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自呱呱坠地到没入黄土之时,情绪就如影子,无时无刻不与我们相随,而真正能驾驭它的,却不曾有几人,辛弃疾无可奈何“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岳飞也曾愤怒至极“抬望眼,仰天长啸”,作为现代人的我们,也何尝不被情绪所困扰,让生活时常如患了类风湿,在身体深处隐隐作痛,欲罢不能。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心理学科的逐步设立,我们欣喜的意识到,情绪其实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能成为我们的朋友,也可能成为我们的敌人?;蛘咚邓褚黄ヂ恚绻涣私馑南靶?,可能会把我们踩在脚下,不得翻身;但如果能够驾驭它,便会带著我们策马奔腾,仗剑天涯。
遇见孩子之前,我任由自己的情绪肆虐;在遇见孩子之后,我愿意为她而改变,不做情绪的努力,重新认知自己,我陪她慢慢长大,她陪我慢慢变老。
生活就是努力让自己过的舒服
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在历尽辛苦,努力让自己过的更舒服,孩子也一样在以他自己的方式,在努力让自己生活的更舒服,却时常被大人冠之“叛逆”的帽子。
那么,我们先讨论一下什么是“叛逆”:词典给予了这样的解释——“心存叛逆之念”;心理学认为叛逆是“违背他人的本意,做出一些出乎意料的事”,而我们认为,“叛逆”就是孩子长大了,只是想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孩子在出生后,一般会经历三个叛逆期。第一叛逆期出现在两岁半至三岁,这个时候属于自我意识萌芽时期,叛逆主要表现在身体上,他会固执的想要自己吃饭,固执的穿自己想穿的衣服……女儿在两岁的时候,天气已经很热了,但是她一定要带着棉线帽子、穿着羽绒服出去,如果阻止便会哭闹不止,当初实在是不理解,反而强迫着她脱掉,想来真是不明智之举;第二个叛逆期发生在6-8岁,这个时期属于“准大人时期”,孩子认为自己长大了,什么时期都可以自己做主;第三个叛逆期就是所谓的青春期,发生在11-14岁,青春期的孩子身体已发育成熟,觉得自己已经很“强大”了,而心理发育尚未成熟,常常遭遇到各种挫折感,在身体与心理矛盾的自我纠结和成长中,孩子开始有了更多样的情绪体验。每每有家长抱怨说,这个年龄的孩子多么多么的执拗不懂事,仔细推算一下,这个年龄的父母,也正处在更年期,难道变化不定的情绪,也会或多或少影响到孩子。
每颗心都渴望被看见
每个孩子都渴望被看见、被听见、被感觉到,然而当这些基本的需求没有被满足的时候,便以问题的形式出现在父母面前,如果不能够正确的应对,亲子关系从风平浪静到波涛汹涌,仅有四步之遥:获得关注→争夺权力→寻求报复→自暴自弃。
一、如果孩子的行为让父母感到苦恼和厌烦,那么他的目的可能是想获得关注。
孩子用不当的方法企图获得注意力时,请忽视他,避免造成负面的增强;而孩子只要在出现每一个良好行为时,都应该得到鼓励,直到正向行为变成习惯,长此以往,良好的行为会逐渐增多,不良的行为则会渐渐消失。
二、如果孩子的行为让父母感到没面子、权威受到威胁,那么他的目的可能是争取权力。
发现孩子在跟自己争取权力时,父母一定要先控制自己的怒气,可以离开现场,避免自己也陷入权立斗争中,让孩子个人去承受不良行为的后果,而后父母再找机会提供意见与建议,来争取孩子的合作。
三、孩子如果不能获得关注,得不到认可,就会进入第三个阶段,报复与斗争!
通常权力竞争越演越烈的结果,孩子会逐渐感到被排斥、被拒绝,并相信自己是不可爱的、是受害者,当他察觉自己无法击败父母的权威时,就更为沮丧和气馁。于是他转而以报复的方法,借着伤害别人,让自己被别人仇视,来突显自己的重要性。企图以残忍和让别人讨厌,为自己寻求一个地位,以报复的手段来平衡自己的情绪?! ?/p>
四、如果孩子的行为表现让父母感到失望、放弃、束手无策,那么他的目的可能是自暴自弃。
当孩子感觉到非常沮丧的时候,他觉得他在“好”的社会里丧失了地位,真的就干脆彻底放弃了,因为他想反正再怎么努力也没有用的,终究是要失败的。他的自我概念逐渐变坏,于是放弃一切有建设性的尝试,转而寻求无助的途径。父母也逐渐感到失望,孩子甚至因此结识不良游伴,逐渐发展不良行为,尽量在“坏”的社会里求表现,这个过程是一种恶性循环。假如父母及老师在孩子开始有如此迹象时,未做适当的处理,反而给了他增强的作用,让他更觉得自己是无药可救的,孩子越显得无助,也就更为自暴自弃,这时再想挽救,为时已晚了。
有句话说:“在爱中长大的孩子,会懂得如何去爱别人?!?每个孩子都有一颗敏锐而柔软的心,需要我们用爱的土壤来培育, 才能使其感恩惜福,勇敢而快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