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是什么?
中国人用“日月如梭、光阴似箭、光阴荏苒”等来形容时间,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这句感叹时光流逝似大川奔流?去不复返的话,成为了中国人对“时间”概念的最直观的理解。
查《百度百科》,时间(Time)被认为是物质的运动、变化的持续性、顺序性的表现。而爱因斯坦在相对论中提出:不能把时间、空间、物质三者分开解释。时间与空间一起组成四维时空,构成宇宙的基本结构。时间与空间在测量上都不是绝对的,观察者在不同的相对速度或不同时空结构的测量点,所测量到时间的流逝是不同的?;艚鸾獬龉阋逑喽月壑械陌蛩固狗匠淌?,显示宇宙的时间是有一个起始点,由大爆炸开始的,奇点没有“之前”一说,讨论在此之前的时间是毫无意义的,而物质与时空并存,只要物质存在,时间便有意义。时间是地球(其他天体理论上也可以)上的所有其他物体(物质)三维运动(位移)对人的感官影响形成的一种量。21世纪的物理理论来说,时间是连续的、不间断的,也没有量子特性。但一些至今还没有被证实的,试图将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结合起来的理论,如量子重力理论、弦理论、M理论等,预言时间是间断的,有量子特性的。一些理论猜测普朗克时间可能是时间的最小单位。(1)
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和文学家萨特,对三维(过去、现在、将来)时间的现象学进行分析,目的是要达到对时间性的整体直观?!肮?,就是我作为超越物所是的自在”?!跋衷诓淮嬖?,现在的瞬间源于自为的一种正在实现的、物化的概念”,现在不是其所是(过去),又不是它所不是(将来)。而将来,则是现在朝着它超越的可能,它永远在人的前方,等待他去实现。所以这将来的“现在’实质是一种作为将来的虚无,在它过渡到显现出来的“现在”状态时,它的实现就变成了虚无。这就赋予作为整体结构的时间性以应有的意义。(2)
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的时间观点认为,大质量物体(例如黑洞)附近的时间会慢。狭义相对论认为,高速运动时的时间流逝比静止的参考系的时间流逝慢。
如果“大爆炸”理论被更多的证据证明是正确的,那么“爆炸”前,是不是也是一种“时间”的存在?虽然霍金认为这个问题没有意义,但毕竟这是?个令人好奇心膨胀的问题。
“时间”的量度要通过物体的运动和空间的距离来实现(例如“钟表”),那“时间”是不是其实就是表示物体在空间的运动的轨?;蛐畔⒍?,“过去”表示巳经留下的轨迹或信息,“现在”表示正在留下的轨?;蛐畔ⅲ拔蠢础北硎窘粝碌墓旒;蛐畔ⅰ>拖竽憧?辆车行驶在?条看不到尽头的路上,车后表示“过去”以及巳经留下的车痕或你在车里面的活动信息,车中表示“现在”以及正在留下的车痕或你在车里面的活动信息,车前表示“未来”以及将要留下的车痕或你在车里面的活动信息。
如果说,“时间”表示的是物体在空间的运动的轨?;蛐畔ⅲ敲?,“时间”是否就是对这种运动的轨?;蛐畔⒌?种“量”的规定?运动“轨?!庇卸喑ぃ吭硕靶畔ⅰ钡某涫党潭扔卸啻??
前些日子热映的诺兰电影《信条》,根据“熵减”的假设,讲述了?个时间倒流的故事:“未来人”中的部分人由于所处自然环境的恶劣,联系到了“过去人”中的?个反人类的狂人,要将“过去人”的全体毁灭,以消除“过去人”对环境的污染行为,但这种行为遭到“未来人”中的正义人士的反对,他们成立了组织,派人回到过去,阻止那个“过去人”中的狂人毁灭“过去人”人类的行动。电影的结局是正义战胜邪恶,但有?些问题很“烧脑”,假如邪恶赢了,那么过去的已经成为过去的事实真的可以改变吗?孙子回到过去在自己父亲出生前把自己的祖父母杀死的“祖父母悖论”也可以成为事实吗?
时间啊时间,你看不到、听不到、闻不到、尝不到、又触摸不到,但若静下心来,心里又明明可以通过各种感官印象,例如流水、歌声、花香、醇酒品味、古董把玩等,感觉到你的存在,而且是必然的存在。
而且许多伟大卓越的思想都有你存在的位置,你的存在成为许多伟大思想家思考思想的核心对象,这里就不??列举了,下面我就康德的“时间观”进行学习,冀以通过学习加深对“时间”的认识。
由于康德的哲学涉及到哲学史、逻辑学、数学、物理学、心理学、美学、伦理学、政治学、宗教学等学科,加上哲学学科本身的深刻度和康德著作行文的晦涩难懂,即使是专业的哲学工作者,甚至是主攻康徳研究的学者也不敢说有十成把握看懂康德,而作为非专业的哲学爱好者,能理解康德三成巳经很不错了,而我只有一成不到。
但我会尝试尽量用自己的语言,以及一些对康德哲学的直觉上的理解,谈谈我学习康德的心得,并尝试将康德的哲学应用到日常的生活中,不对的地方难免会有许多,请大家见谅。
西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赵本义老师在《“人是万物的尺度”的新解读》?文中说:对古希腊普罗泰戈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命题的解读分岐主要有三个纽结:第一个是关于“人”的含义问题即具体由谁来判定的问题,大致有三种看法:(1)指个体,以个人意识为尺度;(2)指全体,以人类意识为尺度;(3)普罗泰戈拉当时还没有意识到人的个体与人类的区别。⑤第二个是关于“尺度”的所指问题即具体用什么来判定的问题,基本上也有三种看法:(1)以感觉为尺度;(2)以理性为尺度;(3)以感觉与理性的混合为尺度。第三个是关于该命题所强调的“存在”或“是”的问题即“存在”关涉的是判定的内容还是判定的方式的问题,也有三种基本观点:(1)存在指“是什么”;(2)存在指“如何是”;(3)还没有完全清楚地加以区分。(公众号《哲学园》10月13日)
综上赵老师所述,我个人认为,如果这命题的“人”是指人类意识,“尺度”是以感觉与理性的结合为标准,“是”指“是什么”,亦即这个命题表述为:“人类意识通过感觉与理性相结合,来判断万物是什么”。那么,在认识论的角度看,这个命题无疑是正确的。(至于从“价值论”的角度看,这个命题正确与否,则另当别论)
从康德的著作和后人的解释文本中,似乎没有提到这个命题(有可能是我个人读的太少而没有看到),但凭自己的直觉,若以上命题表述为:“人类意识通过感觉与理性相结合,来判断万物是什么”的话,那么康德的认识论与以上命题是有关联的,而且康德更深入了?步,将“时间”作为连接感觉(感性直观)和理性(在康德那里,将理性划分为“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前者亦即“知性”,在这里,具体指“知性范畴”)的中介,进而可以将以上命题表述为:人类的“时间意识”是认识万物的尺度,简称为“时间”是认识万物的尺度。
康德的认识论主要是在他的《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表述出来,康德认为,我们认识事物离不开人本身本就具备的两种功能:?是直观的功能,这种功能是经验性的、接受性的,它通过我们的感官感知具体的事物,收集其素材(信息);一是概念的功能,这种功能是先验性的,亦即是先于经验就具有的、是普遍必然的、是思考性的,康德将这种概念的功能归结为四组十二种的知性范畴的统筹作用,这种统筹是自发性的,我们通过感官收集到的具体事物的素材(信息),都会在这些知性范畴下进行整理、加工,最终综合起来,形成?个整体的认识,成为知识??档氯衔?,这两种功能没有高低之分,要想真正认识事物,两者不可或缺,两者既分工又合作:若只有直观收集的素材(信息)而没有在知性范畴下进行的整理、加工,则直观是盲的;而知性范畴若没有直观事物的对应,则知性范畴是空的。
康德的这四组十二种范畴:
量的范畴:单一性、复多性、全体性
质的范畴:实在性、否定性、限定性
关系的范畴:实体与属性、原因与结果、共联性
模态的范畴:可能性―不可能性、现实的―非现实的、必然性―偶然性
这四组十二种范畴是康德从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判断表”引申出并经过康德改造的:(参看本人的《“结构要素分析”在大数据分析中的应用》?文)
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判断表
判断的量:全称的、特称的、单称的
判断的质:肯定的、否定的、无限的
判断的关系:定言的、假言的、选言的
判断的模态:或然的、实然的、必然的
康德认为,经过从由他改造过的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判断表”而引申出的“范畴表”中的四组十二种范畴,是人作为主体对客体现象进行认识所必须有而且一定会有的,具有普遍必然性,从而是客观有效的逻辑结构形式,这十二种范畴是我们认识一切经验知识的必要条件。这十二种范畴作为纽结结成了人的认识之网,用来捕捉经验对象,并通过思维的运作,来对经验材料进行整理、加工,形成系统性知识。
康德将“时间”作为连接感觉(感性直观)和理性(知性范畴)的中介就是基于以上两种认知功能的区分上的。
我们的感性直观离不开空间和时间的形式,也就是说,我们感知觉到的东西要有空间的地点位置,在什么地方感知觉到的;要有时间的记忆刻度,在什么时候感知觉到的。在空间形式和时间形式之间,康德认为,时间形式是更为基本性的,这可能是我们感知觉到的东西的现象属性都会有变化发展,我们更加关注的是事物在时间流逝中什么是不变的什么是变了的、同?事物在时间上的前后相继性、不同事物在时间上的同时性等??占渥魑浠⒄沟牟握兆辏嗟氖亲魑治雠卸系?;而事物在时间中所蕴涵变化发展的属性,它更多的是要进行综合判断的,通过综合判断,可带来新的知识。
阿兰胡埃斯协奏曲(Concierto de Aranjuez),亦称《阿兰胡埃斯之恋》,是西班牙盲人作曲家华金·罗德里戈(Joaquin Rodrigo)饮誉世界的吉他名曲。此曲自1940年首演之后,整个乐曲充满一种西班牙式的忧伤,优美难以言喻的旋律,以及随处所散发的浪漫色彩与奔放活力,旋即风靡了整个世界。《阿兰胡埃斯协奏曲》是改编自十七世纪作曲家桑斯(Gasoer Sanz)的舞曲,曲中洋溢著自由的音符让人觉得非常舒服,罗德里戈曾说过:“...关于时间流逝的一种感觉,在充满著绿树、鸟叫、虫鸣的阿兰胡埃斯花园之中”,只要是听过《阿兰胡埃斯协奏曲》的人,都能回想起那一种感伤,美好的感觉,随著黄昏沉落、随著时间消逝,心中涌起一种怅然。(百度)
著名音乐家伯恩斯坦说,绘画是空间的艺术,音乐是时间的艺术。听了这首《阿兰胡埃斯协奏曲》,看到罗德里戈在改编此曲时所说的:“关于时间流逝的一种感觉”,才深深体会到伯恩斯坦所说的含义。
我们在看一幅画时,可以瞬间把握画的整体。但在欣赏一首音乐作品时,却需要在时间的流逝中去把握其整体,因此,片断的叠加、记忆的唤醒和延续、想象的流动、情绪的波动等,成为我们欣赏音乐时的现象,最后在现象的综合中把握这首音乐作品,这种在时间流逝中把握整体,更能体现事物变化发展的属性,这也可能是康德认为人在感知世界时所必须有的空间形式和时间形式中,时间形式更为基本性的原因。
时间虽然是不变的,但在时间中的事物的属性却是可变的。
约翰威廉姆斯吉他演奏《阿兰胡埃斯协奏曲》第二乐章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Jj411f79D/?spm_id_from=333.788.videocard.19
前面说过,感性直观和知性范畴,是既分工的(前者不思考,后者不直观),又是要合作的(前者没有后者则盲,后者没有后者则空)。这两者为什么可以合作?它们又是如何合作的?
康德找到了“时间”作为连接两者的中介:必须有一个第三者,它一方面必须与范畴同类,另一方面必须与现象同类,并使范畴运用于现象成为可能。这个中介性的表象必须是纯粹的(没有任何经验性的东西),并且毕竟一方面是理智的,另一方面是感性的。这样一个表象就是先验的图型。时间作为内感官的杂多的形式条件,从而作为所有表象的联结的条件,包含着纯直观中的一种先天杂多。于是,一种先验的时间规定就它是普遍的并且依据一种先天规则而言,与范畴(构成时间规定的统一性的范畴)是同类的。但另一方面,就杂多的任何经验性直观都包含时间而言,时间规定又与现象是同类的。因此,范畴应用于现象凭借先验的时间规定就成为可能,先验的时间规定作为知性概念的图型促成现象被归摄在范畴之下。
康德说:为了认识我自己,除了意识或者除了我在思维我之外,我还需要一种对我里面的杂多的直观,用它来规定这种思想。我作为仅仅意识到自己的联结能力的理智实存着,但就它应当联结的杂多而言却服从一个它称为内感官的限制条件,亦即时间关系。只有处于时间关系,才能使联结变得可直观。
以上康德所说的,我的理解是:我们通过感性直观感知到的现象,离不开“时间”这个形式条件,而我们通过知性范畴对感性直官收集到的具体事物的素材(信息)进行整理、加工,综合,也离不开“时间”的条件,康德将这种“时间”的条件称之为“时间图型”,我们运用了“时间图型”来对感性直官收集到的具体事物的素材(信息)进行整理、加工,综合。
前间已经说过了,时间是感性直观的形式,下面要说的是,康德用“时间图型”来阐释“知性范畴”的性质和作用,从而证明感性直观和知性范畴为什么可以合作,它们合作的原理是怎样的。
? ? ? ? ? ? ? ? ? “范畴”的“时间图型”
第ー组,量的范畴:单一性、复多性、全体性。
“量”的“时间图型”是时间的系列:作为一个知性概念的量(quantitatis)的纯粹图型是数,数是对一个又一个(同类的东西)的连续相加进行概括的表象。因此,数无非是一般同类的直观的杂多之综合的统一,因为我是在直观的把握中产生出时间本身的。
我对以上康德所说的理解:“量”的“时间图型”是时间的系列,表现为“数”(名词),但需要“数”(动词)的动作,同质单位进行相加,这是外延的量。我们认识事物,就要了解事物的构成,了解其构成元素是惟一的,还是复多的,其整体是如何的,那我们就需要“数”(动词),得出“数”(名词)。这个“数数”的过程,就是一个时间的叠加的系列过程。
大家熟悉的王菲的《容易受伤的女人》翻唱自中岛美雪的《口红》,中岛美雪的原唱《口红》是对人生的一种哲思,这也是每个人所要历经的,在时间中,人由纯粹走向复杂,由单一演变为复多,构成了人生一个整体的系列。这首《口红》非常好地演绎了康德的“量”的范畴的“时间图型”——时间的系列的涵义。
中岛美雪《口红》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954y1q7cV/?spm_id_from=333.788.videocard.9
第二组,质的范畴:实在性、否定性、限定性
“质”的“时间图型”是时间的内容:实在性在纯粹知性概念中是与一般感觉相应的东西。因而是其概念自身表明某种(在时间中的)存在的东西。否定性则是其概念表明一种(在时间中的)不存在的东西。二者的对立乃是发生在同一个时间是作为充实的时间还是作为空虚的时间的区分中。
我对以上康德所说的理解:“质”的“时间图型”是时间的内容,表现为“度”,是内容的充实程度、程度的消弱增強等,它是时间的系列需要对“程度”(质感)进行测定,这是內含的量。事物的现象是会变化的,那么变化的程度是怎样的,这就是时间中的内容,事物的现象在时间流逝过程中,是实在的,或是消失了的,抑或是有所限定的,其性质有程度上的变化。
那些配上电影剪辑画面的金曲,让我们在时光流逝中的人生内容丰富了一些。在优美或者激情的旋律中,那些电影画面直观地激发出我们的想象力,有回忆性的想象力,有创造性的想象力,可以让我们在精神层面的充实度增加了。
我们在欣赏音乐、歌曲、电影的过程中,在优美的愉悦或者崇高的快感中,充实了我们的精神或心灵,这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康德的“质”的范畴的“时间图型”——时间的内容的涵义。
也就是说,在时间中,我们的人生的内容丰富了。
Summer Train ——— Greyson Chance(电影《西西里美丽传说》、《爱在黎明破晓前》画面)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Wt411h7CT?p=1
第二圆舞曲,肖斯塔科维奇(苏菲玛素等人电影画面)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sK41177XZ/?spm_id_from=333.788.videocard.0
“量的范畴”和“质的范畴”为“直观中领会的综合”。在“量的范畴”中,我们要把握量的规定性,也就是事物的整体性;在“质的范畴”中,我们要把握质的规定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把握事物的“度”。
第三组,关系的范畴:实体与属性、原因与结果、共联性
“关系”的时间图型是时间的顺序,表现为“持续”、“前后相继”、“同时并存”。
持续——实体与属性:实体的图型是实在物在时间中的持久性,也就是说,是作为一般经验性时间规定的一个基底的实在物的表象,因此,该实在物在其他一切都变易的时候保持不变(时间本身并不变化,而是可变的东西的存在在时间中变化)。因此,时间本身是不变的和常驻的,现象中与它相应的是存在中不变的东西,即实体,而且只有根据实体,现象的相继和同时才能按照时间予以规定。
我对以上康德所说的理解:我们感知到的事物,亦即“实在物”,一定是在时间中发生的,也就是说,离不开“时间”这个形式条件。而时间本身是不变的和常驻的,因此,与之对应的“实在物”中也有不变的和常驻的一面,这就是称之为“实体”的一面,另外的一面是可变的,称之为“属性”。发生在时间之中的事物,其实体不变,其属性可变。
例如,张三作为一个“实体”的人,你不能杀了人就对警察说,我今天穿了一件白衣,与昨天穿黑衣的张三已经不是同一个人了,你们去抓昨天的张三吧。
前后相继——原因与结果:一般事物的原因和因果性的图型是实在物,只要任意地设定它,任何时候都有某种别的东西接踵而至。因此,该图型就在于杂多的演替,只要这演替服从某种规则。
我对以上康德所说的理解:发生在时间之中的事物,其实体不变,其属性可变。属性的变化,在时间上,是前后相继发生的,这种前后相继的变化总是会有相关联的现象出现,如果这种有关联的现象总是有规律地重复出现,那么,发生在前的现象就是根本原因,发生在后的现象就是结果。这也是大家比较好理解的一点:凡事必有因果,原因在先,结果在后。这种例子太多了,就不列举了。科学的最根本的任务就是找寻因果之间的规律性。
同时并存——共联性:共联性(交互作用)或者种种实体就其偶性而言的交互因果性的图型就是一个实体的规定和另一个实体的规定按照一条普遍规则的同时并存。
我对以上康德所说的理解:仅就我们的视觉感官而言,我们就可以感知在不同空间有不同事物同时存在,虽然这里的“同时”其实是有“时间差”的,比如,我们先看A栋建筑,再看B栋建筑,或者倒过来;又比如,我们先看我眼前的荷塘,再看天上的月亮,或者倒过来,这都是有时间差的。但是,常识吿诉我们,A栋建筑、B栋建筑、荷塘、月亮是不会无端消失的,在我们用眼睛感知它们时,虽然有“时间差”,但若随后没有一些特别事件例如大爆炸之类的发生,就可以肯定它们是同时存在的。
“关系的范畴”为“想象中的再生的综合”
第四组,模态的范畴:可能性―不可能性、现实的―非现实的、必然性―偶然性
“模态”的时间图型是时间的总和。
可能性的图型是各种不同表象的综合与一般时间的种种条件的一致(例如,因为对立的东西不能在一个事物中同时存在,而是只能相继存在),所以是一个事物在某一时间里的表象的规定。
我对以上康德所说的理解:处于A和非A矛盾关系中的两样东西,不能在同一时间存在,但可以经过时间的推移而相继存在。比如,大家熟悉的中国古代的“矛盾”寓言故事,“无盾不穿的矛”和“无矛可穿的盾”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但若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的进步,“无盾不穿的矛”或“无矛可穿的盾”却是有可能在未来某段不同的时间段内出现。可能性的时间图型强调了事物在未来时间的发展变化的可能性。
现实性的图型是在一定的时间中的存在。
我对以上康德所说的理解:事物的存在要有过去时间或现在时间拟或在过去时间和现在时间所呈现出的现象来“背书”,现象越多越丰富,其“存在感”就越强。现实性的时间图型强调了我们认识事物过程中,在收集事物的信息资料方面的重要性。
必然性的图型是一个对象在一切时间中的存在。
我对以上康德所说的理解:事物的存在有一定的规律,这个规律过去管用、现在管用、未来也管用。必然性的时间图型强调了发现规律、掌握规律、运用规律进行创新的必要性
“模态的范畴”为“概念中认定的综合”。
之后,康德用“范畴”的“时间图型”推导出了“ 范畴”的“运用原理”,其推导过程十分难懂,本人将继续学习,若有所得,会另文介绍分享。以下仅将原理展示。(四组原理对应以上四组“时间图型”)
? ? ? ? ? ? ? ? ? “ 范畴”运用原理
?、直观的公理——一切直观都是外延的量
一切直观中同质的东西得以被表象,是因为同质的部分一个接一个的产生出来而形成的,所以一切直观都是外延的量。
二、知觉的预测——在一切现象中,实在的东西作为感觉的一个对象具有内包的量,即具有一个度。
以上的“直观的公理”和“知觉的预测”原理为数学性(构造性)原理
三、经验的类比——经验唯有通过知觉的?种必然结合的表象才是可能的。
第一类比:实体的持久性的原理。无论显象如何变易,实体均保持不变,实体的量在自然中既不增多也不减少。
第二类比:根据因果性规律的时间相继的原理。一切变化都按照原因与结果相联结的规律发生。
第三类比:根据交互作用或者共联性规律并存的原理。一切实体,就其在空间中能被知觉为同时的而言,都处在无一例外的交互作用之中
四、一般经验性思维的公设——有关量、质、关系的范畴只能运用在可能经验范围之内,而不能在可能经验范围之外去运用。
1.凡是与经验的形式条件(按照直观和概念)一致的,就是可能的。
2.凡是与经验的质料条件(感觉)相关联的,就是现实的。
3.凡是其与现实的东西的关联被按照经验的普遍条件规定的,就是必然的(必然实存的)。
以上的“经验的类比”和“一般经验性思维的公设”原理为力学性(范导性)原理
“时间”是什么?通过以上的学习体会,我初步感觉到了:“时间”是认识万物的尺度。
中国古人用“流水”比作“时间”,感而赋诗一首:“皆说流水去无垠,流水无情我有情。似水流年多感动,原来万物每天新?!?/p>
每天你花一点时间,用“时间”去量度一下你所经验到的值得去量度的事物,也许你就会有康德所说的“有两件事物我愈是思考愈觉神奇,心中也愈充满敬畏,那就是我头顶上的星空与我内心的道德准则 ”的体验。
(1)【百度百科】“时间”条目
时间(Time)是物质的运动、变化的持续性、顺序性的表现,包含时刻和时段两个概念。时间是人类用以描述物质运动过程或事件发生过程的一个参数,确定时间,是靠不受外界影响的物质周期变化的规律。以地球自转为基础的时间计量系统称为世界时系统。日、月、年、世纪的时间计量属天文学中的历法范畴。时间是物理学中的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符号为t。在国际单位制(SI)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符号为s。
爱因斯坦在相对论中提出:不能把时间、空间、物质三者分开解释。时间与空间一起组成四维时空,构成宇宙的基本结构。时间与空间在测量上都不是绝对的,观察者在不同的相对速度或不同时空结构的测量点,所测量到时间的流逝是不同的。广义相对论预测质量产生的重力场将造成扭曲的时空结构,并且在大质量(例如:黑洞)附近的时钟之时间流逝比在距离大质量较远的地方的时钟之时间流逝要慢。现有的仪器已经证实了这些相对论关于时间所做精确的预测,并且其成果已经应用于全球定位系统。另外,狭义相对论中有“时间膨胀”效应:在观察者看来,一个具有相对运动的时钟之时间流逝比自己参考系的(静止的)时钟之时间流逝慢。
根据斯蒂芬·威廉·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所解出广义相对论中的爱因斯坦方程式,显示宇宙的时间是有一个起始点,由大爆炸开始的,奇点没有“之前”一说,讨论在此之前的时间是毫无意义的。而物质与时空并存,只要物质存在,时间便有意义。
时间是地球(其他天体理论上也可以)上的所有其他物体(物质)三维运动(位移)对人的感官影响形成的一种量。就21世纪的物理理论来说,时间是连续的、不间断的,也没有量子特性。一些至今还没有被证实的,试图将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结合起来的理论,如量子重力理论、弦理论、M理论等,预言时间是间断的,有量子特性的。一些理论猜测普朗克时间可能是时间的最小单位。
(2)摘自:杜小真《存在与自由的重负》(2002年,山东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