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开始发现,人生不应该这样周而复始想要一点儿冲劲时,下一秒却常常手足无措,不知道从哪儿改变,“一无是处”的感觉便涌上心头。
是啊,或许我们都曾在某个瞬间,感同身受过。
1.?我们只是别人眼里的人生赢家
曾经,我们一度是别人眼里艳羡的对象:有车有房,有一对可爱乖巧又懂事的女儿,老公正处在事业上升期,媳妇儿工作稳定,婆婆帮忙带孩子,一家人其乐融融。
就像是《当幸福来敲门》里的那个片段:威尔·史密斯拎着卖不出去的医疗器械站在旧金山的高档写字楼前,看着从楼里走出来的每个人,“看上去都是超幸福的样子”。
可能在一些人眼里,我这种看上去通透的女人,就像七大姑八大姨眼里的好闺女,觉着你这种日子,天晓得是哪辈子修来的福分,人生自此高枕无忧了。
面对九年没有任何进步,反而越活越退缩的日子,我也曾怀疑过,觉着自己一无是处,找不到价值存在,路在脚下,却一度不知道怎么去改变。
有时也想跳出这个看似舒适的工作环境,试着问自己:我还能靠什么过活?有些事儿,越想越复杂,找不到突破口。
你看,我们每个人,都曾有过焦虑、糟心的时刻。
很多时候,不应该是我们想好了再去做,而应该是先去做,在不断试错的过程中,找到答案。我们之所以想得太多,是因为读书太少。网络时代的大潮里,回归纸质书本,无疑是种勇气,毕竟眼睛到不了的远方,文字可以。
2.我们大多数人都是“隐形贫困人口”
我们父母那辈人,“爱储蓄不爱消费”,他们深知“家中有粮,心里不慌。”因为他们大多以种地为生,吃的粮食基本都是地里长的,像是自给自足,用我妈的一句话形容就是: “即使哪天一分钱不花,也不至于饿着?!?/p>
他们说,我们这一代,辛辛苦苦小学六年,勤勤恳恳初中三年,废寝忘食高中三年,眼看要走进高考的考场了,却赶上国家扩招,任他猫猫狗狗也都能混个大学文凭。稀里糊涂大学混了四年,使尽浑身解数拿到英语四级、计算机等级证,但却不一定用得着。毕业证,学位证,两证齐全了,却怎么也找不到称心的工作。
福利分房早已成为明日黄花,房改优惠政策与己无缘,眼瞅着水涨船高的房价,想要在一座小城有个栖息地,就只能签个“卖身契”,然后每月按时按量上交公粮,容不得一点儿懈怠。
八零后的我们,一步步变成了“隐形贫困人口”。每天早上醒来就是一串数字:房贷、车贷、信用卡等等。我们曾一度记不得各个日期,自从被这些负债所累之后,每个月的每一天都变成了重要的日子。
?“隐形贫困人口”作为一个群体出现,不得不说,这是社会消费观念的转变,从储蓄卡到信用卡,从现金到扫码支付,从全款到分期,从攒钱买东西到先买东西再还钱,这场消费与收入的角逐里,无疑是消费走在了前列。
多元化的现代社会形态里,少不了这个群体,它反倒是催生了社会的活力,能够为自己的喜好提前买单,并负责到底,这大概也是有潜力的一波儿人,他们不沉沦于既有的消费习惯,又敢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每个人都有选择如何消费的权利,他们认真并负责的生活,理应被尊重。
3.“逼自己一把”,做好期限内的事情
每个人的一天都是24小时,不多不少。在高质量完成一天计划的前提下,才可以实现早睡早起。毕竟女人保养手册里,有一项是要多睡觉的,“睡美人”是不是这样来的呢?
规律的生活作息计划一旦确定,就要确保不被临时出现的状况打乱,坚定的去执行,不要想太多,去做就好了。把一种状态练成一种习惯需要时间,这期间或许会很苦,很孤独,但女人,不逼自己一把,你怎能体会别样人生呢?
人啊,都得自个儿成全自个儿。
早上六点,闹钟响了。关掉闹钟,继续赖在床上眯一会儿,享受出门前最后一刻的温柔。
刚工作那会儿,你我都一样,内心满是期待,想要努力学习,想要透过这份工作,解决温饱的同时,实现自己的价值,然后买几身漂亮的衣服,追求远方的诗和田野。
面对日复一日的工作内容,单调乏味的工作环境,有着大大小小脾气的客户,每个月总有二十几天不想上班……
七点半,我还是元气满满把孩子送到学校,开始美好的一天?;钤谡飧鍪澜缟希皇且槐叻芏芬槐哐峋?,一边怀揣着梦想一边茫然失措,但为了生活,我们依旧可以拼尽全力。生而为人,就不能像猪一样生活。你见过早上四五点打扫街道的环卫工人吗?你见过收到假钱以后边哭边骂的老奶奶吗?你见过垃圾桶前,为了一个空矿泉水瓶两位老太太互撕吗?你见过三伏天里,钻进玉米地薅草的场景吗?
就像是到了饭点儿,人要吃饭一样。每个期限里,都有要完成的事儿,像是一个使命,由不得你犯懒、拖欠,该吃饭的时候不吃,过不了多久肚子就会咕噜噜,接着就是体力不支,头晕目眩,然后什么也做不好。时间久了,还有可能变成胃疼,发展为病症,最后受累的还是自己。
其实,女人的“一无是处”大概都是这样子的:事业没干多大,钱也没挣多少;自己没个核心竞争力,孩子也没养多好。真不能怪女人总是想太多,其实她们只是想尽其所能,把最好的给最爱的人。关乎伴侣,关乎孩子,关乎家人。
干嘛非要做那个“坐在自行车上笑”的姑娘,坐在宝马车里笑岂不是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