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离京,太过仓促,于是和“个人成长之行”公众号的主理人一炜匆匆约着再见一次。
我和他说:除了求学几年,在北京真正开始独自工作生活这近两年,最大的收获之一就是认识了你,并且因此让自己有了很多细小却重要的改变!
终于搬家完毕,因为喜欢小屋的很多地方,从不愿意躺着作业的我也不禁开始慵懒地靠在床前敲打键盘,重新回味这场对话。
01?一句话说清楚:
我在什么领域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帮助谁解决什么问题
这是当天感受最深的一点。起因是我和一炜聊到要做的一件事,开始其实他没太懂,我重复第二遍再加上些信息时他才理解。于是我开始反思:教你如何说话的那些道理都懂,但当自己真的要去说产品、说事情时,为什么总不能立刻让人明白?
他分享了前段时间参加古典老师工作坊的一个重要启发:做产品赚钱,要用这样一句话说清楚:“我在什么领域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帮助谁解决什么问题”。他用自己举例:“比如我在自媒体领域用公众号的方式帮金主爸爸们引流”。这就是对方的角度来思考,而不是站在自己产品本身。为你产品买单的人,其实就是需要解决问题的。
刚好看到一炜对这个话题展开写了一篇,给感兴趣的伙伴分享一下??《想清楚一句话,在职场上获得更大自由》
02?大平台,大城市,核心是人,是资源
并不是在大城市、大平台了,就懂得汲取精华、调动可用资源。
一炜说,他也有过痛苦,当年想的是:“如果离开华为海外财务的岗位,完全不知道自己能干嘛。”后来才明白,因为自己都只是跟内部的人玩,完全没有跳出来看这个平台上其它的人和事。
所以,你可以尝试自己正在经历的工作中,去积极链接与你有交集的同事,业务上交流,或许可以更好地满足ta的一些需求;也可以通过各自的兴趣爱好吸引彼此,增加信任??醋约河惺裁茨芪鹑颂峁┑?。
谈论这一点,其实自己很有感触。我虽然性格相对开朗,也爱说话,但真心不擅长主动与人进一步接触,尤其在很多场合,甚是寡言。
怎么办?这种模式并不适合深入开展工作。我想,就拿出自己与朋友交往的真实样子来,不必要求自己对所有的人都热情,但总有些人是一开口你就能知道是否能更进一步的吧。我开始为团队外的同事们提供服务时多一些问候和关心,慢慢地,我们在不定期的工作交流中有了越来越多的链接,互相请提意见,聊各自的兴趣所在,让枯燥的工作关系变得更立体,有温度。
而当你跳出工作那一件事来看待你所处的环境时,眼前的一些琐事就显得不再那么沉重。你不知道也许下一次你们之间会有什么共赢的交集。
同理,很多人说大城市机会多,我要去闯荡。
机会是不缺,它最核心的还是在于人。除了被动所在的工作环境里你所能接触到的人,你想有所改变,就需要积极主动去寻找自己愿意融入的环境和人群。我不止一次感慨,互联网时代的我们很幸运了,都可以不用见面,就能通过各自的作品表达、影响彼此。当然,有机会面谈交流,还是很建议选择面谈。
没有不可能,只是你想不想,勤不勤。
03?心态:越封闭就越不开放
关于开放心态,我们聊到了赚钱和对待他人这两件事。一炜的观点是:这可能还是处于不同阶段的问题。比如有些人可能就会觉得市场还是需要抢饭吃的,但其实,处处都是饺子,人人都能吃饱。而对待他人封闭的行为,同样如此。
越封闭就越不开放。分享带来的价值是巨大的:假如你分享个东西给100个人看,也许50个人压根不看,只有20个人鼓掌点赞,10个人去做了但可能大部分运气不好,剩下也就1、2个人做的不错。
作为个人成长领域排名第一的公众号,一炜的这句话可以说是非常精辟了:“我把自己写公众号的东西分享出来给大家了,也没见有几个人写出第二个个人成长之行?。 ?/p>
04?面对一切,需要的是自己坦诚
以上这几点,我想不会所有人都认同。
也只有坚持自我内外一致的人,才会愿意这么去做。
很多时候遇到问题,如果自己面对工作时坦诚,就会少很多烦恼?!拔夜ズ筒莆?、业务打交道,反正把我自己能做能说的,都交出来?!弊龈鲇性虻娜刃娜?。
这里的坦诚是说你对所有人使用同一套逻辑。
《运营之光》的作者黄有璨也说过,自己10年不受人际关系烦扰,就是因为自己始终表里如一,他受不了面对不同人用不同的逻辑方式。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多副面孔,有的人天生擅长这样的模式,对他来说就不存在什么消耗;而对于有的人来说,一旦A面B面,就会产生大量的消耗,顾此失彼。
所以,看你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就选择什么样的路。
这场对话里,我们还聊了很多关于城市选择、关于职场、关于赚钱、关于恋爱……
虽然这是一次告别,但看起来,更像是为了下次相聚而起的局。
我们相约下一个城市,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