习惯,徐夫徐母也总认为孩子还小,一味地依着小孙子,但是张幼仪带他改变许多坏习惯,徐志摩曾在《再谈管孩子》写道“这回好了,他自己的妈(张幼仪女士,不久来京,想专办蒙养教育)从德国研究蒙养教育毕业回来了。孩子一归她管,不到两个月工夫,整个儿变化了……他本来晚上上床早上起身没有定时的,现在十点钟一定睡,早上也一定时候起,听说每晚到了十点钟他自己觉得大人不理他了,他就看一看钟,站起来说,明天会,自己去睡了。
以及最重要的部分就是与徐志摩离婚之后,张幼仪始终把徐父母当成自己的父母来侍奉,张幼仪不是那种小心眼的女子,她的以德报怨,她的尽善尽孝,都证明这是一个坚韧的女子,张幼仪的母亲去世的时候,徐志摩甚至做为二哥的朋友身份都没有出席葬礼,张幼仪不明白,也怪徐志摩能做到如此绝情,竟然逗不愿意来看一眼。
但是张幼仪是明事理的人,徐父母因看不惯陆小曼,多次投奔与她,她侍奉双亲就如自己的父母一样,徐母病危,按理来说应该是陆小曼来料理后事,但是徐父不见陆小曼,徐父与徐志摩都托张幼仪来负责操办后事,以及徐母看见张幼仪来的时候才安心的走了,徐母的后事操办的一丝不苟,干净利索。
而后期徐志摩失事的时候,陆小曼沉浸在悲痛中,是张幼仪让阿欢和八弟去认领徐志摩的尸体,寄给陆小曼钱,孤单的徐父都是张幼仪照顾着,因避他人的口舌,给徐父用自己投资股票赚的钱给徐父再盖了一栋房子,以及把阿欢教育长大成人,她这一生把妻子,儿媳,母亲的角色阐述得极致,不论是任何一种角色,她都把孝做的很好,把大义挂在心头,命运给予她磨难,她尽管未能体会过幸福,却在这样的泥塘里面节节高升,不炫耀,不攀枝,做好属于自己的张幼仪。
综母生平,殊少欢愉,母职已尽,母心宜慰,谁慰母氏?谁伴母氏?母如得人,儿请父事。
这样的张幼仪尽管未能得到徐志摩的爱情,但命运也给了她其他人,其中一个是叫罗隆基,清华学子,新月杂志编辑,爱慕张幼仪,但因,为了离婚而殴打发妻逼其离婚,倒觉得引得张幼仪的反感,她觉得感情贵在专一,一个人可以对一个人笑脸相迎,却对一个人打骂有加,一个面孔两个性格,就如曾经的徐志摩,于是在张幼仪的礼貌拒绝中结束了这一段追求。
后张幼仪躲避战争去了香港,认识苏医生,迎来了属于自己明媚的阳光,当时,张幼仪是很忐忑,曾写信问自己的哥哥,但自己的哥哥都含糊其辞,接着张幼仪又写了信给自己的儿子徐积凯(阿欢),儿子的回信情真意切:“母孀居守节,逾三十年,生我抚我,鞠我育我……综母生平,殊少欢愉,母职已尽,母心宜慰,谁慰母氏?谁伴母氏?母如得人,儿请父事?!倍拥幕匦牌挠行熘灸Φ姆绮?,却也明事理,至此这一生心如止水,又何曾不会知道母亲的坚强,母亲的难处,有一个人陪,定当自己的父亲看待,只是不知道要是徐志摩在世,看到这样的话是否会愧疚。
后来两人在日本东京举行了婚礼,一起生活了28年。1967年,张幼仪67岁的时候曾和苏医生一起,到英国康桥、德国柏林故地重游。她站在当年和徐志摩居住过的小屋外,没办法相信自己曾那么年轻过。似是过往前事,历历在目却又那么遥远,没有那时候的她就没有现在的她,然而故地重游却是已经幸福的张幼仪,前生磨难都是一个人给予的,后生欢笑有人陪着她,这样也便是最好。
在他一生当中遇到的几个女人里面,说不定我最爱他。
做为徐志摩的前妻,1968年初,亲赴台湾,找到梁实秋和蒋复璁两个文友,希望他们出面,给徐志摩编一套全集,资金由张幼仪来出,而后陆续出版了《徐志摩全集》,了却张幼仪的心愿,这个女子在徐志摩的身上受尽了太多的心痛,却还是记得徐志摩,这样的女子大义,坚强,曾让中国女子为她感到可伶,今天她却用自己的大义,完成了徐志摩最后一份有仪式感的交代,这其中,是爱,是关心,还是什么我们都不予任何评论,毕竟她是伟大的,但她也只是普通的女人。
“可是,我没办法说什么叫爱,我这辈子从没跟什么人说过‘我爱你’。如果照顾徐志摩和他家人叫做爱的话,那我大概是爱他的吧。在他一生当中遇到的几个女人里面,说不定我最爱他?!?/p>
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