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晚清名臣,你会想起谁?
虎门销烟的林则徐,湘军统帅曾国藩,收复新疆的左宗棠,还是签订条约的李鸿章?
但同为晚清中兴之臣,为大清延绵国祚,有一个人却鲜为人知,他就是与曾国藩并称“曾胡”的胡林翼。
当关于曾国藩的各类解读风靡网络时,却很少有人提起曾国藩的这位好搭档,哪怕是关于胡林翼的书籍都极少,但其实,胡林翼的功绩并不属于曾国藩。
专注研究晚清史和北洋史的张彦明先生所著的这本《帝国之翼:胡林翼的官场与战场》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缺。
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一群人在为了他们心中的大义奔走呼号、殚精竭虑。
在张彦明的笔下,一众晚清重臣轮番登场,他们不仅是力挽狂澜的能者,也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
当看到“胡林翼,字润之”时,便知道胡林翼其人的含金量有多高了。
1. 19岁,你在做什么?
19岁,刚成年的年纪,大部分人迈入大学校园不久,还在过着伸手要钱的生活。
与我们无忧无虑,只需专心读书的校园生活不同,19岁的胡林翼已经展现出了他非凡的才智。
其时,沅湘流域发生洪灾,胡林翼的家乡益阳一带沦为泽国,百姓流离失所,为防止饥民无食变为乱民,在家受学的胡林翼挺身而出,给益阳知县写信,提出一套完整的赈灾计划。
他提出“编户齐民”,将灾区百姓按照家庭条件分为上、中、下三等,上户不管,自己想办法;中户可减价买米;下户免费给米,期限一个月。有针对性地将钱花在刀刃上,最大限度地保障百姓的最低生存基础。
然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下户是主要的扶助对象,但也是数量最庞大的群体,免费给米,钱从哪里来?
胡林翼很快就有了主意,找上户劝捐。但富人们也不是傻子,你一个白衣之身的年轻人,动动嘴皮子就想让人家大出血,谁肯呢?
胡林翼无奈只能自己带头豪捐两千两,但胡家虽然家境优渥,这两千两还真不是他能拿出来的,一切还得亏他有个好岳父。
岳父陶澍在胡林翼7岁这年,就对他大加赞赏,当即将女儿许配给他。此时,当了九年两江总督的陶澍,自然负担得起这两千两。于是,胡林翼有了岳家这两千两打底,开始了他的表演。
煽情、诉苦、激将、诱导,乃至恐吓,无所不用其极,就如他自己所说:“以至诚感之,以大义责之,以危言动之,以赏劝诱之。”
19岁的少年人,威逼利诱轮番上阵,终于筹款“数万金”,救活了大量饥民。
与此同时,为防止流民变乱民,他还发动士绅办理团练,以维持社会秩序,至此,赈灾圆满结束。
当我们还是睁着清澈眼睛的大学生时,胡林翼已经凭着自己的才智挽救了一方百姓。
这世间,人与人的参差总是这样的明显。
2.尽吾志而不能至,可以无悔矣
相比晚清“中兴名臣”的其他几人,胡林翼算是英年早逝。
左宗棠和李鸿章均年过古稀,曾国藩也过了耳顺之年,唯有胡林翼年仅四十九,尚未到天命之年,便骤然陨落。
十余年苦心孤诣,力谋国事,年少时的狂放不羁早已不见踪影,只剩下一个戎马倥偬近十载,病骨支离的迟暮之人。
在生命最后的时光里,出任疆吏、筹措巨额军需、与曾国藩配合编练湘军、与太平军作战,都已成过眼云烟,看着洋轮疾驶如电,他也只能口吐鲜血,夜不能寐。
面对这个新出现的敌人,面对着外敌的船坚炮利,从古而来的经验已不足以应对,“何以御之”成了每一个有识之士压在心头的大山。
超前的忧患意识,高度的政治敏锐性,让胡林翼对朝局、对国家未来的命运忧心忡忡,面对着未知事物的威胁,他能做的也唯有尽力而已。
年仅四十九的胡林翼溘然长逝,带着无尽的忧虑。除了早年的放浪形骸,胡林翼的后半生都在为了晚清这艘即将沉沦的巨船夙兴夜寐,鞠躬尽瘁。
正如赵烈文所言:“视国事为身事,视天下为一家,公尔忘私,一人而已。”
每当中华民族遭遇危机时,总有那么一群人挺身而出,以血肉之躯,为后来者撑起一片天,为未来博一个希望。
有时候,有些事情不容计较利害得失,大义所趋,在所不惜。
正因为有他们的付出,我们的民族才能不断延续,我们的文明才能传承至今。
我想这就是回望历史的意义所在,知道来时路的艰辛,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