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2 《国殇》一
殇,《说文解字》中说:“殇,不成人也?!奔床坏蕉辍!兑抢瘛どシ分兴担骸澳晔胖潦ら?十五至十二为中殇,十一至八岁为下殇,不满八岁以下为无服之殇?!薄缎《拧分兴担骸拔拗髦砦街洹!币簿褪撬嫡剿勒卟⒚挥斜痪傩猩ダ瘢蚨晌拗髦?。
戴震在《屈原赋注》中说得更加明白:“殇之义二:男女未冠(男二十岁)笄(女十五岁)而死者,谓之殇;在外而死者,谓之殇。殇之言伤也。国殇,死国事,则所以别于二者之殇也?!?/p>
殇,即死在外面的战死者。国殇,即为国事战死沙场的人。
诗中交战另一方是哪国,不太好确定,一般认为是秦国。通过诗中“车错毂”,“两轮”,“左骖”等描述可知这主要是一场激烈的车战。通过描述,这或许是一场短兵相接,小规模的车战。
不同于《九歌》中其他篇章,这首不是祀神歌曲,而是一首挽歌,内容是祭奠在秦楚之战中为国战死沙场而暴尸荒野无人为他们举行丧礼的楚国将士。
挽歌往往抒发对死者的悼念,一般写得哀婉,而此首却颂扬死者,震撼人心。
基本内容与结构:
装备、交战:操吴戈兮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敌军强大:旌蔽日兮敌若云,
我军英勇:矢交坠兮士争先。
牺牲经过: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拼命死战: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英勇牺牲: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一、英勇作战,牺牲经过。
沉痛悼念: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
英雄雄姿: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生为英雄: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死为鬼雄: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二、颂扬英魂,激励生者。
5-23《国殇》何以悲壮动人?
[if !supportLists]1、[endif]通过突出的细节刻画将士们的勇武,悲壮形象。
“操吴戈兮披犀甲”,勇猛;“矢交坠兮士争先”,英勇无畏,顽强;“带长剑兮挟秦弓”,死后也不屈服,依然勇猛;“首身离兮心不惩”,将士们身首异处,悲惨,但是他们却“不惩”。
2、通过场面描写,渲染战争的惨烈以及将士们牺牲的悲壮。
“旌蔽日兮敌若云”,敌军声势浩大,实力强于楚军百倍,面对强大的对手,楚军将士却没有退缩,而是“争先”,相对比之下,映衬出楚军将士的英勇无畏?!把仙本≠馄啊?,悲惨的牺牲景象,面对将士们的牺牲,“天时怼兮威灵怒”,天神们极度悲愤,渲染了将士们献身的悲壮氛围。
3、间接抒情与直抒胸臆的结合。
“出不入兮往不反”,将士们作战强的雄心壮志,间接颂扬他们。诚,勇,武,刚强,不可凌,鬼雄等词,直接歌颂他们的英雄气概,爱国之心,为国献身精神。两相结合,打动人心。
4、灌注屈原自身的爱国精神以及献身精神。
司马迁如是评价屈原“虽放流,睠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屈原一心为楚国,即便是被流放。这种爱国之心,以及甘愿为国献身的精神在《离骚》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在高中教材中的《离骚》选段中——“长太息以掩涕兮……岂余心之可惩”,屈原四次提死明志:“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虽体解吾犹末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这种情怀在《国殇》中,也有颇多体现,如“首身离兮心不惩”、“终刚强兮不可凌”。
这首诗的意旨是颂扬那些为国牺牲的楚国将士的爱国与牺牲精神,这种歌颂本身就是作者爱国感情、甘愿为国献身的自然流露。
艺术手法加上作者情感的灌注与自然流露,便构成了作品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