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与伊甸园——重读《小王子》
虽然还是有些东西读不明白,但正是人们的“误读”才使这本书的内涵丰富起来。
第一次见这本书是上大学时,图书馆门前有图书折扣书摊,我买了这本书,书皮是黄色的。读完之后,感觉小王子的形象是一个纯真的、梦幻的,没有丝毫杂质的小孩子。他身上充满了人类曾有过的天真,里面描绘的世界给人一种小巧、精致之感,我也说不出为何喜欢。
时隔十几年后再读,有了点人生阅历之后,感受和以前不一样了。虽然还是有些东西读不明白,但正是人们的“误读”才使这本书的内涵丰富起来。
我将里面的世界划分为大人的世界和小王子的世界。
一、“大人的世界”隐喻几宗罪?
在谈大人的世界时,我想先谈谈对小王子看到的一些人物。
懒家伙:结果自己的星球被猴面包树占领。
红脸先生:一个一直在算账而且傲气十足的人。
国王:一个认为所有的人都是他臣民的骄傲的人。
爱慕虚荣的人:一个人为自己最漂亮、服饰最美、最富有、最聪明的人。
酒鬼:一个因难以控制自己喝酒而羞愧的人。
实业家:一个一直在忙着数星星的人,他想要拥有所有的星星。一点空余时间也没有。
点灯人:一个一直忙着为别人点灯和熄灯的人。
地理学家:一个不去实地考察的地理学家,总是靠别人的叙述来完成自己的地理书。
地球上的人:从扳道工的眼里看到地球人总是在忙碌地从一个地方跑到另一个地方。因为“人们从不满意自己所在的地方”?!翱墒撬且膊恢雷约涸谧费笆裁础!?/p>
卖药丸的人:一个买止渴药丸的人,让人每周可以节?。担撤种?。
小王子对上面的大多数人的评价是——荒诞可笑,但对点灯人却不这样认为。因为“他所关心的是别的事,而不是他自己?!?/p>
我认为里面提到的人,多是人类的缩影——骄傲、贪婪、懒惰、贪吃(酒鬼)。13世纪道明会神父圣多玛斯·阿奎纳列举出各种恶行的表现。分别是傲慢、妒忌、暴怒、懒惰、贪婪、贪食及色欲。对照一下,我们发现这里面提到了人类的四宗罪——骄傲、贪婪、懒惰、贪吃(酒鬼)。
所以,我认为“大人的世界”是充满了地球人的罪恶,是罪的体现。
二、“小王子的世界”隐喻伊甸园
与蛇的对话。
是谁引诱夏娃吃了禁果导致亚当夏娃被驱逐出伊甸园?是蛇。蛇本来是很漂亮的,有一对翅膀,非常聪明?!洞词兰?:1》中这样说:耶和华 神所造的、惟有蛇比田野一切的活物更狡猾。
根据《圣经》,在二人进食禁果后,上帝对蛇、男人及女人有以下的惩罚:
蛇“必受咒诅”,从此要用肚子行走及终生吃土;后裔要与女人的后裔彼此为仇,女人的后裔要伤它的头,而它则要伤她们的脚跟;(创3:14-15)
女人怀胎的苦楚加增,生产时要受苦楚;要恋慕丈夫,及被丈夫管辖;(创3:16)
男人则要受咒诅,要汗流满面才得糊口,直到他归了土;从此需终身劳苦才能从(田)地里得到食物,而地会长出荆棘和蒺藜(创3:17-19);
为防他们再摘取及进食生命树的果子以获永远生存,便他们赶出伊甸园;又在伊甸园的东边安设基路伯及四面转动会发火焰的剑,以把守前往生命树的道路。(创3:22-24)
正是蛇的引诱,导致了人类原罪的产生。蛇是聪明的邪恶之物,但在这里并未伤害小王子。
蛇对小王子这样说:“被我碰触的人,我就把他送回老家去。”蛇还说:“可是你是纯洁而且是从另一个星球上来的……”
说这话的时候,蛇已经碰触到小王子,但并未伤害他。
我觉得这里的蛇是隐喻《圣经》里的蛇,小王子所在的星球隐喻着伊甸园——完美的世界。
我们再来看小王子的世界。
第一件事情:按时拔掉猴面包树意味着按时反思、辨识罪,并清理。
小王子必须规定自己按时去拔掉猴面包树苗。因为猴面包树一旦很多,它就会把整个星球搞得支离破碎。猴面包树不正是罪的象征吗?地球上正是有这样那样的罪的存在,所以现在地球是支离破碎的。联想到作者写这本书时,正是二战时期,不正是因为人类的罪而导致了战争吗?小王子定期及时清理猴面包树正是人类应该学习反思的。
第二件事:培育爱。
“你们仰望着天空,你们想一想,羊究竟是吃了还是没有吃掉花?那么你们就会看到一切都变了样。
任何一个大人将永远不会明白这个问题竟如此重要?!?/p>
文章的结尾如是说。
一朵花,正是因为倾注了小王子的时间和爱心,它才变的如此可爱。文中这样写道:是你浪费在玫瑰身上的时间使你的玫瑰变得如此珍贵。
这玫瑰花不正象征着真善美吗?
大人们不会意识到的,因为他们生活在罪里面。
小王子的星球上充满了爱心与美好,这难道不是伊甸园的缩影或者隐喻吗?
文章末尾写到——他忧伤地说:“我回家要远得多……要难得多……”。
小王子为什么很难离开地球,很难回到自己的星球呢?是地球的罪恶交织太多、还是那条蛇的邪恶阻拦让小王子难以回到自己的伊甸园?
我认为小王子在讲述这个问题:
人类堕落已久,回到伊甸园要“远得多……要难得多……”
附:圣灵所结的果子,就是仁爱、喜乐、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实、温柔、节制。这样的事,没有律法禁止。凡属基督耶稣的人,是已经把肉体连肉体的邪情私欲同钉在十字架上了。(加5:1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