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人能很快的敲打出一篇文章,有的人却不能。对那些能很快写出一篇文章的人来说,他们在写作之前就已经有了大量的输入,并且输入的东西已经在脑子滚瓜烂熟的成体系了。他们能随意的调取知识,能随意的整合知识,然后才能源源不断的输出知识。
输出的前提是输入,而且是大量的输入,有条理,有体系的输入,我们都不是神,还不能凭空创造出新知识。我们只能不停的去学习知识,然后把学到的东西修修改改,变成属于我们自己的知识。
当我们有了足够多的储备的时候,我们再去输出就会变得很容易了。因为把输入的东西变得滚瓜烂熟以后,知识间相互融合就能产生大量的知识,到那时,我们是知识产生新的知识。
当我们没有足够多的储备的时候,理论知识都没有的时候,实践更是很盲目的。因为我们本身的储备量就少的可怜,怎么能做到源源不断的输出呢。少量的知识储备根本无法做到知识再整合,再融合。这就是知识领域的“马太效应”。当我们懂的越多的时候,我们学的就越快,我们也更有兴趣去学。当我们懂得很少的时候,我们丧失了学习任何东西的兴趣。
比如在记忆英语单词的时候,当我们拥有5000的词汇量的时候,阅读英语文章根本不想去读,因为不懂的词汇太多了。但是,当我们拥有25000的词汇量的时候,我们在阅读英语文章的时候,如果碰到不认识的词汇,我们心里会想:我都有那么多的词汇储备量了,居然还有我不认识的单词。于是,不认识的单词激发了我们的兴趣,我们会通过词根词缀去推测出单词的意思,或者直接查英文词典。
积累知识可以分为两部分,一个是零碎信息的积累;另一个是系统的学习。
零碎知识的积累并不是浪费时间的行为,关键看我们如何消化这些零碎的知识。零碎的知识我们可以放到旧有的知识体系中,把新知识和旧知识联系起来,才能记忆深刻。另一个方法是把零碎的知识都存放到一个文件夹中,当我们积累到足够多的零碎知识后,再去对零碎的知识进行加工整理分类。
另一个积累知识的方法是系统的学。一本书要比一篇文章更系统些,一期课程会比一节公开课包含更多的干货,所以我们要系统的去学习。既然我们是新手,我们要跟着专家去学,这比我们积累零碎的知识,然后自己形成体系要好的多。
我们又没有比被人聪明多少倍,凭什么别人花费好几年构建的知识体系,我们仅仅靠零碎的信息就能搭建出来的?对我们新手来说,先接受一个存在的知识体系,把这个体系印刻到大脑中,然后再对这个体系修修改改,才会有所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