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天随着电影《敦刻尔克》的上映,网络上出现了不少相关的历史解说,但是细细一看,很多所谓的历史解说其实并不客观,有些要么干脆是陈腔滥调,用的是已经不合时宜的观点,有的则是纯粹断章取义带节奏以博眼球。我甚至看到一个和我用同一本参考书的文章,尽管它的作者从书里原封不动的摘抄出了很多内容,但是那完全就是断章取义,断章取义得了和参考书作者完全不同观点。的因此在这里,作为一个在看电影前做过一点功课的人,我觉得有必要对那些细节、流言、真相进行一次简单的梳理。
1、不存在的英俊战士
在预告片和正片中,有一架双引擎飞机低空掠过“月光石”号的镜头。很多人一开始会错把这架飞机认为是当时德军的主力轰炸机HE-111,但船主道森一眼便看出这是一架英军飞机,并淡定地说道“这是我们的飞机?!?/p>
这其实是一架英国皇家空军的“英俊战士”(Beaufighter)双发重型战斗机。只是在历史上,敦刻尔克大撤退的时候这种战斗机还没有服役??峙抡蛉绱耍椒苫捅ㄐ秃诺牡郎壬胖凰凳俏颐堑姆苫?,没有报具体型号出来。
?
?2、被抛弃的法国人
?很多人会指责英国人不守阵地,抛下法国人自己跑掉了,在电影中法国士兵也很多是一副可怜兮兮被抛弃的样子,那么在历史上真实的情况是怎么样的呢?
在1940年5月20日德军完成对北部联军主力包围的时候,由于对战局的认识不清晰,法军高层一开始的打算是死守敦刻尔克,策应索姆河以南的联军即将发起的解围进攻。但是到了5月29日,随着战局继续恶化,特别是联军在南部发动的反击失败(前两轮阿布维尔反击战),法军总司令魏刚才终于正式下令从敦刻尔克撤退。自5月29日到6月4日发电机计划结束,一共大约有13万法国士兵成功从敦刻尔克撤退,与同期从敦刻尔克撤退的英军人数差不多。
造成法军没能及时从敦刻尔克撤退的原因除了高层对战局认识不清晰外,对从海路撤退的悲观预期也是之一,有些法军将领甚至认为抵抗到底都比从海上撤退好的多.....当然悲观预期也不能怪他们,当时没有任何人对从敦刻尔克撤退有乐观的预期,不然这场撤退也不可能被称为奇迹。
在敦刻尔克最后留下来抵抗到底并且最后被俘的法军有大约4万人,其中包括数名将军。在英军撤离后,有至少6000名法军在坚守最后的防线的过程中阵亡。
?3、懦弱的法国人
在敦刻尔克战役中,法军的表现可一点都不懦弱,不少部队坚守防线直到弹尽粮绝,战斗至最后一人,有些指挥官甚至自杀殉国。在6月3日,撤退行动结束的倒数第二天,凌晨四点,法军集结了4个营在最后几辆坦克的掩护下发动了最后的反击,这些法军在之前的战斗中早已精疲力竭,他们也明明有撤退的机会,但他们还是冒着德军的火力勇敢冲锋,割麦子般的倒下,无人退缩。
6月2日凌晨6点,法军第21师发起了一次反击,550名法军士兵冒着火力网穿过沼泽,向着德军的桥头堡发起冲锋,他们最后只有65人生还。
在大撤退进行的时候,有约4万法军被围困在敦刻尔克南方的里尔。尽管他们的主帅第一集团军司令普里乌将军和第四军军长艾姆中将相继被俘,但他们临危不乱,在第25摩步师师长莫里涅少将的领导下坚持抵抗了五天,直至弹尽粮绝。这群法军后来在投降的时候甚至被允许保留武器,全副武装,以阅兵队列穿过里尔的中心广场,在德军的目送下走进战俘营。
?这只是简单的三例而不是仅有的三例。平心而论,在敦刻尔克之战中,法军展现出的战斗意志是完全值得尊敬的,跟被包围之前简直是天壤之别。
4、“在法国投降之前占领巴黎”
这显然不严格适用于二战。尽管1940年6月14日巴黎就被德军占领,但是时任法国总理保罗·雷诺在之前已于6月10日迁都图尔,14日迁都波尔多,“坚持抗战”到了6月16日辞职。
5、从敦刻尔克撤出的部队成为了日后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力量
对于撤出来的法军来说不是这样的。大部分撤出来的法军很快就回到了祖国,然后葬送在德国“红色方案”的钢铁洪流中。
?6、卖队友的英国人
从某种程度讲,这的确是事实,英国人的确是先撤了,并且事先没有和法国人进行过有效的沟通,甚至“保密工作”做的都相当好。
(当然,如果英军能和法军进行有效的沟通战争也不至于输的这么快,战争开始时两军的协调以及通讯工作简直是笑话级别的)
但是这个锅法国人自己也得背那么一点,首先是他们自己把这场战争打成这种局面,而且英国远征军也是完全听法军总司令指挥的,战略话语权并不多,然后法军自己一开始就没坚定撤退的决心。
当丘吉尔对战局还持乐观态度的时候,正是法国人给丘吉尔来了一个晴天霹雳,早在5月15日,法国总理雷诺就绝望地对丘吉尔说:“我们已经输了。”
丘吉尔一脸懵逼地回道:“怎么会这么快?”
先撤退当然是英国人自己的主意,当戈特下令英国远征军放弃向南突围的计划往敦刻尔克撤退的时候,他连伦敦方面的授意都没得到。但是英国人早已于之前先行撤出了其他在法国的非战斗部队,之前也或多或少的暗示过法国人(比如戈特就曾经亲自劝说过布朗夏尔),法国人并不是完全被蒙在鼓里的。
?英国人对法国战役的“悲观”态度是正确的,英国远征军即便是守在那,也不能对已定的败局产生影响,也只是无畏的牺牲。
敦刻尔克当时也有英军后卫部队,他们与法国人一同坚守防线直到轮到自己撤退的命令传来。因此并不是法国人自己在后面守防线,然后整个英国远征军都在海滩上闲着。
在英国远征军撤退之后,英国海军的船只仍然冒着被轰炸的危险在敦刻尔克继续帮助法国人撤退。发电机计划结束的命令也是经过英法两国共同确认并批准的,尽管当时还有4万法军没能撤出来(当时法国方面的阿布里亚尔海军上将说这四万人只是“非战斗人员”)。
敦刻尔克大撤退结束后,还有一些英国部队(第51高地师和第一装甲师)继续在法国战斗。
总之,英国人还是尽了一定做盟友的义务的,但继续尽下去就得跟着法国一起完蛋了.....英国人完全没必要和法国人在一棵树上吊死,在历史上英国什么时候和盟国在一棵树上吊死过?
(喷英国卖队友的人应该想想,当时如果你是英国人,你会选择跟着法国人一块老老实实的“玉碎”吗?)
法国人也最后背叛了英国人,因为如果按照盟约,法国不能单独和德国讲和。
?7、同等使用船只
尽管在撤退之处发电机计划的指挥官拉姆齐上将就和法国海军代表达成“所有可供撤退的船只,应共同享用”的协定,但正如电影里所展示的那样,不少英军秉着“英国人坐英国人的船,法国人坐法国人的船”“上来一个法国士兵就意味着损失一名英国士兵”的想法拒绝法国人登船,英国远征军指挥官戈特将军甚至还亲自下过这种命令。
法国当局当然不能容忍这种“差别对待”的做法,丘吉尔其实也不想背负这个骂名,因此在5月31日的巴黎会议上,丘吉尔亲自做了“平等使用船只”的承诺,从事后的统计数据来看,英国人最后也算是履行了这个承诺。
(当然英国人严格履行承诺的时候海滩上的英军已经撤出了好多了XD)
8、悲剧的法国后卫部队
美国历史学家沃尔特·洛德,记载了6月4日大撤退的最后一幕:
“当吕卡将军准备离去时,一千名法国士兵在4英尺深(约1.2米)的水里立正。很明显,他们将被丢下来——不再有逃离的机会——然而没有一个人离队。他们依然站着不动,火焰的亮光,在他们的头盔上照耀着。吕卡和他的参谋人员走到码头边上,转过身来,咔擦一声立正,向士兵们敬以最后的军礼。”
看似悲壮,实则悲剧。
法国后卫部队按照计划是可以撤出来的,但是当他们准备撤走的时候,敦刻尔克城内“突然”(之所以加引号是因为大家其实都知道这群人的存在)冒出了两万名法军的“散兵游勇”挡住了他们的去路。这群“散兵游勇”之前一直藏在城市的废墟中或者地下室里,这些人有些是非战斗人员,有些则是之前的战斗中被打散的士兵。电影中混入英军的那个法国人就是他们中的一员。
法国的后卫部队被自己人坑了。不少之前英勇作战的法军因为这群散兵游勇而没能撤退走,他们只能留在海滩上眼巴巴地被德军俘虏,这是整场撤退行动最悲剧的地方。
?
?9、威廉·坦南特上校
英国著名导演和演员肯尼斯·布拉纳扮演的波顿指挥官显然是坦南特上校麾下小分队的一员。在发电机计划开始的时候,当时身为英国第一海务大臣的参谋长的坦南特上校自告奋勇,前往敦刻尔克协调撤退工作。
海军中将肯尼斯·巴克利爵士回忆道:“坦南特高大健壮,身着蓝色军服,在海滩上毫不畏惧地大步流星,向那些士气低落的兵蛋子下令,并且得到遵循?!?/p>
正是他与他手下8名军官和160名水兵的监督指挥,整场撤退才能在德军的炮火下井然有序地进行。
不过与电影中的波顿指挥官不同的是,坦南特最后并没有留下来协助法国人撤退,而是跟着最后一批英军回国了。
这位敦刻尔克的救火队长后来非常不幸地成了反击号战列巡洋舰的舰长,跟着威尔士亲王号一起前往远东....活着回来了
?10、“领导最后走”
在敦刻尔克大撤退中,指挥官们的确是最后一批走的人。英国远征军司令戈特上将在参谋和手下军长都回国的情况下,依然打算留下来和士兵坚持到最后一刻,迫于无奈的丘吉尔只得亲自下令逼他回国。接任戈特上将指挥撤退的哈罗德·亚历山大将军和之前提到的坦南特上校是英军最后一批撤退的人,在离开之前他们还亲自视察了一遍海滩,确认没有英国士兵落下后才离开。
尽管电影中没有出现一位大人物,但防波提上指挥撤退的两位军官所象征的也大概就是哈罗德·亚历山大和威廉·坦南特二人吧。
?11、哈罗德·亚历山大坑了中国远征军
带这个节奏的人可以说是非常居心叵测了,个人甚至怀疑是其他电影的水军。
亚历山大严格意义上并不是能说是敦刻尔克大撤退的指挥官,他5月30号才接任回国的英国远征军指挥戈特上将的职务,指挥英均在敦刻尔克的外围防御,在此之前他不过是个小小的师长。敦刻尔克大撤退真正的指挥官是英国海军上将拉姆齐。仅凭英军在缅甸那些杂牌殖民地部队,亚历山大就是神仙也无力回天。亚历山大后来指挥了著名的突尼斯战役。
英国人的确是坑了中国远征军,这个是不可改变的事实,坑远征军可以说是当时英国的既定计划,说白了英国人就没打算守缅甸,然后拉中国远征军做垫背的,掩护自己撤退,当然英国人自己最后也没好到哪里去。显然这个责任全部推给亚历山大这么一个指挥官显然是不公平的,对于中国远征军的惨剧,从丘吉尔到罗斯福再到史迪威或者蒋介石都有多少的责任。(我印象中还记得当孙立人的新编第38师进入印度的时候,亚历山大还向印度总督说了不少好话..)
个人观点,与其说中国远征军当时的处境像敦刻尔克之战中的法军,不如说是更像整个法国之战中的英国远征军
最后,在一个军事同盟中,实力较弱的那一方必定没什么话语权,其部队也会被当做炮灰送,谁叫弱国无外交呢。(当然卖队友的手段及其恶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12、至关重要的小船
英国民众自发驾驶自己的船只前往敦刻尔克,着是整场撤退行动中最令人振奋的场面之一,但不是最重要的。这些吃水较浅的民用船只大部分执行从海滩到近海停泊大船的摆渡任务,真正的撤退主力还是那些吨位较大的船舶,特别是那些驱逐舰。
(事实上,人民小船挽救敦刻尔克与海滩上钓鱼的英军以及在1939年用马刀砍坦克的波兰骑兵乃至所谓的闪电战都是由二战时新闻媒体“夸大”/“创造”出的历史)
与电影中表现的一致,大部分时候从海滩上撤退的效率极低。由于敦刻尔克港已经被德国空军完全摧毁,因此东西防波堤起到了临时码头的作用。在整场撤退行动中,从防波堤上撤离的人数也是最多的。
至关重要的防波堤,特别是东堤,在撤退中居然没被击毁并不是单纯的运气好。敦刻尔克城内的圣波尔炼油厂在此前被德军轰炸,燃起熊熊大火,大火冒出的浓烟常常将东防波堤掩盖,使得德军轰炸机难以瞄准。
大部分小船也不是船主自发驾驶的,而是被皇家海军的征用了的,这一点在电影中也给予了体现。
13、皇家空军
还记得“月光石”号靠岸之后,飞行员同志刚上岸就遭到的来自陆军士兵的质问吗?
“你们去哪了?”
英国皇家空军在敦刻尔克之战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只不过大部分英国陆军的官兵未能看见空军同僚们与敌机搏斗的英姿,因此饱受轰炸的他们普遍对皇家空军有种怨念。
这太不公平了,以至于丘吉尔需要亲自站出来为皇家空军主持公道。在著名的“永不投降”的演讲中,丘吉尔说道:“这个胜利是空军获得的。归来的很多士兵未曾见过我们空军的行动……他们低估了我们空军的成就。关于这件事,我一定要把这件事告诉你们?!?/p>
(这样的话在演讲中强调了不止一次,可见陆军的误会多么严重)
14、德军
有关德军在停止前进的原因不再赘述,大概有这么几点,除此之外的解释都是不靠谱的:
1、联军发动的几次小规模反击使德国人心有余悸,不得不警惕自己的侧翼,小心前进
2、装甲部队孤军深入,前进太快,需要休整,等待后续步兵部队的跟进
3、为了接下来的“红色计划”保存实力
4、戈林向希特勒保证用空军就够了
5、希特勒等人对弗兰德地区的印象还停留在一战,布满沼泽,洼地,不适合装甲部队前进
“停止前进”的命令也不是希特勒下达的,这条命令真正的下达者是A集团军司令龙德施泰德,但是希特勒也难逃其咎,因为他自己亲自确认了这个命令。
?但是在恢复进攻后,德军的进展也非?;郝?。这一方面是因为敦刻尔克、里尔、加莱等地的联军拼死抵抗,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德军自己也开始三心二意了。不少德军指挥官在坦克部队抵达海峡,完成对联军主力的包围后就觉得任务完成了,联军已是煮熟的鸭子飞不了。同时如同英国人自己,德国人也没有想到敦刻尔克撤退的规?;崛绱酥螅俣热绱酥?。
其实当5月20日的时候,德国的陆军总司令部和最高统帅部作战局就已经开始了接下来“红色方案”的准备工作,此时在德军的战略中,消灭敦刻尔克的联军部队的任务已经降到了次要地位。打扫战场为什么需要专心致志呢?
为接下来的“红色方案”保存实力也是德军三心二意的原因之一。为了保存宝贵的坦克,在前期风风火火的德国坦克部队在参与对敦刻尔克地区的进攻时,基本上是处于“打酱油”的状态。
?15、伤兵们
在2004年BBC拍摄的纪录片“敦刻尔克”中,由于占用空间太多因而抛弃伤员常常被描述成一个“关键决策”,这个命令在大撤退中的确存在。当然,就像电影里展现的一样,伤员至少可以搭乘印有红十字的医院船离开敦刻尔克。(至于德军尊没遵守日内瓦公约就是另外一回事了,电影里大家都看见了)
后:
平心而论,诺兰的这部《敦刻尔克》虽然没有出现一个大人物,虽然只是一个悬疑电影,但是在处理历史细节上显然下足了功夫。很多参与过大撤退的大小人物都以虚构的形象出现在这个故事中,很多被别人忽视的历史细节被故意地安插在电影里。如果你有幸之前认真地研究过相关的历史,那么你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真的会感到无比亲切。
《敦刻尔克》即便是从历史的角度看也是一部好电影,尽管它从来就不是一部历史电影。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