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家庭在争吵时,会问孩子站在哪一边,爸爸对还是妈妈对;或者让孩子做裁判,妈妈有道理还是奶奶有道理。有家庭矛盾时,让孩子站队会对孩子造成心理伤害,容易纠结、痛苦、抑郁。这种情形在许多有心理疾病的案例身上经常发生。
家人争吵,让孩子站队的情况
亲人争吵,受伤的却是孩子。常见夫妻吵架让孩子站队、夫妻离婚让孩子站队;婆媳矛盾让孩子做裁判。
夫妻吵架,问孩子,爸爸对还是妈妈对?听妈妈的还是听爸爸的?爸爸好还是妈妈好?
夫妻离婚,问孩子,选爸爸还是选妈妈?爸爸错还是妈妈错?抚养跟了妈妈,妈妈会说爸爸多么差劲......等等?;蛘卟蝗煤⒆蛹硪环?,受不了孩子说另一方的好。
婆媳矛盾,让孩子做法官。中国很多家庭都是奶奶带孩子,婆媳矛盾又很常见。经?;嵊?,媳妇看不惯婆婆的做法;婆婆也看不惯儿媳妇的做法。妈妈在孩子面前说奶奶不对,奶奶在孙子孙女面前说妈妈不对。
让孙子孙女做家务事法官,会让孩子有巨大的矛盾纠结感。因为孩子对双方都有感情。谁是坏人,孩子心里都纠结痛苦。
至于对不对,能让儿子这个男主人看谁有道理吗?婆媳矛盾是很难裁决谁有道理的,因为婆媳矛盾的本质是婆媳争夺对这个男人的控制权。
有的亲人不好直接吵架,有不满不好意思直接吵。比如婆媳之间,又忍不住在孩子面前互相攻击。
让孩子站队为什么会有心理伤害?
家人有矛盾时让孩子站队,会导致孩子认知矛盾,与情感、行为不协调,产生心理伤害。人对人、事、物的态度包含三种成分,包含认知、情感、行为。当这三种成分协调时,人就幸福;当这三种成分不协调时,人就痛苦。轻则纠结痛苦、重则抑郁;最严重是精神分裂。
态度三成分:
1、认知成分: 对人、事、物的看法。
2、情感成分: 对人、物的情绪体验。
3、行为成分:对人、物的实际行动。
当这个三种成分协调的时候,孩子是幸福的,例如:
孩子对亲人的认知:爸爸是好的,妈妈是好的,奶奶是好的;
孩子对亲人的感情:爱爸爸、爱妈妈、爱奶奶;
孩子对亲人的行为:依恋他们,和他们在一起。没有被阻止见面。
当家庭发生矛盾争执时,父母或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让孩子站队,或在孩子面前互相指责;这个时候认知、情感、行为是分裂的。
认知:矛盾的,他们是不好的;
情感:因为血缘关系,基因里天生有对父母或祖辈的爱;以及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抚养培养的感情;
行为:孩子和某个家庭成员亲热,被嫉妒或被阻止。
所以孩子处于认知、情感、行为分裂的状况,轻则纠结痛苦、重则抑郁。最严重的是精神分裂。
让孩子站队易产生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
大量的例子证明,让孩子在亲人中站队易产生心理问题。很多心理疾病患者,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的许多人群中,有不少有过类似的经历,形成早年矛盾纠结的心理。
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可能不是完全由这样一件事导致。但是很多小时候的成长经历,在潜意识生根发芽,长大后遇到某些刺激,演变成心理问题。
孩子强烈地感知家庭危机,还会形成孩子潜意识的缺少安全感。
那怎么办?
既然家庭矛盾时不能让孩子站队,那怎么办呢?
比如婆媳矛盾,让男主人站队行不行呢?同意媳妇还是同意老妈。
让男人战队也是会痛苦纠结的。只是伤害没有那么大。毕竟他是成年人,他的判断力会成熟一些。而孩子的心灵是很娇嫩的,经受不住亲人矛盾的灌输。
如果真的有矛盾怎么办?老公老婆,公公婆婆真的错了,就不能争论吗?
首先,对错的问题。凡事讲对错是家庭生活最大的杀手锏。
很多人没有明白,工作上绝大部分事情是有对错的;而生活中绝大部分事情是没有对错的。过年回谁家;去哪里旅游、床朝哪里摆,牙膏从头挤起还是从尾部挤,这些都是没有标准答案的。
第二是,生活的目的是为了幸福,不是为了对错。
即使亲人真的是做错了,或者很差劲。忍不住让孩子做裁判时想一想,争对错和孩子的幸福相比,哪个更重要。离婚的夫妻,为了孩子的心理健康,要大量表扬前任,即使前任是个没良心的,也要深情的、真挚的在孩子面前夸奖前妻前夫。这样才能减轻对孩子的心理伤害,降低孩子得心理疾病的概率。
第三,即使真的需要裁决对错时,也不要在孩子面前争;也不要让孩子裁决谁对谁错,站在哪个亲人一边。
所以,亲人有矛盾时,让孩子站队或做裁判,会误伤孩子的心灵。为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幸福,不要让孩子在家庭矛盾中站队或做裁判。多互相夸奖,孩子会更容易感到幸福。为了孩子的幸福,多互相夸夸吧。
(心理安全岛,为安全感不足的人提供中国本土科研的心理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