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r的后台,时常涌“自来水”。
但,这可能今年以来最猛的一次——
连续几晚,毒饭们持续为它打call。
《捍卫者》。
这部战争题材的国产片,9月22号上映。
今天是第8天,总票房刚过900万——
被《猩球崛起3》《蜘蛛侠》碾压的同时,也被《缝纫机乐队》《空天猎》反杀。
“反杀”?
《缝纫机乐队》豆瓣6.8,《空天猎》4.7。
《捍卫者》,是国产片中罕见的7.5。
难道,不是它应该被更多人看到吗?
毒舌特约影评人@ 罗罔极,码了一篇文——要“拯救它”。
借花献佛。
文 | 罗罔极
Sir电影已获权转载
这个时代的特性是什么?
在许知远看来,这个时代的主流文化,拒绝内心的严肃与精致。
人们在看似“多元”的世界中,浮躁且盲目,却仍不自知。
许知远对谈诺兰——
许知远:你不用电邮,也没有手机,那你如何连接这快速变化的世界呢?
诺兰:我认为很多人,只是在用这些科技做很琐碎的事,只不过用来浪费时间。
我很重视什么也不做的时间
只是思考
思索真正重要的事情
我多少有些同意,这二位对吃瓜大众的看法。
不久前,我与蝉创意(百万粉丝媒体)一起,推送过一篇文章。
文章转发率和点赞都很高,但阅读量却同时创下两个号的年度最低。
我们总结经验教训,最后得到一个结论——
“九一八”与“认真思考”等字眼,极不符合时下大众的阅读心理。
换句话说:它的标题“太重”,人们不想点进去。
还记得纪录片《二十二》初上映时,排片只有1%。
后来,是许多媒体纷纷写文、制造热点,自愿为其做“营销”,才终于将排片提到10%。
票房高涨的同时,现存的“慰安妇”也得到了应有的重视。
说明在这个时代,只有用曲线的方式,才能使人们铭记历史。
今天,我就想以曲线的方式,来为一部刚刚上映的历史片说两句话——
《捍卫者》
在《蜘蛛侠》《猩球崛起3》,及《王牌保镖》等好莱坞大片的猛烈夹击下,国产电影《捍卫者》表现极为惨淡。
首日票房,仅89万。
为什么?
它,毫无可供卖弄的噱头。
在我看来,这部电影从表面上,好似非?!凹虻ァ薄?/p>
演员“简单”。
简单到,没有一个能让你叫出名字。
背景“简单”。
一九三七年的上海,“八一三”淞沪会战爆发,中日双方展开一场持续三个月的棋局。
这盘棋的棋子,是双方一百万军人的生死。
而胜负的筹码,是中日两国数亿人的命运。
当时中国的最高主帅,蒋介石说——
我们知道全国应战以后之局势,就只有牺牲到底,无丝毫侥幸求免之理。
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
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皆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我们只有牺牲到底,抗战到底,惟有牺牲的决心,才能博得最后的胜利!
主人公姚子青(白恩 饰),正是这场中日棋局里,中方的一杆当头炮。
他生在广东,毕业于黄埔军校,精读《孙子兵法》。
上海战端一开,他便离开妻子与后代,去履行军人的天职。
《捍卫者》的故事,也很“简单”。
八月三十一日,姚子青率其部六百人,奉命奔赴宝山组建城防。
九月七日,也就是七天后,此六百人无一生还,全部阵亡于宝山。
姚子青最后写下的遗言,只有十一个字——
守土有责
誓与宝山共存亡
简单……吗?
只是看似而已。
《捍卫者》并不同于以往手撕鬼子的“神剧”。
它描写的,是国军正面抗日战场。
影片一开始,以一个颇具技术性的长镜头,引领我们走进那段灰暗而光荣的历史年代。
战场上,国军士兵们并不脸谱化,而是呈现出两种状态:
起初,姚子青的部队因为怕死,集体尿了裤子。
为什么怕死?
我想起《我的团长我的团》中,也有一群士兵怕死,他们的理由是——
三两个字就一方水土一方人
一场大败和天文数字的人命
现时中国的军人怕是都应该去死
可我们没死
只因为上下一心地失忆和遗忘
因为遗忘,使他们不再仇恨,恐惧便随之成为最强大的力量。
后来,姚子青的部队不怕死了,他们集体主动壮烈殉国。
是什么,让他们对待生命,有如此大的转变?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姚子青的这一段话——
六年前,我们失去了东四省
今天,我们身后,有你的浙江
我们的广东,和你们的四川
我们,守卫的是宝山
捍卫的,是国土!
仔细一算,这段话其实也蛮“简单”,一共不过三十四个字。
但,它却将人们从遗忘中唤醒。
人们想到沦陷的台湾与东北,想到“如果今天我们怕死,那么明天将会失去更多”。
因为,一旦国破,亦是家亡。
女学生曹素君(吕星辰 饰),生长于上海的单亲家庭,战争始以不久,父亲便被炸死,家族随之沦亡。
《捍卫者》表面上“简单”,骨子里其实是一种具有万钧之力的沉重。
它没有亮眼的明星,没有错乱综杂的叙事,没有一秒多少万的特效。
更没有以往国产战争题材片(绝大部分是神剧)中,抗日奇侠一夫当关的“爽感”。
它就像《二十二》那样,根据姚子青的日记,在缓慢叙述一段真实存在的残酷历史。
因此,正如那段真实历史一样,它只细致入微地带给我们一种感受:
殉国前的悲怆。
士兵李大成(赫子铭 饰)是个“好色的癞蛤蟆”,他想方设法诱骗曹素君的回眸,却屡屡遭到冷眼相对。
恶战开始前,李大成对曹素君说——
我能摸摸你的手吗?
面对李大成粗糙脏黑的手,女学生缩了回去。
她逃开了,李大成没有追。
中日虽都在打仗,但这一幕体现出,两国士兵在信仰上的根本区别——
日军为了取得胜利,甚至让自己国家的女人做慰安妇。而中国为正义而战的军人,即使欲望贪婪如斯,也仍不忘记不容侵犯的基本人权。
恶战开始后,李大成英勇杀敌,曹素君被炸伤,生命垂危之际,她向李大成伸出自己天鹅绒般美丽的手。
李大成紧紧握住、摩挲、哭泣。
他原本只渴求满足一下欲望,却得到了她发自内心的爱与尊敬。
这就是中国士兵的卑微与伟大——
他们卑微到,可能永远无法触及自己心爱女人的手。
他们伟大到,用自己的血肉筑成墙来守护这些女人。
九月六日的夜晚,经过日军硫磺弹的狂轰滥炸,包括李大成在内的数百名国军都已阵亡。
指挥部传来指令,要姚子青突围撤退。
姚子青挂断了电话,他明白宝山的重要性,哪怕多守一秒都是有意义的。
他翻开一张名单,那上面是六百个人的名字,名字上划了勾的,都是已死的兄弟。
他犹豫两三秒,在自己名字上,划了勾。
他亲手烧掉自己的指挥部,来到阵前。
士兵报数,一,二,三……
最后,姚子青如士兵般喊道——
二十四!
他明白,这个数字,明天一早就会变成零。
他将名单递给一个少年。
这个少年名叫陈继光,一方面致敬抗倭英雄戚继光,一方面承继姚子青部队的光荣。
这是影片里,为数不多的虚构情节之一。
为什么要虚构这个情节?
在我看来,陈继光的意义,与这部影片的意义是相同的。
陈继光拿到名单,使之传扬于外。
《捍卫者》也起到了相同的作用。
它让许多观众得知——
八十年前,在上海的宝山,有一个叫姚子青的人,带领着他部队的六百名勇士,为了崇高的正义使命而光荣死去。
姚子青纪念碑
当然,宝山之外有淞沪,淞沪之外有国家。
在那个年代的这个国家,在三百万死去的国军将士里,像姚子青这样的人数不胜数。
但,他的伟大,并不因此而丧失光芒。
正如我的好基友@孔鲤所说——
文字和影像都太单薄
根本反映不出真实历史的万分之一
但哪怕只是撕开它的一个小口子,也足以令人动容了
我想起,崔永元做过一件令我佩服的傻事。
为了撕开历史的一个小口子,崔永元竭尽所能,拍了一部纪录片——
《我的抗战》。
为了拍这部片,他对四千名抗战老兵进行抢救式采访。
没人能理解,拉不到投资。最后,崔永元险些把自己的车都赔了进去。
只要稍稍留意票房动向,我们不难发现:但凡沉重的历史题材电影,近年都在赔钱。
《赛德克·巴莱》《一九四二》《太平轮》《黄金时代》……
再到今天的《捍卫者》。
我们自问:以上的作品,真的比《致青春》《同桌的你》差吗?
不。
只是我们的观众,宁愿把时间献给堕胎的青春,也不愿正视历史上那些真正伟大的青春。
是的,姚子青阵亡时只有二十八岁。
导演廖希说——
姚子青年仅二十八岁就壮烈殉国
手下许多战士也大都是年轻人
当国难来临之时
他们义无反顾奔赴战场,拥有的是另一种青春
非常希望有更多年轻人能够看到这部电影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
《捍卫者》虽然由于题材原因,没能拉到大的投资,也就没有明星参与演出。
但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它的演员虽不出名,实际上却并不简单。
尤其是主演,北影科班出身的白恩。
不光造型上,与姚子青高度一致,白恩的演技也几乎深入到角色的灵魂里。
由于找不到合适的图,我很难准确描述他的表现。
我只能说:他做到了“人保戏”,而不是“戏保人”。
据说,在电影杀青之后,当所有人都离开拍摄现场时,只有白恩坚持独自留守。
由于入戏太深,他用两天的时间,才与姚子青这个角色完成告别。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记得去年长征纪念会上的一句话——
一个不记得来路的民族,是没有出路的民族。
历史正在远去,老兵逐渐凋零。
希望以后,像《捍卫者》这样的电影能少赔些钱。
更希望大家能多多关注属于我们民族的重要历史。
唯有如此,才能不让如姚子青般的英灵们在天上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