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各大媒体平台都在报道一条题目为《上海家长委员会选举,炸出各路大神精英》的文章,文章主要内容为:上海某小学成立家长委员会,对会长一职进行公开选举。学生家长踊跃参选,各自亮出资深背景、高端职业,旁人、看客无不自惭形愧。
就是这样一条“影响既不广,色彩也不鲜明”的普通事件一时间闹的沸沸扬扬,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连每天早上上班所乘的公交车上的移动端媒体都在轮播转载这一事件。
当我刚看到这条消息时有些“不明所以”,在我记忆中,学校有由“各学科课代表、劳动委员、纪律委员、班长等”组成的班委会,从未听说过“家委会”这一组织名称;至少在我那个年代、我所上学的城市是没有学校设立这一组织的。但我毕竟是上个世纪的人,可能是时代不一样了,凡事都讲求推陈出新。
从上图可以看出,学生家长对竞选还是很响应号召的。纷纷“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般的开始在班级群里“自报家门”,有勇气、有信心参选的要么是海归背景、要么是名企高管,就算是一直在国内混,起码也要标配个985的硕博身份。在这样一个“卧虎藏龙”的群里,要是只有个211学历或更低一些的层次,应该都不好意思说话了,只有默默点赞、怨自己不争气的份。
这条新闻的背景发生在上海,“魔都”属性加上寸土寸金的环境,涌现一些高就业、高学历、高层次的“三高”人群其实不足为奇。从事情自身角度出发,与今年发生的“榆林产妇事件”、“深圳托儿所虐童事件”相比,根本就是小巫见大巫。没有恶性伤害、毁三观等恶劣影响不说,反而多了一份家长对公共教育事业的热衷与支持,属于在这个“幺蛾子乱飞”的当今社会中难得的良性刷屏事件。按常理来说,这种“小事”应该连刷屏的资格都没有;但它确实是火了,而且非?;稹?/p>
新闻的传播离不开其土壤,而屏幕之后的“每一个关注社会的人”就是其“土壤”。探究这一事件刷屏的背后根源,其实就是在探究当今社会的价值观导向。
我们首先要明白,学校设立家委会的初衷是什么?先说一件我小时候的事。
在我上小学的时候,我们班主任的丈夫是我们当地报社的编辑。班主任为了鼓励我们多写作文,告诉我们:只要写的好,就可以发表到报纸上。在当时“新媒体”格局尚未形成、传统媒体一家独大的环境下,自己的文章能在全市发行的报刊上发表一次,算的上“光耀门楣”了。有了“当公众人物”的诱惑,还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便利,我们班当时的确掀起一股“创作潮”。同学们一个个开始“挥毫泼墨、笔走龙蛇”,唯恐失了先机,让他人先“光耀了门楣”,自己又不免成了“别人家孩子”的牺牲品。
这也是“社会成年人利用自己的社会属性干预未成年人成长规划”的一个典型例子?!案稍ぁ闭飧龃侍鹄聪癖嵋澹性际?、限制的意味;但其实是中性词,无论学生还是成年人,谁不是或多或少受到旁人的干预呢?
在??坷鲜?,在家靠父母,学校设立了家委会,方便了两方联动共同抓好孩子的教育问题、安全问题,总的来说——一切都是为了孩子。我想,学校成立家委会的初衷也正是在此。你家爸爸是警察,学校附近有可疑人员可以向他反映,做到防患于未然。他家妈妈是医生,谁家孩子不舒服可以就近咨询,免去医院排队、挂号之苦。归根结底,这是一种社会资源多样性的再利用,是正向积极的。家长们踊跃报名,既体现了对学校工作的支持,也体现了全社会对孩子的责任心。
但是,新闻中的这次家委会会长选举,有些剑走偏锋了。
竞选会长,能力是一方面,有了能力才能为大众提供更优质、更全面的服务与便利,肯定是更受欢迎的。但是万变不离其宗,能力越大的同时,责任也就越大,这个宗就是——对孩子的那份责任心。家委会作为公众服务性部门,能否做到对所有孩子均尽到那份“会长”职责,能否做到”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才是最关键的地方。
家长们“百花争艳”的同时是否有考虑过:自己背后应尽到的是什么样的一种义务?尽这种义务与自己毕业于某名校、自己是某学历、某国留学归来有没有什么必然性?如果学历和责任心可以划等号,那干脆不要搞选举了,大家凑在一起,直接晒一下学位证就好。
例如图2中那位家长,先是说毕业于美国某大学,进而又说自己与孩子爸爸均就职于金融领域。但是当话锋一转说到个人作用时便只剩下两项“给班级拍照片和协助主持工作”,前面那一堆介绍俨然成了画蛇添足之举。倒不如发挥专长,办一些外语沙龙、“压岁钱怎样规划更合理”讲座来的更有裨益一些。
我在之前的一篇文章《我为什么不接你的传单》中举过一个“卖红薯的老太太”的例子来阐释过一个观点——任何良性事件,只要参与的人多,就一定会以乱象收尾。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搜那篇文章。
这不,这次选举就出现如下两位。
这样的人你如果说他炫耀,别人会说你“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但那如果不是炫耀,你又很难理解他说那一堆风马牛不相及的条条框框是为哪般。个中滋味,相信只有当事人自己心知肚明。
人虽具有独立个体与人格,但同时又很难游离于群体之外,个体受到群体向心力的影响而产生轨道偏移是再正常不过的事。隔壁家孩子报了XX学习班后成绩提升了,我怕我家孩子落下,也要送去学习。同事买了新款IPHONEX,走到哪都受人瞩目,我要是不买岂不是跟不上潮流了?那谁谁家妈妈精选会长时拿出“高大上”履历,我要是不露两手,会不会让孩子抬不起头?
对此,只能说。
学历高,做学问是把好手,但并不能证明你更懂孩子;在名企任高管,踏职场如履平地,但并不能证明你更爱孩子。
家长们也许是攀比、也许是证明能力、也许只是提供一份参考简历的同时,是否也应该表达一下自己所理解的委员会会长应尽的责任与自己所能尽到的义务呢?
如果单纯只是看别人浑身是金,自觉不爽;于是也要自报一下家门,图一时口快。那这本身就是在向孩子灌输错误的价值观。那些没有显赫背景的孩子,会以自己父母的学历低为耻;会树立有背景就能搞特殊化、就能当干部的错误理念。最后受害的难道不还是孩子么?那么我想,这次家委会的设立,就真是本末倒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