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老哥单位还老哥的书,老哥翻箱倒柜地找杯子给我倒茶喝。临走时,又发现在犄角旮旯里放着三盒干果,问我吃不吃,然后不等回答就拿个塑料袋给我装好。
其实那些吃的,我在家里也常吃,但我忍住没说,任由老哥忙活。当时既不想拂了老哥的心意,又很享受这种类似长辈对晚辈的照顾。
想来,过去人和人交往,可不就是这样吗?
做饭时,没葱了,去邻居家门口的菜园子里拿几根;
串门时,赶上了饭点,就顺便多加双筷子,喝两盅;
村里来了亲戚,背着新碾的小米,提溜着一大袋玉茭子和地里种的菜,主人就喊孩子出去买酒买肉,然后切猪头肉、炒鸡蛋、拌黄瓜豆腐干,和一块儿面,吃荞面河捞。
过年出去走亲戚,到了人家,花生瓜子糖端出来,再倒杯热乎乎的红糖水。临走时,主人家又翻箱倒柜地找各种稀罕吃的,给小孩子的衣兜里使劲塞满了。
我妈倒现在也这样,客人走时,看看这儿,学摸学摸那儿,搜罗一堆吃的让客人带上,稀罕的也就罢了,有些人家别人家都有,可她才不管呢,一个劲儿塞到客人手里。如果正赶上家里吃饭,就咋也要留人家在家吃个便饭,说:“快坐下来跟我们一起吃哇,你要是走,可就不对了,这好不容易来一次,哪能不吃饭就走呢?”
有时候,家里做了啥稀罕吃的,譬如荞面凉粉或玉米面饼子,都要给楼上楼下的邻居送一回。我爸有时候说她:“人家这年代,谁家没有了?人家稀罕你做的?”我妈边盛饭边说:“人家不是有啥好吃的都想着给咱们送一碗?做人,不就是相互的嘛!”
做人,可不就是相互的嘛!你给我送点,我给你拿点,东西寻常,但情义是真的,情感是流动的,关系走着走着就热乎了。这比逢年过节的拜年短信,实在多了。
送是情义,收也是情义。收到的东西,不是单纯的吃的喝的,而是人家的一片心意。你吃东西时,就觉得这东西好吃,暖心。越是在别人看来不值一提的东西,才越证明两个人关系的亲密。
以前拿自己家long的月饼、茶食,自己家炸的三道子、油柿子送亲朋好友,不是因为东西有多精贵,而是觉得自己家做的实在、好吃,所以就想把最好吃的分给感情最好的亲人朋友。
后来,大家有钱了,社会发展了,不用自己做,可以直接买现成的,带包装盒的了。为了显示对对方的尊重,就买那些包装得精美,却华而不实的东西。贵点,没毛病。不要让人家觉得自己小气。
唉!人和人的感情,就这么地拉开了。
我还是怀念过去。吃邻居老奶奶自己做的凉糕,穿邻居阿姨缝的花裙子,夏天早上坐在大树下端着碗一起吃山药丝丝南瓜稠饭,冬天大家伙儿一起帮着上屋顶上铲雪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