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一位教育家讲到一个真实的事:他到一家理发店理发时,碰到理发店老板的儿子,小男孩告诉他最喜欢上语文课。小男孩说:“我每星期就等着上他的课。”
教育家问小男孩,为什么如此喜欢语文老师讲课,小男孩告诉他:语文老师讲的内容闻所未闻,分析的文章和讲的故事都很新鲜,让他充满期待。
有人说,文化的力量,是从高处往低处渗透的。只有站在了智慧的高点,才能将文化传播。
可以说,像上面这样的语文老师,站在了学生水平的高点。
但是,我们也常常听说,甚至亲身感受过,一些老师讲课不具有吸引力,甚至他们讲课的内容,在网络上全能搜索到。
这样的内容怎么可能吸引学生?
更别提去影响学生,和教会学生知识。
互联网上杂七杂八有的内容,学生也可以看到和听到,他们掌握的课外内容有可能已经超出老师的见识。阅读能力好一些的学生,他们的阅读量甚至会比老师大得多,通过互联网获取的知识,有可能早已把老师甩出十八条街。、
想让学生听课,除了吸引还要学生佩服,怎样才能吸引学生?怎样让学生佩服?
同样的,网络工具时代,知识工作者使用网络查找资料更便捷,信息来源更宽广,而且通过网络开展的社交活动更加便利。
这个时候,我们一边收发着邮件,一边跟天南海北的朋友聊天已经不是梦。
而且,手机的使用、娱乐信息网站的兴起,大大削弱了我们投身于工作的注意力。
可以说,网络工具时代,很多人的思考能力降低,很多人的注意力分散,很多人处于浮浅的工作,甚至是“伪忙碌”的生活状态。
现在,大多数人深陷于“忙碌”的漩涡中,疲于应付工作,却成长缓慢。
我的一位朋友几天前跟我说:“我的工作太累了,每天回去的放松就是刷手机。今天看到了一篇很不错的文章,可是我发现自己连看完一篇文章的耐心都没有。因为我常?;岜晃⑿糯蚨?、邮件来袭、被微博爆炸性新闻所吸引。等处理完这些事情,我也就不会再有心情看那篇文了。”
随时随地收发电子邮件、一个接一个地参加大小会议、在即时通讯软件的尖叫中手忙脚乱、在繁杂的多线程工作中不断地切换注意力……你看起来非常忙碌,甚至在不自觉地享受这种忙碌,但你的忙碌真的能转化为生产能力吗?
为什么会这样?怎么破?
美国的卡尔.纽波特挖掘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提出了“深度工作”的概念和理解。
卡尔·纽波特是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博士,乔治城大学计算机科学副教授,畅销书作家。他还是一位人气博主,创办了在美国广受欢迎的博客“学习黑客”,致力于为大家破解工作和学习领域的成功模式。
他在《深度工作》这本书中,给我们详细讲了:网络时代使人长期处于极度浮浅的状态,这会降低深度工作能力。如何在网络时代善用脑力,创造真实价值,成为一个不可替代的人。
多年来的碎片化抓取让我们变得精神空虚,无法专注。
《深度工作》告诉我们“人类在深度沉浸于某项挑战时才是最好的自己?!?/p>
和雨烟读完这本书,相信你会找到属于自己的精彩。今天,我带大家,从以下三个方面解读本书的第一部分:拥有深度工作能力,才有成为精英的资格;深度工作能力在消亡;唤醒沉睡在体内的小宇宙,做不可替代的人。
一、拥有深度工作能力,才有成为精英的资格。
精英是什么样子呢?
书中讲到了三类人,第一类是在美国大选时拥有超级流量的竞选预测员内特.西尔弗。美国广播公司新闻网承诺为他安排12名作家助理,将他从《纽约时报》挖走。
为什么他能这么拽?
因为他能从体育、天气预报转到网络新闻领域,甚至还可以做奥斯卡颁奖典礼电视直播。那一年,这位数据奇才可谓是最大的赢家。
作者称他为“高级技术工人”。因为他具有神奇的工作能力,能够使用复杂的机器产出超级价值。
另一类人是电脑程序明星汉森,他创造了当时最流行的网络的网站基础框架,由此带来的丰厚收入,足够他在芝加哥、马布里和西班牙之间穿梭,使他成为当时很有影响力的开发公司的合伙人。
汉森可以被称为“超级明星”。在高速发展的网络时代,汉森拥有优秀的程序员技能,他仅仅用一小段时间,就可以完成很多人协同合作,才能完成的程序员工作。
最后一类精英代表是约翰,他是硅谷风投公司的合伙人,通过协助融资多家引领科技变革的核心企业,获得天文数字的投资回报。
约翰被作者称为“所有者”。因为他们手握资本,所以他们可以投入新科技,促成更大的发展,他们的付出相对少的劳动,却获得更大的价值。约翰所代表的精英群体的工作,是所有人都想得到的。
那怎样才能加入这些精英群体中呢?
作者告诉我们,要么能够做出创造性的工作,要么使自己成为领域内的头部。
在知识经济时代,具备核心能力是增加自己的竞争力的筹码。
如果我们能够迅速掌握智能机器,让它们为我们服务,就如“高级技术工人”那样,可以说,我们拥有了超出常人的核心能力。
又或者,我们能够在工作质量和速度方面,达到精英层次,就如“超级明星”程序员汉森一样。
如果拥有这两种核心能力之一,都会为我们进入成功者行列插上翅膀。
然而,既然是核心能力,就不可能轻易获得。
卡尔?纽波特告诉我们:能否掌握上面的两种核心能力,决定于你的深度工作能力。
那什么是深度工作呢?
作者告诉我们:深度工作就是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使个人认知能力达到极限。这种努力能够创造新价值,提升技能,而且难以复制。
卡尔?纽波特的这一理论不无道理。要想成功,我们必须产出自己能力范围内的最好产品。
就比如,老师要想让自己的课程吸引学生,不仅要运用网络寻找新鲜的知识,更要使自己讲的东西有深度,深入的、有思想的分析才能让学生佩服,才能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对于老师来说,这才是成功。
所以,深度工作有助于精英级产出的实现。
二、深度工作能力在消亡
有没有发现,如果有明确的“优秀”衡量标准,行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推动会是快速的。
比如,职称评审将所有论文、工作能力量化为百分数,最终比较百分数的大小。
再比如,美国学术研究人员搜索论文的工具,谷歌学术会一周自动计算出一个H指数,这个指数代表了研究人员发表的文章数和被引用数。
因为有明晰的优胜劣汰标准,行业的动态一直在高效的运转。
但现在,很多行业所谓“优秀”的衡量标注不够明晰,一些具备生产能力的人员,没有清晰的指标代表他们的优秀。比如,热线电话服务行业的人员。
所以,很多人开始选择用“忙碌”的状态,代表他们很优秀。他们开着会也不耽误发邮件、同时打开多个窗口跟很多客户聊天、甚至是喝着咖啡就把工作方案敲定了……
现在最流行的是“你的假装努力,欺骗的是你自己。”
当你同时发着多个邮件,不断安排会议,几秒钟处理了一个新问题,你能保证每件事都是全身心投入吗?
“忙碌”只是一个可以看得见的状态,在忙碌的同时,你真正深度参与的工作可能一件都没有。
多线程的工作让我们看起来很忙碌,但是很可能使我们的产出不高。
随着互联网的深度发展,我们搜索知识更方便也更快捷,这本身会让我们脱离深度思考。而大数据的产生,又会限制了我们的视野。
就比如,我们平时用的网络平台,大多都是根据喜好,向你推送与你最近看过的内容相似的文章或者领域。
作者称这种文化为“技术垄断”,他说:技术垄断不违法,也不存在不道德,更不会不寿欢迎,但是它隐形地阻断了人们的其他选择。
网络带来的便捷,是深度工作存在很大障碍,深度工作能力的发展也处于劣势地位。
在这种文化中,人们被炫酷花哨的推文、点赞、贴图等行为过度吸引,深度工作难以得到重视。
从这个角度来讲,深度工作可能不利于盛业价值的产出,但更有利于个人的能力提升。
但反言之,个人能力提升了,不也就能更大的带来商业价值了吗?
三、唤醒体内小宇宙,你也能宁静致远。
如果有人问你,工作能给你带来快乐吗?
我们有理由相信,答案是肯定的。大家一定都体会过,忘我工作的感觉是多么爽!
卡尔?纽波特说:工作其实比休闲时光更容易带来享受,因为工作类似于心流活动,有其内在目标、反馈规则和挑战,所有这些都鼓励个人积极参与到工作中,专注其中,全身心投入到工作里。
心理学家契克森米哈赖,数十年的实验告诉我们,深度工作可以唤醒意识,这种意识能够让生活更有价值。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深度工作产生的心流状态能让人愉悦。这样的经历为我们带来深度满足感。
深度工作似乎是建立美好生活的一个强有力途径,它渗透的哲理指引我们向工匠精神迈进。
马修?克劳福德说:“依靠手工能力在世界中切实地展现自己,带来的满足感可以使人变得恬静平和。”
如果我们能够拥有深度工作能力,宁静致远,必将成为不可替代的人。
今天的解读到这里,明日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