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重点要关注谁的信息?
为什么你记的笔记是无效的?——「 学习方法」综合解析18。
一提到学习,大家往往会把重心放在对学习内容,也就是作者提供的信息的解读上,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标记、复制、处理和记忆。
画出重点;
摘抄信息;
理解内容;
背诵全文;
但是,这些都不是重点。
事实上,学习中最关键的步骤,其实是:聚焦「你」的思维变化。
上篇文章中,我给大家介绍了一个心理学概念:图式。
它是心理学里,理解人脑认知的基本单元,代表着我们过往所有的信息、经验、思维或行动方式组成的套路模版。
这种模版深深的影响着我们方方面面。注意力、记忆、判断、预测、行为……具有个性化、非客观和稳定性的特征。
对于每个人来说,图式都是隐藏的,也是不完善的。
想要真正的内化、理解学到的信息,首先需要意识到自己现有的图式是什么,再比对作者传递的信息和他的图式,找出其中的异同和「更优解」。
学习,本质上就是对自己的图式进行优化和提升的过程。
(具体详见【17】别让「不就是……」毁了你的思考能力)
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止要关注「他」(作者),更要关注「你」(学习者)。
那么,如何才能更好的关注你自己的思维变化呢?
因为图式是隐藏的、又是相对稳定的,我们想对图式进行调整,其实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那意味着对于过往信息的否定。
通常来说,要做到这件事,必须有直观证据或亲身体验才行。
下面,以自我解读为例,我们来看看怎样才能更好的内化信息,达到优化图式的效果。(ps:自我解读在不同的书中,常被称为复述、关联、细化等等。)
1. 建立图式
当我们学习一个全新的知识时,常?;嵊龅酵际饺笔У那榭?。这就好像儿童看到电影中葬礼的场景,却无法理解一样。
原因在于,不管是对于成人还是儿童,在他们已有的图式里,这一块的信息是不存在的。
想要进行自我复述,你会感觉无从下手,只能原样的重复信息,或者压根就无法理解信息。
遇到这种情况,首先要做的是建立图式。
即使是错误的图式,也好于没有图式。
假设你对哲学有兴趣,却因为脑海中没有哲学相关的图式,导致大部头的哲学书根本看不懂。
这时不妨看一下类似《哲学家都在干什么》、《戏说……》、《图解……》这种的入门书籍,待大脑中有了一个模糊的基础图式,再去进行深入的研究。
2. 启动元认知
我们之前在【10】追剧/看综艺/读小说,也能用来学习?中提到过元认知,它是对于我们「认知过程」的认知,也就是一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为什么这么想」的能力。
想要关注自己的思维变化,了解自己的图式,你需要开启元认知。
它让你可以注意到自己脑海中的想法,并意识到自己的图式是不完善的、需要升级的。这种状态下,你才能对所获取的信息抱持一种开放的心态,既不认为自己绝对正确,也不认为作者绝对正确。
以一种辩证的态度去理解信息,即是所谓的「批判性思维」,也是所谓的「成长性思维」。
3. 让图式可见
实际上,想要聚焦你的思维变化,实体化是最最重要的一步。
我们在【10】追剧/看综艺/读小说,也能用来学习?和【11】什么,什么?学习法中,都应用过实体化的方法。
很多同学在学习的过程中,是经?;峒潜始堑?。那么,你的笔记都记了哪些内容呢?
文章结构、重点信息、内容摘抄?看起来,是不是与文章最开始提到的内容非常类似?
通过上面的讲解我们知道,这些并非重要的信息。更应该记录且保留下来的,是「你的思路」。
对于实体化而言,有几种实现方式:
1)上上之?。盒醋?/strong>。
拿最简单的读书笔记来说:
首先,你需要用自己的语言,将书中的信息复述出来。一本图书十几万字,你的图式就相当于「过滤器」。它决定了你关注的重点、有感触的内容、对信息的理解和转述成什么样的文字。
然后,在撰写的过程中,为了能讲明白、逻辑清晰,你还需要与作者「达成一致」。为此,可能需要反复的阅读书中个别段落及部分语句、甚至查看一些其他作者的关联资料。
最后,如果你想写出一篇自认为「过得去」文章,还要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使信息降维、变得更加通俗易懂。假设所阅读的图书已经出版多年、或是外国人撰写的,你可能会附上一些身边的、最近才发生的案例,以便与读者拉近距离,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信息。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把写作所需的步骤拆开,再算上选题、列书单、阅读等过程,它基本涵盖了学习的每一个环节。
既然进行一次有成效的学习,本身就需要这些步骤,那么通过写作,不仅可以将各步骤强行串起来,还可以获得一个明确的实体化作品(文章),可谓是事半功倍,效果最佳的选择。
2)中上之?。河弥奖始锹?/strong>。
如果觉得写作太困难、太麻烦,次一级的选择是使用纸和笔,像做笔记一样,将你的想法记录下来。
为什么强调要使用普通的纸和笔,而不是软件应用呢?
关于学习这件事,咱们已经持续分享了18篇文章。你会发现,想要真正获得一定的学习效果,往往「慢即是快」。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大脑处理信息需要时间。
如果在很短的时间里就要做出反应,大脑只能在小范围内,调用直接相关的脑细胞紧急运算一下;如果反应的时间更长一些,大脑就可以在更大的范围里,关联更多也许存在相关性的细胞。(具体内容见【12】哪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做法,其实是低效努力?)
当我们用笔在纸上写字的时候,其速度远远慢于在电脑上打字。而正是这种慢,让大脑有了更多的运算空间。它让我们在有意识的写字过程中,关联到更多的信息,经常写着写着,就有了新的想法。(ps:无意识的抄写不算)。
3)中下之?。河糜镆糇淖秩砑锹?/strong>。
有时候,我们的身边没带纸笔、也没有一个合适的空间,让我们可以把思路好好写下来。
这时,退而求其次的方法是,使用带有语音记录功能、并可以将语音转化成文字的软件应用,将我们的思路简单快速的记录下来,待之后再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整理。
4)下下之?。涸谀源邢胍幌隆?/strong>
虽然我称它为下下之选,但是它依旧要好于「最差之选」,即只接收信息,从不进行思考。
当我们脑海中有了初步的图式、又开启了元认知、并做好了将思维过程实体化的准备。下面,才真正进入「自我解读」的过程。
4. 用自己的话解释
这一步就是我们常见的复述了。它的重点在于要脱离学习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对信息进行解读。
需要注意的是,不要陷入表层复述的陷阱。最典型的语句就是「不就是……」
假设你看到一篇文章,里面讲述了二八原则的相关内容。你的复述可能是:不就是做20%最重要的事,而不做80%不重要的事吗?
那么,有没有思考过,二八原则到底在什么情况下适用,什么情况下不适用呢?
以简单的生活为例,假设下图中是一些你即将要做的事:
这两幅图中,所有事情都可以应用二八原则吗?
还是说,左侧图片中的事情可以应用,而右侧图片中的事情不能应用呢?
答案是,只有左侧图片中的事情可以应用二八原则。
可见,二八原则更适用于影响因素互不干扰的单点系统,而不适用于因素之间互为因果的链状系统。
如果对信息的复述只局限于其表面信息,你就无法深刻的理解它真正的含义、前因后果和适用范围。
5. 与作者的图式进行比对
当你用自己的话对信息进行了解读后,你可以尝试将自己的解读与作者的原文进行替换,看看能否找出作者隐藏的图式信息,并对作者的传递的内容进行辩证思考。
- 我的复述已经包括了作者想传递的全部信息吗?
- 我的说法与作者的说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 为什么我会使用这个词,而作者使用的是那个词?两个词之间的含义是一致的吗?
- 我的复述中,未尽的背景信息是什么?作者的又是什么?
……
这个问题表单还可以无限制的列下去。对每个问题的回答,同样需要你记录下来。
6. 提出假设和预测,并尝试验证
在与作者图式对照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尝试提出一些假设和预测。
假设是指,猜测作者观点的前因后果、提出一些左右互搏的问题、或将信息尝试反过来理解等。
- 也许作者是基于这样的道理,才这样描述的?
- 如果这个内容反过来想,会怎么样?
- 假设这个观点是完全错误的,与它相反的观点是什么?为什么对?
……
预测是指,预估下一步作者可能会写到的一些内容等。
- 接下来作者可能会讲到关于某方面的内容?
- 如果是我,为了证明这个信息,我还需要论证哪些内容?
……
将这些假设和预测,同样以实体化的方式保存下来。之后,可以通过继续阅读和查阅其他作者的相关信息等方式,对所提出的假设和预测进行验证。
7. 更新图式
之前说到,对已有的图式进行更新是一个困难的过程。
上面这些步骤,就好像与作者进行了一场「讨论」。作为一种变相的获取直观证据和亲身体验的过程,我们能够体会更好的图式是什么,可以更有效的将这部分信息嵌入我们的图式中。
以上,我们以自我解读为例,为大家详细拆解了「聚焦自我思维方式」的方法和步骤。归根究底,学习是一件个性化的事情。与其关注「别人讲的是什么」,更要关注「我学到了什么」。
所谓的「内化」信息,就是要让学习的内容真正的成为我们图式中的一部分。好像一盘菜被我们吃到肚子里,消化掉,成为我们的养分一样。
内化信息的方法,除了自我解读之外,还能有什么呢?你来想一想?
阅读到这里,感谢你付出的时间^ ^。
按照惯例,留下一个执行清单,大家一起来完成吧~
执行清单:
- 你是否记过笔记?不管多久远,把自己从前的笔记拿出来回顾一下,看看自己当时记录的都是哪类信息;
- 让图式可见的4种方式中,请在前三种中任选一种,尝试1次;
- 使用文中提供的自我解读步骤,解读一下你最近阅读的一篇文章。
(未完待续……)
ps:完成清单的同学,欢迎在留言区留下你的执行成果哦^ ^
参考书籍:
《科学学习》
《深度学习》
《如何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