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情感性动物,其社会属性决定了人有复杂的情绪情感。在多种负性情绪里,焦虑是人体验最多最频繁的情绪。焦虑,分现实焦虑和神经症性焦虑。现实焦虑是人的一种有焦虑指向(客体)存在的正常焦虑,其焦虑随现实问题解决或焦虑环境的改变而缓解;神经症性焦虑,是人精神上持续存在的主体感觉焦虑,一种非轻易能消解的精神痛苦。
神经症焦虑主要表现在做选择与决定时的左顾右盼、不能确定、不能决定,然后焦虑不安、心急如焚,然后回避选择、不做决定也不行为,然后把积压的无名火发在任何临近的事情或人身上。神经症者面临选择,就像面临某种灾难一样的胁迫,内心忍受着无助无能的焦虑与恐慌。这是一种选择不能的丧失感。
选择不能的焦虑像生理感冒一样,既常见又普遍,既轻微得算不上一种病,也重到可能久治不愈。不是吗?如今的感冒病它也会与时俱进呢,专家发现,由于病毒的基因改变,对感冒症状已非现代抗病毒药所能控制。所以看似普通的病,仍可是致人焦虑的顽疾。
选择,是伴随人一生的话题。所谓选择,就是做决定,所谓自由选择,就是能够自由做决定。对选择不能的人,选择意味着痛苦,他们不能自由做决定,就像是患了慢性选择不能的焦虑症一样。
选择无处不在。在对任何事情需要作出判断和决定时(比如早餐吃啥?找什么样的工作?是否请客送礼?是否考研等),你会作何选择?这是简单不过的事情呵,因为这本身是普通人的常态生活??啥杂谟薪孤切匀烁竦娜死此担稣庑┚龆ú⒎悄敲醇虻?。让我们呈现几种选择不能的焦虑:
选择不选择还是选择?这是在对事情必须作出“要么选择,要么不选择”时的焦虑,其焦虑结果是采取回避,即选择“不选择”。比如公司领导层,在商议是否同意某人进领导班子的表决时,有人表态“同意进”,有人表态“不同意”,也有人“弃权”。后一位人的选择,即是一种“不选择”的选择。有位来访者告诉我,他最讨厌做选择,曾经做“妈妈和爱人同时落难,你只能救一个”那样的可恶游戏时,感到受煎熬一样,克制着对“游戏”的愤怒,并始终不做回答。他说“只要面临做选择,我肯定是选择不选择”。其实那也是选择,是在选择不能的焦虑下,一种无奈的选择。
选择拥有还是放弃的焦虑。凡是能给人益处和快乐的东西或行为(简称“好处”),人都会本能地选择拥有。但在多个“好处”不能兼得时,存在选择拥有其一,必然存在选择放弃其它;在多个“坏处”不能都回避时,必然也存在选择其一。神经症性焦虑是,既不能选择什么作为拥有,也不能选择什么作为放弃,两者比较,选择放弃比选择拥还要难。
更多的选择不能表现在人际交往中,是选择接受还是拒绝?对事物分析判断时,选择可能还是不能?选择肯定还是否定?行为之前,选择做还是不做?选择进攻还是防守?选择真实还是欺骗?选择离婚还是不离?选择活下去还是死去……无穷尽的选择。
神经症性焦虑,就是这样一种当心理需求受到阻碍,在进行所选择的行为时感觉痛苦,并对生活不满的一种负性情绪,它严重到可以使人在面临任何抉择时出现烦躁不安,工作无效率,思维迟钝,长期失眠……
焦虑无处不在。所有的焦虑中,最常见的是选择不能焦虑,或者说焦虑总是毫无例外的出现在做选择时。
如果说焦虑是不同类型神经症的同一症候,那么,神经症患者都势必在为消除这一症候做努力;如果说多数焦虑出现在做选择时,那么,从根本上应该解决选择失能的问题。这就必需理解,是什么让我失去了选择自由,为什么我不能自由选择?
解读选择不能的焦虑痛苦,其深层心理动因是愿望冲突与焦虑性人格。愿望挫折或愿望冲突,是人精神痛苦最基本的心理机制。愿望挫折,可以在任何单一愿望受挫(如人在某一需要被拒绝,或被否定,或被侮辱)时出现失落。而愿望冲突,多在数个愿望同时遭否定或不能同时满足时出现紧张和失落。一般情况,人在两难情景下都自然有焦虑反应,但这份焦虑能让人专注事情的思考和判断,从而能作出抉择。
区别正常与异常的选择焦虑,正是看一个人处两难时能否自主决定。神经症性焦虑,是在选择时瞻前顾后、犹豫不决,且因拖延了时间而又加重焦虑?;蛘呒词棺髁搜≡裥跃龆?之后又产生对选择合理性的怀疑而陷入懊恼。那么,这种选择不能的背后,是什么在决定愿望起冲突呢?
选择本身是一种行为。选择不能,从表象讲,意味着行为梗阻;从内心讲,意味着对外界的阻抗。阻抗是因为有“我对你还不够确定不够信任”的潜意识支配。
人的行为动力,受愿望驱使。在愿望层面,能保证行为持久而有效进行,是靠愿望的强烈,靠实现愿望的秩序感和能力感。每个人内心都有无限多的愿望,通常情况,人们能感知哪些愿望可实现和能实现。选择不能的人,虽表现在做抉择时的失能与恼火,但并非因为他不能认识所选择东西(客体)的好恶,而是被选择的客体存在某种杀伤性,使他的选择行为骤然梗阻。这本质上是他追求完美的潜意识欲望,所形成的——必须顾及所有想法或照顾到每一个愿望的内心习惯(或焦虑人格),使他每当需要做抉择时的焦虑反应。
深层心理发展学说(Entwick)解释神经症焦虑人格,是说发生于婴儿时原始信任的损害?!耙蛭ざ谑墙⑿睦戆踩托湃蔚母泄俳锥巍T谏耐芬荒?,人对于生命或生活的感受是通过感官器官获得的,感知的质量是依赖于母亲和替代者的情感态度。如果这时期这种感官的感受不足或受到损害,以后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会出现不安全感和不信任感,以及在行为抉择时会出现不确定和无能力感。”笔者认为,焦虑人格的人,其早期所处环境除了是缺乏情感养育外,无疑还是一个高标准严要求,或是充满竞争风险性的高焦虑人际环境。这种环境下,人的内心体验着紧张、疑虑、害怕的不安全感,其个性必然形成有对外界要求的高度敏感,其“高标准严要求”会内化为自我理想的内心准则。
若把这份“自我理想”进一步延伸,它可成为对做人做事力求完美的强烈欲望。那些过分追求完美的人,理性上明白“没有完美也用不着完美”,但就是不自主地要求完美。这其实并非完美本身在吸引他,而是他内心唯恐“不好”的危险,迫使他必须追求完好,以免“不好”的焦虑。任何过分行为,实际上都带有强迫性,这是人由不得自己的无奈。正所谓神经症的不自由,就是指过分行为的强迫性重复(即行为不受主观意志所控制),其根源还是与人的焦虑人格相关。
焦虑型的人,在实现自己需要的行为风格上总显得急于求成,总想兼顾到所有愿望,否则他就像面临灾祸一样,有某种丧失的不祥感。但,求成总因为急而不成,欲实现多个愿望,也总是美丽的幻想。结局是,他将不断遭逢愿望冲突,和不断经历失落的挫败感。
分析下去可知,有这样渴望完美的内心规则,会迫使人在欲望的驱动下,执着他总也达不到的完美目标,并体验着唯恐愿望受损的紧张与焦虑。然后,行为要求的重心和注意力会变得不再关注把什么做得更好,而是投向如何避免失误,其内心冲突的内容已不再是进取性的(如希望获得什么),而是防御性的(如希望别出错)??梢运担≡癫荒艿慕孤?,是人早期内心不安全感的一再重复,是神经症性人格应对失落焦虑的一种自我防御。
选择不能的焦虑背后,还存在追求绝对正确的幻想。依照精神动力学解释,一个人对绝对观念的幻想,源于早期对权威的崇拜和对惩罚的恐惧。这实际上跟人早期处于高焦虑人际环境一样。也许,焦虑性人际环境最本质的结构,是权利、权威、控制、胁迫,其核心是权威。因为有权威而才有其它诸如操控、篡夺、服从、暴虐、攻击、仇恨、恐惧等东西。
权威,在这里泛指你必需服从的人(包括自己)、法令、思想性的东西。每个人在过去的养育环境和教育环境中,都感知到权威的力量和作用。古往今来“顺则昌,逆则亡”的文化内涵,也可以说明专制文化就人们对权威崇拜和惩罚恐惧的心理影响。权威它象征拥有,象征无敌的自由。在人类历史上,为何有那么多厮杀、侵略?为了权力(权威)!国家或个人,为何不遗余力谋取权力?不就是想拥有不受控制的自由?!这些其本质都是想消除不安全的恐惧。
历史告诉我们,昌,代表昌盛和圆满,但这必须是顺从权威的结果。逆,代表反叛和背道而驰,逆则亡,言简意赅道出了叛逆(犯错误者)的下场。历史还告诉我们,服从权威才是正确的,一切权威都是正确甚至是至高无上的,用公式代表:权威=绝对安全。绝对正确的权威是不可违的,违者是大逆不道,是绝对错误并会受惩罚的。因此,人们天生就有对权威、对绝对正确的强烈渴望。
“顺则昌,逆则亡”的文化环境,就是一个高焦虑的人际环境。它既能创造出强者和英雄,也能制造出懦弱和神经症。神经症的“弱我”形成,便是他冲突性人格在抵抗焦虑环境中的妥协与退行的结果。一个人在长期抗衡权威与控制的焦虑中,自然会形成对权威(绝对正确)的依赖,使渴望正确、避免不幸成为内心执着。
可是,依赖权威隐藏着无尽的忧患。因为确保一定要正确,必然导致惟恐丧失正确的紧张焦虑。这种忧患意识,会促使人心进一步不安全,以致做任何事都生怕出错(如不敢表达意见),做任何简单的选择都有预期焦虑而不能决定(如今晚吃不吃安眠药?)。
那些害怕人际交往,不敢发言,不敢做主,不敢谈癌症、谈抑郁症、谈艾滋病,不敢“许多”的人的心理现实,都是在追求绝对安全之幻想破灭后,又一再执意追求着绝对安全。
选择不能,亦可说是一种慢性预期焦虑症候。其心理机制,还与人的无责任感、无责任能力相关。因为伴随人自由选择之后的是责任,是行为责任。能自由选择的人,对选择之行为,有履行相应责任的自信。选择不能,往往说明一个人缺失责任感、缺乏行为能力,其深层心理动因是人的依赖情结。
我们在独身子女身上,尽可看到他们深重的依赖情结,导致他们责任能力的匮乏。因为没有责任感,使他们在许多需要独立判断和选择的事物面前,显得无助无能、退缩和回避。再从他们“道理多于行动,依赖重于独立”的行为特点就知,独身子女最不缺的是“大人”的思想与道理,最缺的是“大人”的责任心和自由选择能力。这恰好使孩子在重大的环境改变或面临重大抉择时,容易陷入选择不能的焦虑与痛苦。而他们逃离这份痛苦的出路,一般都是不做任何选择,或继续选择依赖,选择不改变。许多孩子的厌学、抑郁、对什么都无所谓、依赖网络游戏等行为,就是在缺乏责任能力下的一种逃避现实责任的行为表现。
总结性来看,选择不能的焦虑,是心被控制的不自由表现。
人心不自由,说轻松点,是心里装有事情没解决,故吃饭不香睡觉不踏实;说沉重点,是心有恐惧(恐惧之恶魔是什么尚无知晓),故有惶惶不安不祥之预感。前者,是靠解决现实事情而使心放松。后者,是靠了解内心恐惧的真相并接纳真相,而使心中卸除恐惧之恶魔。
人只要有没解决的心理冲突,心就难平。
人总想追求心平如镜心静如水的心境,这看似很普通的要求,但却是人难以求到的高境界需求。因为人啊,总是在背负众多愿望和希望的路上,要求自己的心静啊静啊,使这颗装满欲望的心,只好一方面为实现欲望而操碎心,一方面为心静如水而竭尽全力。可最终我们发现,这颗心还是那么喋喋不休还是那么躁动不安,弄得它即使拼命望穿秋水也无法像水那样平静……因为受累的心它左右为难,照顾那方都力不从心,它难以对生活有自由选择,后来它干脆不做任何选择。
解除选择不能之焦虑,即是解放心的不自由。这必须先要做到,让喋喋不休的心在休息状态——解除我与我“绝对安全”观念的强迫关系,那颗不安的心方能安心下来。
然后,要做的事挺多。比如去了解自己的需要和能够实现的需要是什么?去培养自己实现需要的行为责任能力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