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选什么专业,毕业后去哪个城市工作,如何选择伴侣、生意伙伴……
面对重大决策,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陷入纠结,不知从何入手。
但你可能不知道,科学决策其实是一件有方法可循的事情。
今天,就给你介绍一本能迅速提升决策能力的书——
内容来自得到,而得到app的专栏,大师课,精品课,每天听本书已经整理完成,欢迎加V:xshaoye666获取。
《决断力》
作者:【美】奇普·希思??丹·希思
译者:宝静雅
出版:中信出版社
1.首先要说明一点:决策不等于做决定。做决定是判断题,比如要不要戒烟、要不要跟恋人分手,只有要和不要两个答案;做决策则是选择题,比如选什么专业、跟谁结婚、如何买房,选项很多,情况也更复杂。
一个科学的决策,可以通过四步来完成。
第一步:列出所有的选项
2.“选项越少决策越容易”,是关于决策的最大误区。事实恰恰相反,高手在做决策时,会尽可能增加选项。因为选项越多,选错的概率就越低。举个例子,当你在外地得到了一个理想的工作机会,但又不想搬去别的城市时,不妨主动发掘其他可能:是否能远程办公、本地有没有这样的工作机会……
3.增加选项,说来容易做来难,一个很实用的方法就是问自己一句:如果不这样做,能做点别的什么呢?比如,看到心仪的物品想“剁手”时,先别管自己喜不喜欢,而是先给自己增加一个选项:如果不买这个商品,能用省下的钱做些什么?
4.另一个增加选项的方法,是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通过观察别人,很容易看到被自己忽略的选项。比如要解决学校食堂拥挤的问题,可以先看看是否有窗口不拥挤,它们是怎么做的;再看其他学校的食堂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后还可以参考银行、商城等其他需要排队的地方是怎么做的。
第二步:分析各选项的利弊
5.有了多个选项之后,想要客观分析它们的优劣并不容易。因为人脑是很懒惰的,很容易“先入为主”。一旦看到一个尚可的选项,就会找各种理由来支持它,拒绝接受新的信息。很多时候,我们就是这样糊里糊涂做了决定,错过了更好的选项。
6.如何避免先入为主呢?方法一: 找一个朋友来“骂醒”你。做决策时,不管内心对哪个选项有所倾斜,都让他在旁边唱反调,并且给出具体的反对理由。这样你就能把不同选项的弊端,看得更明白。古话里说“兼听则明”,就是这个意思。
7.方法二:站在远处看选项。比如,纠结要留在大城市,还是回老家的时候,不妨这样做:① 先问问自己,10个月之后,10年之后,自己会如何选择;② 想象这不是自己的事,而是给一位好友提建议,你会劝他怎么做。这两个方法,能帮你过滤掉很多干扰因素。
8.方法三:尝试用一门外语将问题转述给自己。相比用母语思考,组织外语更慢、更费劲,你就不得不用最简单的方式来描述它,更容易直达问题的核心。而且,组织语言时,更容易保持专注,暂时把焦虑情绪放到一边。
9.方法四:参考其他人做这件事的平均水平。人很容易高估自己的特殊性,过度自信,从而决策失误。举个例子,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卡尼曼有一次和人合作编教材,一开始预计的时间是两年半,结果他们花了八年时间才最终完成。而之前其他编写组的平均水平,是7-10年。
第三步:选出最好的选项
10.我们必须要明白:从来都不存在所谓“正确的选择”,而只有对当下“最好的选择”。做出最好选择的终极武器,就是尊重自己的价值观。刚刚生完小孩的妈妈,是要重返职场,还是全心陪孩子?没有正确答案,唯一的依据就是,她自己对生活怎么排序。
第四步:管理预期,降低焦虑感
11.下定决心到着手执行之间的这段时间,人最容易胡思乱想,生怕“一失足成千古恨”。给你一个建议:小步迭代,切忌步子迈得太大。比如,如果已经决定要创业,先别急着离职,可以先去不同的创业公司兼职体验一下,找到适合自己的模式和方向,再投入更多精力。
12.另一个建议是:着手执行前,推演出可能出现的最坏结果,以及避免它出现的方法。比如,终于下定决心换了新工作,刚开始很容易陷入焦虑,“这个选择正确吗”“我能待下去吗”……那么,先预想一个最坏的结果,比如“我在新岗位干不了三个月”,然后分析导致这种情况的可能原因:是因为不善社交、能力不足,还是单纯没适应?针对原因采取行动,用实干来解除焦虑。
让我们对《决断力》这本书的作者奇普·希思和丹·希思、译者宝静雅 、出版方中信出版社,说一声感谢!
最后,与你分享书中的金句:
从来都不存在所谓“正确的选择”,而只有对当下而言“最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