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荐书:《对伪心理学说不》,这本书的适用范围不局限于心理学,更重要的是方法论,教会人们怎样用批判性思维来思考问题。
…………………………………… ???华丽丽的分割线 ???……………………………………
倘若做一个调查问卷问大众知名度最广的心理学家是谁,不出意外的话弗洛伊德会高居榜首,他开创的早期精神分析学派对后来的心理学发展影响重大,虽然他的很多观点已经被现代心理学批驳,但依旧不影响他拥有大量受众。
目前很多公众号喜欢过度强调原生家庭、童年影响对一个人的重大影响,我们依旧从这些文章中可以看到精神分析学的影子,我并不是说原生家庭、童年不重要,事实上它确实很重要,但当下一些文章过度阐释,而且有单一因素决定论的意味。
我上篇文章谈了下武志红的《巨ying国》,不过文章过了几天却被强行删掉了,现在这篇文章无意继续批判此书,它只是个引子,我想谈论的是伪心理学,因为它流毒不浅,最重要的是损害了心理学的科学性和大众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伪心理学的横行要部分“归功”于大众媒体的宣传,尤其是自媒体的传播。比如说,关于原生家庭、童年影响的文章已经不计其数,他们擅长讲故事,喜欢简单归因,无奈很多人却喜欢阅读。那么,伪心理学伪在什么地方?我们同样也可以问:科学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特征?
科学必须具备可证伪性。
先举个栗子。1793年,黄热病袭击费城,城里顶尖医生本杰明·拉什治疗了几千例黄热病患者。他信奉一种理论:黄热病必须放血治疗(用手术刀放血或水蛭吸血)。他为很多病人实施了这种疗法,确实有不少人被治好。当他自己也患上这种病的时候,他也想如法炮制。不过评论家指责他的疗法很危险,甚至比疾病本身还危险。但拉什却很自信,即使有部分病人死去也未动摇他的信心。
为什么他如此自信呢?他的逻辑是这样的:“一方面坚信自己的理论是正确的,另一方面又缺乏有效的方法对治疗效果进行系统研究,因此他将每个好转的病例都归为治疗方法的功效,而将每个死亡的病例都归为病情的严重性”。也就是说,如果患者好转,就被作为放血疗法的证据;如果患者死掉,就被认为病入膏肓。
为什么说这种思维很危险呢?因为科学应该是可以被证伪的。所谓可证伪原则,意味着:“一项理论如果有用,它所做出的预测必须是明确的。理论必须两面兼具,也可以说,这项理论告诉我们哪些事发生的同时,哪些事不会发生。如果不会发生的事情确实发生了,我们就得到一个明确的信号——这项理论有问题:它可能需要修正,或者找到其他理论替代它。不管哪种方式,最终会有一个更接近真理的理论。”
而不可证伪理论中的预测包括了所有可能性,它永远不能被修正,同时我们禁锢在当前的思维方式中,失去了进步的可能。也就是说,一项成功的理论并不是可以用来解释所有可能的结果,因为这样的理论本身丧失了任何预测能力。比如和喜欢玩辩证法的人讨论问题是很痛苦的,因为说的都是正确的废话,缺乏真正穿透事物本质的能力,浮于形式的全面而疏于本质的解读,因此很多时候深刻是一种偏见,一项好的理论不可能追求全面。
我们回到心理学,弗洛伊德的一些理论感觉像是一种玄学。因为不可能被证伪,又不能用某种客观的东西去衡量,你即使怀疑他的理论不行,但你无法反驳他,也就是说不可证伪,所有的解释都是事后的,缺乏真正的预测能力。当然,这并不是说解释的原因不是导致后果的原因之一,比如,原生家庭创伤确实会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人性格,但这种性格是否会做出极端事件来,这中间还有诸多因素。我们肯定不敢说,一个人如有严重的童年创伤就会走向犯罪,这种预测显而易见是愚蠢的。因此,这种精神分析只能做事后解释,他不可能做出预测,但童年创伤可能确实是诱发的因素之一。学过高中数学的人都知道,这里面就是充分关系和必要关系的逻辑。
弗洛伊德就是如此,使用一个复杂的概念结构,在事后解释人类行为,并不做事前的预测。它可以解释一切,一旦想解释一切,正是这个属性使得它在科学上无用。不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在文学领域到是激发了很多想象,它在心理学中的地位日渐下滑,部分原因就是不能满足可证伪原理。
由此我倒是想到了谈论政治领域问题时的价值取向。谈论任何公共话题如果都是“制度问题”,这同样无助于话题的讨论,因为它想解释一切。好的政治学理论肯定是有适用性的,它会深入谈论事物本质因素和诸多条件。比如探讨在什么条件下会引发“群体性非理性”事件的具体理论肯定要比“群体都是非理性的”这种判断要好,诸多成熟发达国家的游行井然有序怎么解释(当然也有无序的)?即使回到国内问题上,群体性事件也不都是非理性的,比如散步就是很好的“非暴力”群体性活动。
扯远了,回到心理学。不可证伪的理论存在实际的危害。比如在心理学领域,由于精神分析学派声望一直被人为地抬高,令社会上许多有疾病及遗传缺陷的人拒绝有效治疗,转而从个体早期经历中寻找自己现有痛苦的根源,它阻碍了科学的发展。
举个栗子。抽动性秽语症,这是一种以身体抽搐和痉挛为特征的紊乱,并伴有语言症状,如吠叫、模仿语言,说淫秽词语等,后来这种病被攻克了。而在20世纪最初几十年,由于弗洛伊德理论的盛行,精神分析师对病人进行精神分析,“不愿意放弃抽动,因为这成了她性快感的源泉和潜意识性欲的表达”,“力比多转移到了其他的部位”“肛门施虐的迁移症状”“强迫性人格以及自恋倾向”。这些句子看似好有道理,不过不可证伪,都是些抽象的东西,无所不包,正如一位分析人士所说,“精神分析这种理论化的方式简直面面俱到。抽搐是迁移性的症状而非歇斯底里症、肛门的而又是性欲的、受意志控制的……”。它们都是在事后对所有事情做出解释,提供的解释不过是制造了理论的幻觉,堵死了前进的大门,而恰恰是研究人员承认精神分析的“解释”对抽动性秽语症无用时,认识和治疗才开始获得进展。
为什么不可证伪理论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呢?它给人智力上的优越感和掌控感,当一个领域内每一件事情发生时,你都会有稳妥的掌握运行规律的安全感,这种感觉如此美好。而这恰恰是对科学态度的背离。
下篇继续谈论《对伪心理学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