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在前面的话。
在开启这个话题之前,我想说一些话,关于亲情类的话题,我是蛮抵触的,我都尽量不去沾染,因为这中间的是非对错,在我眼里是最模糊不清的,不管有没有分出道德高低,总会有人为此不爽,然后站在制高点去指责。
我只是想把这件事用亲身经历(又或者是身边人的经历)说通了,说明白了,不想再让那么多长辈觉得自己过得混混沌沌,也不想跟我一样的年轻人再次去经历那些根本没必要的发生的事。
今天,我想说两件事。
第一,为什么大部分子女与父母之间的沟通总是出问题?
第二,为什么妈妈这个角色,总是这么委屈?
第一:为什么大部分子女与父母之间的沟通总是出问题?
事情是这样的。
昨天我下班,我接到我老公(以下简称小张)的电话,他说跟家里人吵架了。
我以为是一件大事,其实只是一件很小的事。
在吃晚饭的时候,他们在闲聊,聊到有一个亲戚,那家的媳妇想要买一件衣服,在手头上有钱的情况下,也不想自己出钱买,就让丈夫跟公婆要,公婆自然不乐意了,然后就吵了起来,最后这对新婚夫妻就离婚了。
他们就这件事讨论了起来。
公公说这件事就是因为没钱引起的,要是有钱,直接把钱给了,不就没这事了?
小张就说了,这根本就不是钱的问题,而是人品问题。然后小张将这件带有“金钱观念”的事,转移到女儿的教育方面,说不想让两位老人总是给一个两岁多的孩子灌输家里很穷的观念,不想让孩子变得跟他一样,性格上变得自卑、暴躁、敏感。
我一听,这个确实是真的。
像我们这一代年轻人,不管家里经济是否富裕,几乎每一家孩子都被父母的“贫穷教育”所“恐吓”、“束缚”过,从而导致性格变得唯唯诺诺,敏感自卑,没有安全感。
这件事其实只要达成一个共识,不要再说这样子的话,就可以了,这件事也就结束了。
但是现实总是被很多零碎所掺杂着。
然后小张就跟他们吵了起来,他的性格就是一瞬间被点燃,什么话都说得出口,但过一会儿就偃旗息鼓了,知道自己不应该如此急躁。
小张跟公婆的沟通大部分都是剑拔弩张的,要么就直接不交流。
我问他你小时候是谁带大的?
他说是爷爷奶奶,大概初中的时候,他才回到父母身边。
我大概明白为什么他们之间的沟通总是这么难以进行下去了。
观念不一样。
公婆那个年代,国家经济还没有完全起来,大家都很穷,甚至连温饱都是问题,他们看到的,就是怎么样活下去,怎么样填饱肚子,怎么样获得更多的钱,让孩子读书。
他们大多没有接受到教育,但他们用尽一生去给孩子最好的物质条件,这已经是他们作为父母,所能创造的最大的价值了。
所以老一辈对于金钱的观念,就是攒着,省着,对生活的观念,就是平稳即可。
这没有什么错,这很正常,因为所有人都是这样子的。
但是小张跟我(都是90后)这一代就不一样了,在父辈的基础上,我们不用担心吃不吃得饱,我们看到的就是这个多彩繁复的世界,时代已经发展了,经济也慢慢起来了,我们这一代对下一代的教育,不再是吃得饱就好了,而是要顺应社会的发展,关注孩子性格的养成。
一个好的性格,在社会上是非常加分的,相信每个人都深有体会吧。
一个自卑敏感的人,跟一个平和大度的人,哪个更容易在社会上如鱼得水,肯定是第二个嘛。
这就是他们的矛盾所在了。
我不知道怎么去化解这种矛盾,因为两个年代的人,所经历的,所看到的都不一样,前者害怕穷,当然后者也害怕穷,但是更害怕无法成为一个“充满爱”的人。
爱的方式不一样。
老一辈对于家庭的爱,大多是一种传承,一种全身心的、单方面的奉献。他们大多不会去问孩子需要什么,直接给他们认为孩子会喜欢的东西。
很多时候为了方便,很多原本是孩子该去做的,都直接代劳了。他们将之称为“付出”与“爱”。
举个例子,为什么现在这么多年轻人都说,我爸妈根本不懂我要什么。
微信的鸡汤文和语文考试中的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为你好”,为什么要单独拿出来批判?
为什么爸妈总说自己付出了很多,家人却不领情?
因为这不是某一家的问题,是整个社会的问题。
老一辈的父母没有条件去学习,教人育人都是凭着自己的性格与经验而行,所以教出来的孩子有好有坏。
他们从一贫如洗走到现在的有房有车,对于他们而言,是非常自豪的,哪怕嘴上不说,也是有一种“权威感”,往往老一辈,是不太喜欢甚至是不允许年轻人挑战他们的“地位”的。
因为在他们眼里,他们是成功的,这就是说话的底气。
这就是为什么年轻人总说,我爸妈从来不听我说的,他们总觉得自己是对的,他们不会觉得自己错了。
一方面或许是因为年轻人确实不如老一辈有经验,另一方面,这样子的老人,占据绝大多数。
所以大部分老人大多害怕自己变得无用,所以一再强调自己的地位与存在感,因为他们想被需要。
老一辈曾经从“掌控”到“被掌控”,不管是公司地位还是家庭地位,都会令人感到焦虑。
他们的成就是他们对孩子,对家庭说话的底气,也是束缚孩子思想与行动的“手段”。
年轻一辈往往更加知道,被束缚是什么感觉,所以他们大多不会再想自己的后代也经历相同的事情。
年轻一辈相信爱就是要放手,而不是束缚,爱是让孩子独立,而不是事事代劳,爱是培养孩子成才,而不是吃饱就好。
这又是一个矛盾点。
时代在变,人也在变。
陪伴的观念不一样。
老一辈大多因为经济问题无法陪伴在孩子身边,直接丢给更老一辈的爷爷奶奶,那个年代长大的孩子心理往往没有家的安全感。
小孩子在六岁之前,是最需要爱与父母的沟通的,但是小张没有,公婆不出去打工,连饭都吃不上,但是代价就是孩子不会跟你亲近,不会跟你沟通,甚至不会信任。
小张就是这样的,跟公婆沟通都成问题,何况信任。
这种出去赚钱还是留在孩子身边的选择,怎么选都是错的,但是怎么选,也都是对的。
经济与爱的选择,放到这个年代,依旧让人心酸。
所以公婆失去了小张的童年,失去了他的信任与他对家的安全感,在这种情况下,难以沟通这个问题,很自然就出现了。
公婆小时候很穷,所以长大之后很怕穷。
小张因为小时候没有得到正确的教育与爱,长大后讨厌自己性格有缺陷,所以也不想孩子活成第二个他。
人越没有什么,就越害怕失去什么。
人之常情,但就是因为这是人之常情,往往也很难跨越年代去互相理解。
至少我身边的兄弟姐妹长大后,经历了差不多的事情,得到的都是一样的答案——不想孩子跟自己一样。
第二:为什么妈妈这个角色,总是这么委屈?
我昨天特意给婆婆打了一个电话,问了一下吵架的事。
她哭得很伤心。但她的重点不在于教育问题,在于为什么儿子会这样子生气,这样不疼自己。
她是一个很典型的家庭妇女,跟我妈妈一样,普通、平凡却伟大,但是也有相同的问题。
她们或许也跟大部分妈妈一样吧,在她们心中永远有一个疑问——为什么我付出了这么多,却没人在意,没人心疼?
我听我妈说过,听婆婆说过,隔壁邻居吵架也听到过,楼下大妈们聊天也听到过,清一色的,全是妈妈。
我觉得我妈比较会享乐,而我婆婆不会,这无关于钱,而在于心态。
她曾说过,为了补偿小张跟他弟弟,会极尽全力给他们买东西,对他们好,好到什么程度呢?
一切代劳。
有一次,小张找不到一件衣服,就去问她,她说你自己的衣服都找不到吗?
我后来发现,全家的衣服,都是她一个人在叠,别人自然不知道了。但是为什么要说这句话呢?我猜或许是因为觉得孩子长大了,自己的东西在哪里要心里有数,但是她忘了,是谁在代劳了。
小张跟我说过,她总是管的很多。
然后她说,她没有管的很多。
那到底怎么回事呢?
如果在一个外人的角度看,这个妈妈连这衣服、收拾房间、换被套这种一系列小事都代劳了,不管孩子愿不愿做,都已经剥夺了孩子的自主权。
他不做,是一回事,但是你帮他做了,那他去做的权力都没了。再说人是有惰性的,他倒是乐得啥都不干,最终养成了妈妈最不喜欢的性格。
但是究根到底,孩子这种不好的性格,还是这个妈妈的“代劳”出了错。
她没有自己的生活。
以前我以为她是为了要照顾公公,才没时间出去逛街,出去玩,后来有一段时间很是空闲,她还是在家里搬搬抬抬,打扫卫生,即使那个地方也并不算很脏。
或许这些琐碎的家务只有30%,但是她还可以创造50%的家务来做,把自己累得不行。
她为什么停不下来?难道只是所谓的“劳碌命”吗?
不是的,她对家人的爱太多了,多到大家喘不过气,她哭着说,没有人心疼她,反正她就是家里的保姆,需要的时候好声好气,不需要的时候一句话都不说,充个话费还要求这个求那个。我都两年没买过新衣服了,我要是出去赚钱,也不用过这种窝囊日子。
我很不理解,公公难道不给你充话费?
她说他把钱放在抽屉里,要用的时候就拿,他也不会说什么。
那我就很懵逼了,说既然放在那里,就代表着是给你用的,即使买一件衣服,公共也不会说什么?。ㄆ涫倒飧鋈寺蠓诺模?。
她说那些钱是家用,不想拿那些钱去买衣服。
我顿时明白了。
为什么小张说,跟她在一起生活很累。
她自以为买衣服公公会不高兴,她就真的认为这样,然后开始委屈。
后来她又说,弟弟(她的二儿子)给了她一千块零花钱,她说她没要,因为觉得他一个人在外面不容易,就没拿。
但是据我所知小张弟弟过得还不错,他们也都是知道的,为什么要这么想,为什么要拒绝孩子的好意?为什么还要说这种没人疼惜她的话?
后来我知道了,她只是觉得自己没赚钱,在这个家没地位,其实并非如此,她把自己的位置放得很低,不求这个,不要那个,觉得自己很懂事,很善解人意,但是最后发现自己一无所有。事实却是她自己把这些好意全都推出去了。
最后她谁都没感动,只感动了自己。然后家人还不得不接受她散发的负能量,说没人心疼她。
我一时有点无语,也觉得有点可怜,一个女人辛苦了一辈子,最后却把这种自我感动贯彻到底,而导致家人对她“退避三舍”。
而我把这件事理顺了,告诉她,她告诉我,算了,我知道我没读过书,我走,我什么都不管了。等我哪天死了,他们就知道错了。
其实我在想,这件事不是说谁知不知道错,而是她的错凌驾于道德之上,所以没人可以去指责,也无法有理由去指责,一旦指责她错了,她会拿出自己所付出的一切作为挡箭牌,即使这些付出伤害了最亲的人。
我只能告诉她,你没必要把自己的位置放的这么低,你跟大家都是一样的,对家庭的付出不是看赚了多少钱。你都不爱惜你自己,不尊重你自己,谁会爱惜你?有些事情不用去做的,你也没必要去做,你可以出去走走,而不是在家找活。跟公公多沟通,他的冷漠也导致了你的性格。女人首先是婚姻,才是家庭。你光守着家庭,两个儿子终究会走,跟你最后一起的,还是公公。
我也不知道她有没有明白这个道理,毕竟一个五十多岁的女人,一时之间改变思想也是很难的。
一个成功的妈妈可以创造三个好家庭,但是一个失败的妈妈,会毁掉三代人,一代是自己和丈夫,一代是孩子,一代是孙辈。
最后,浓缩起来就这几句话。
1. 跨越年代的代沟,不主动、心平气和地沟通,是不可能缓和的。
2. 孩子的童年,最重要的是陪伴和教育,错过了,真的会出现很多问题。
3. 女人要有自己的生活,这个生活不是靠经济,而是心态,女人有自己的事业固然好,但是很多女人,都是没有经济收入的,所以,围着老公和孩子转,他们只会被吓跑,还不如给自己多找点乐子,活出点自己的样子,他们自然会慢慢靠近你。
4. 陪你到最后的,绝对不是孩子,而是你的另一半,如果你的另一半很不好,又无法离开的话,那就把自己经营好。哪怕已经五六十岁,我妈还是会背着自己小布包,去超市转了又转,再花个四五十块钱,在茶餐厅吃点东西,再去公园逛逛(我妈还帮我姐姐带孩子呢,一样有时间)。
其实,最重要的,还是努力赚钱,很多时候时代引起的代沟和矛盾是无法解决的,那就远离这些矛盾,建立起自己所期待的家庭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