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终极目标是让自己幸福的过完此生,因此,幸福也就成了人生亘古不变的话题。
幸福却不是人人都能得到,杨澜在《世界很大,幸好遇见你》中说,我们对幸福有三个误区。
第一个误区是人们往往忽略已经得到的,而重视我们尚未得到的。
求而不得会使人痛苦,懂得知足却可以让人沉浸在幸福中,享受得到的满足。
古人说知足常乐,大多数人都只是把这句话挂在嘴上,真正需要知足时,却总觉得自己还拥有的太少,等到再多一些,就该知足了。正是这种再多一些就知足的心态,让我们一生都在求而不得的痛苦中挣扎。
我们身边还有一些人,反对知足常乐。
在他们看来,知足常乐只是弱者无奈地吟唱,强者就该永不停歇地追逐,追逐更多的物质,征服更大的世界,攀登更高的山峰。
我并不反对追逐,追逐和我们所说的知足并不是对立面。
人的一生是该不断进取,正如稻盛和夫先生所说,每天都该努力生活,让今天的自己优于昨天的自己,让我们在离开这个世界时带着比出生时更高贵的灵魂。
知足常乐只是一种心态,带着这种心态去努力,去打拼,拼命去追逐成功,但不可渴望一定成功,不纠结,不偏激,不为难自己。
我们要学会的幸福便是,看见自己身边对自己不离不弃的每一个人,用心感受拥有他们的快乐;看见自己所拥有的名和利,明白这个世界每个人都是一朵绽放的花,每个人绽放的姿态都是不一样的,我们绽放的姿态便是属于我们自己最美的姿态。
杨澜所说的第二个幸福误区是以当下的欲望来设想未来的需求。
我们总以为我们现在的欲望便是未来的需求,觉得我们现在所展望的、追逐的,一旦得到了,我们便是永久的幸福了。
人的欲望总是随着时间、状态、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
年轻时,我们工作或许是为了温饱,期望着有一天能功成名就,不用为了吃饭穿衣发愁。
记得刚上班时,总有朋友说如果我买彩票中了500万,那我就辞职,什么也不做,想吃什么吃什么,想去哪里旅游就去哪里旅游,想穿什么衣服就买什么衣服。
心理学家马斯洛说,人的需求是有层次的,当我们满足了基本的温饱之后,我们便有了新的需求,比如友情、爱情,成就、被尊重,自我实现。
在我们还缺钱的时候,我们以为,我们所没有的一切都是因为钱,当我们不再为了钱而奔波时,才懂得,钱并不是一个人全部的需求。
一个人要有一株花的态度,在它还是一棵小苗时,它的目标只是尽可能的吸取阳光雨露,纵使身边繁花似锦,那只是别人的精彩,与自己无关。
在它盛开时,也只是恣意绽放,哪怕身边的花盛世名颜,从不会觊觎,也不会自卑,我自有我的精彩。
有一天,花败落了,它会用心的饱满自己的种子,以为来年再次绽放默默地做好准备。
人生如花,每个人到这个世界上都是为了绽放自己,别人的精彩只是属于别人的,我们要做的是活好每一个当下,享受当下自己的每一点幸福体验。
所谓如如不动,也就是一个人静静地待在自己的世界里,不受别人的干扰,权力也罢,金钱也好,你想要的尽管去拿,我自有我地脚印。
杨澜认为人们对幸福地第三个误区便是,表面在评判别人的幸福,其实是因为自己没有得到幸福。
我们常听别人说:某某真不幸,工资也不高,家庭条件也不好,孩子学习也不好;某某真可怜,遭遇了bp,还能不离不弃,一定是为了孩子;某某看起来精神不好,一定是过的不幸福,他家人看起来一点也不关心他。
总是拿别人地不幸来找平衡感的人,是内心没有安全感的人。
一个人内心没有被足够的爱滋润,就需要通过外界的对比来获得满足感和虚荣感。
真正幸福的人总能用心看到别人幸福的一面,就比如能从《三十而已》结尾烤红薯的一家人的生活经历看到小幸福的人,一定也是内心被爱滋润着的。
苏东波的一生可谓坎坷,怀才不遇,屡被流放,最穷困时,甚至连饭都吃不上,如此潦倒的境遇却从不影响苏东坡享受当下的幸福,“回首向来萧瑟去,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只有内心足够丰盈、幸福的人,才能真正享受“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和旷达。
我的母亲,一生经历了许多坎坷,很多人都在感叹:这个女人太不容易了,活得好辛苦。前几天,我在陪母亲聊天时,她却告诉我:很多人觉得老了闲着才是幸福,其实我觉得人还是要干点事情,才觉得充实有意思。
我的母亲今年七十岁了,无论是不得不干,还是内心渴望充实,我觉得两者并不冲突,鱼有鱼的快乐,花有花的自在。
《庄子·秋水》中惠子问庄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说:“子非吾,安知吾不知鱼之乐?”
我们不必在别人的不幸里寻找自己的幸福,每个人对幸福的界定和体验不同,但幸福的滋味一定是相通的。
幸福不是一个行为,而是一种习惯,在寻找幸福的过程中,我们只需要静静地成长,当你的内心足够丰盈,幸福的绽放也就是自然而然地事了。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痹肝颐嵌寄芟袼斩乱谎?,兀自努力,无论成败,我心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