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冯梦龙的音乐文学思想
导读诗
楚骚唐律,争妍竞畅,性情之响,不列诗坛,真情不废,假以山歌,
不与诗争,故不屑假,苟不屑假,藉以存真,男女真情,越名任心,
无闻无识,真人所作,故多真声。不效汉魏,不步盛唐,任性而发,
意出肺肝,不加雕刻,风出谣口,真诗民间。
t
摘 要:
明代杰出的文学家冯梦龙在文学领域的成就颇丰,然而世人关注的目光往往只停留在他编选的小说上,对其它方面的研究相对不够深入。比如,他凭借个人之力搜辑了当时的民歌俗曲集:《山歌》、《太霞新奏》等,这些作品为后世研究当时俗文学的发展和地方的民俗风情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其中某些篇章道出了冯梦龙对民歌俗曲这类音乐文学的真知灼见,成为我国古代乐论、文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探讨。
关键词:冯梦龙? ? 民歌俗曲? ? “真”情? ? 遭轻视? ? 思想、社会价值
冯梦龙(1574——1646),明代文学家,戏曲家。字犹龙,又字子犹,号龙子犹、墨憨斋主人、顾曲散人、吴下词奴、姑苏词奴、前周柱史等,南直隶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冯梦龙出身名门世家,与其兄冯梦桂、弟冯梦雄三人被称为“吴下三冯”。他最有名的作品为《古今小说》(《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与凌濛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合称“三言两拍”,是中国白话短篇小说的经典代表。冯梦龙以其对小说、戏曲、民歌等通俗文学的创作、搜集、整理、编辑,为我国文学做出了独异的贡献。
后代人知道和关注冯梦龙主要是因为他的杰作“三言”,其实冯梦龙在文学领域的实践涉及面很广,除去编选小说,他还创作诗文,更定传奇,修订词谱,另外还有许多解经、纪史、采风、修志的著作。在这丰富的文学活动中,冯梦龙对民歌俗曲的搜集整理和编辑具有别样重大的意义,这是冯梦龙文学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他离经叛道哲学和文艺思想的反映,也是人们在关注他时应该加强的部分。
我国民歌的搜集整理最早可以追溯到《诗经》这一光辉灿烂的源头。此后,汉武帝设立乐府,专门采集民歌。宋朝郭茂倩编选了《乐府诗集》,明代杨慎也著有含有部分民歌的《古今风谣》。但是,真正大量搜集,个人独立编辑当代民歌专集,是从冯梦龙开始的,这标志着对民歌的搜集整理工作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冯梦龙提出和采用了给民歌分类的新原则、新方法,更为关键的是,他对民歌散曲价值和地位的认识新人耳目,对于正统文学来说,甚至是一种挑战。其实,冯梦龙是在给民歌翻案,为它在文学史上争它应得的地位。从这个角度来说,冯梦龙的文学目光是犀利的,对中国俗文学和音乐文学的贡献是卓绝的。本文将从民歌散曲这个角度对他的音乐文学观做一管窥,以期发见其中蕴含的精华。
冯梦龙的乐论主要见于以下三处:《山歌序》、《太霞新奏》之《秦复庵<望吾乡>按语》和《<步雪初声>序》?!渡礁琛酚置锻斩罚欠朊瘟獭豆抑Χ罚ā锻找慌罚┲蟊嗉挠忠徊棵窀杓?。这篇序言很短,但很精练地表达了自己对民歌的真知灼见,堪称中国民歌理论史上的开山之作,也是整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史上的杰作?!短夹伦唷肥且徊可⑶〖?,所录大都为当时名家新制之曲,故名“新奏”?!肚馗粹?lt;望吾乡>按语》和《<步雪初声>序》是冯梦龙给秦复庵和张野青二人曲所作的评价。其中《秦复庵<望吾乡>按语》尤其短,不足百字,但却鲜明地表现了他的音乐文学观。下面,仅就这三篇短文作一粗略探讨。? ? ? ? ? ? ?
一? 对“真”情的至高赞扬
李贽把美与真联系起来,强调美与真的统一,使得明代的审美理论较前有了重大发展。冯梦龙深受李卓吾的影响,他曾提出:“世俗但知理为情之范,孰知情为理之维乎?”(《情史》卷一《总评》)在他对民歌的认识中,“真”无疑是最基本的因素,也是最本质的美学特征,当然也是他最推崇的地方。
在《叙山歌》中,他追溯了民歌采集的起源,“书契以来,代有歌谣。太史所陈,并称风雅。”但由于文人文学的兴起与大盛,民歌的地位愈益下降,进而“不得列于诗坛”,以致造成“歌之权愈轻,歌者之心亦愈浅,今所盛行者,皆私情谱耳”的局面,虽然如此,山歌却因为其“情真而不可废”。冯梦龙在此明确地指出“真”是民歌生存下来的第一要素,并且大胆地拿它与当时的诗文比较,从反面突出民歌的“真”:“今虽季世,而但有假诗文,无假山歌”。因此,他意欲“藉以存真”,甚至,凭借这“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至此,情“真”的重要性,已然上升到社会价值的层面。在另一部民歌俗曲集《太霞新奏》之《秦复庵<望吾乡>按语》中,冯梦龙同样赞美了“真”情:“然北之《粉红莲》,南之《挂枝词》,其佳者,语多真至,政自难得?!?/p>
冯梦龙的眼光是敏锐而极具前瞻性的,在他所生活的时代,民歌俗曲的风靡流布已经为许多文人注意到。如袁宏道就曾赞美道:“或今闾阎妇人孺子所唱《擘破玉》、《打草竿》之类,犹是无闻无识,真人所作,故多真声。不效颦于汉、魏,不学步于盛唐,任性而发,尚能通于人之喜怒哀乐嗜好情欲,是可喜也?!?《序小修诗》)李开先的《市井艳词序》也称颂“市井艳词”即城市民间情歌“语意直出肺肝,不加雕刻”,“其情尤足以感人也”,而断然肯定:“故风出谣口,真诗只在民间?!毕非砺奂液瘟伎R布窃氐笔鄙缁嵘稀岸喔枋鼻?。他们都发现了当时民歌俗曲流行这一社会现象,但却没有像冯梦龙那样专门去搜辑。
冯梦龙不仅花费力气搜辑刊印,还热情地为民歌正名,为民歌遭到的歧视鸣不平?!俺て谝岳?,由于‘依经立论’的文学批评观的影响,正统的民歌论者都禀承了儒家重质轻文的诗教,他们对民歌艺术特点的分析长期局限在‘比’、‘兴’手法的应用,以及对语言质朴、生动的赞赏上。冯梦龙却能着眼于其内容的‘真’,从强调创作者感情的真实性出发,建立起自己初步的民歌俗曲美学观?!雹佟罢妗背晌窀杷浊淖罡咂分屎兔赖幕?,当然,这种“真”是指作者主观情感上的真实表达,而非忠实于客观现实的真确。他还“从歌主自然的原则出发,接触到了创作应本于真实的生活感受,自然而然地发抒真情实意才能给人以美感这一重要问题,在当时是颇有见地的?!雹?/p>
在他看来,只有这种“真”才能产生“妙境”和“真趣”,也才能为它赢得人们的青睐,从而当之无愧地成为明代“一绝”。
综观冯梦龙有关民歌俗曲方面的论述,可见他是何等重视民歌俗曲的真实性。正如他说的:“《三百篇》之可以兴人者,唯其发于中情,自然而然故也?!雹巯匀?,在他心中,只有那些表达了内心真情的作品,才具有审美作用、思想价值和社会价值。
二? 归纳民歌“不得列于诗坛”的原因
我国最古老的诗集《诗经》中相当大的一部分是采自各地的民歌,经过整理加工成为诗歌史上光辉灿烂的经典源头,虽然统治者一厢情愿地从捍卫封建统治基础的角度对它进附会解说,但却掩盖不住它杰出的人民性和真实性。然而“自楚骚唐律,争妍竞畅,而民间性情之响,遂不得列于诗坛……而歌之权愈轻,歌者之心亦愈浅。今所盛行者,皆私情谱耳?!保ā渡礁栊颉罚┱蛭笆巢涣?,缙绅学士不道”(《山歌序》),山歌的分量就越来越轻,而内容也越来越浅俗。到了冯梦龙所生活的明代,民歌也就成了“私情谱”,这又进一步导致正统文学家对它的轻视,甚至是蔑视与误解,结果,“不得列于诗坛”与诗词相提并论。
在《叙山歌》中,冯梦龙首先指出民歌被采集,“并称风雅,尚矣?!苯幼?,引出被目为经典的《诗经》,指出其中的“卫风”“郑风”经过孔子的删定尚且被留存,当时的民歌俗曲同是发自民众内心的真情传唱,为何就不能登大雅之堂,甚至被统治者诬为“讳淫讳盗”之作呢?冯梦龙认为,原因在于统治者的排斥和正统文人的轻视。
《诗经》中民歌的内容是丰富的,真的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除去情歌,还有很多反映社会黑暗和阶级矛盾的民歌。但是,“楚骚唐律”的“争妍竞畅”使得这种“民间性情之响”“不得列于诗坛”,“于是别之曰山歌”?!把蕴锓蛞笆缚诩男酥?,缙绅学士家不道也”。而这又势必造成“今所盛行者,皆私情谱耳”。这种谈情说爱的俗曲怎能不遭到当政者的排斥,道貌岸然的正统文人又如何能接受呢?最终,只有创造它的人民欣赏,而劳动人民是尊重现实的,他们从自己当时的生活出发,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性情之响”。如此这般,形成民歌俗曲受轻视的恶性循环。
这种观点也见于《<步雪初声>序》,“自唐人制为五七言以取士,诗道遂画界而独尊”,“宋兴用制策义,以收五七言律之权”。同样是当政者的政治手段把诗与曲判然分开,律诗成为是否具备经世治国之才能的权衡标准,而曲则愈益跌入不入封建卫道士耳目的“淫声”“邪行”的深渊。
冯梦龙的认识是深刻而精辟的,他从社会状况、政治体制方面去探寻原因,从而挖出根本,揭示了问题的实质。
三? 对民歌俗曲价值的高度肯定与推崇
上文已阐述了冯梦龙对民歌俗曲情“真”的赞扬,与此紧密相关的,便是他对基于这种“真”的思想和社会价值的肯定与推崇。
“民间性情之响”,“言田夫野竖矢口寄兴之所为”……可见,民歌俗曲是“真”的,真的作品才能反映人民的心声,因而具有“不可废”的珍贵价值。加之因崇拜李贽,并受其思想影响,冯梦龙接受了市民阶层的反封建意识,更看重这“不与诗文争名,故不屑假”(《山歌序》)的民歌。他甚至联系起民歌“上古之陈于太史者”(《山歌序》)的光辉历史,认为可以把它当做反映当时世情的“论世之林”。
如果说以上是从正面肯定“山歌”反映民俗风情的认识价值,那么“今虽季世,而但有假诗文,无假山歌”则是从与复古模拟、缺乏真情的正统文人的诗作对比中肯定民歌、褒扬民歌?!叭舴蚪枘信媲椋⒚讨币?,更是“借民间情歌所饱含的爱情之真,以揭露、惩治名教的虚伪性、荒谬性”④,同时,“充分揭示了民歌的思想价值,充满了对封建道学的批判精神,闪耀着民主思想的光芒,在明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有其特殊的意义和重要的地位?!雹?/p>
在《步雪初声》序中,冯梦龙痛慨“韵学之失传,诗与词曲遂一分而不可合”,且“思得有志斯道者,相与穷三百篇之源流,以救天下性情之敝”??杉?,在冯梦龙的心目中,被统治者诬蔑排斥的民歌俗曲不仅不是“淫声”“邪行”,相反,它是一剂救治天下性情之弊的社会良药,承载着作者心中挽颓救弊的宏图大志。
以上所述仅是冯梦龙乐论的一部分,另外,在诸如天性、兴趣与制曲的关系,南北曲之间的差异,诗词曲杂剧传奇之间的关系等方面,他都有独到深刻的见解,值得探究。本文仅就上述三个方面对冯梦龙的音乐文学观作一管窥,表达一下笔者对其粗略的识见。
注 释:
①? 龚笃清:《冯梦龙新论》,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11月版,第25页。
②? 龚笃清:《冯梦龙新论》,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11月版,第23页。
③? 冯梦龙:《太霞曲语》(《新曲苑》第二册),中华书局,1940年版。
④? 王思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教程》,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版,第397页。
⑤? 王思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教程》,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版,第39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