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发愤的草莓
当你决心开始记录时间开销后时,会不会好奇:
“亲,你是不是连尿尿的时间都记进去?”
或许,这个问题你不敢问出口,只是默默地想过去。
嗯,今天我是来答这个题的,赶紧看下来吧。
其实,这里涉及到记录的方式。
原来,记录时间开销并没有想象那么简单:记录之前不仅先分类(请看前文),还要想清楚怎么记,要记多细。
那要怎么记,记多细呢?
先学学前辈柳先生(柳比歇夫),看看他是怎么记的。
乌里扬诺夫斯克。一九六四年四月七日。
分类昆虫学(画两张无名袋蛾的图)——三小时十五分。
鉴定袋蛾——二十分
附加工作:给斯拉瓦写信——二小时四十五分
社会工作:植物保护小组开会——二小时二十五分
休息:给伊戈尔写信——十分
《乌里扬诺夫斯克真理报》——十分
列夫?托尔斯泰的《塞瓦斯托波尔纪事》——一小时二十五分
细心的你,会发现他主要记的是工作和学习方面的事情。
为什么不少人会觉得记录时间开销是一个可怕的事情,因为第一念头(也就是直觉)是以为时间开销记录非记录全部内容不可,不能遗漏任何点滴:“唉呀,好大的工作量!”
这么一个完美的“执着”,就让你忘而却步了。有时候,思维就会被局限住,会被框住。
看,柳比歇夫也只是记下关键点,也没太复杂,人家就把一生过得特别丰满。
他的做法,正是时间开销记录的第一种方式——
关键记录
这种方式,只记录自己关注方向上的时间开支情况;对于不关注的方向,选择自动忽略。
比如你在意自己每天阅读的时间,也想看看耗费在工作上时间有多少,那么只记录这“阅读”和“工作”两方面即可。
其优势是重点突出,上手容易,可以配合“一万小时天才论”的说法,对重点目标的时间累积情况进行持续关注。
看着那时间数嗖嗖地往上涨,再加上进度条的显示,心里成就感满满。
当然,如果你是完美主义倾向的小伙伴,可能不满足于此记录方式。因为这种方式记录下的时间是断断续续的。
能不能不要让结果看起来支离破碎?
于是,第二种方式诞生——
全部记录
作为后辈,在工具比较齐备的时代,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向前一步,从“关键记录”走向“全部记录”。
所谓“全部记录”,是将自己花时间做的所有事情登记下来,客观真实地呈现时间支出情况。
这种方式和日本手帐术中(邻国日本的手帐术还挺发达的)的Lifelog如出一辙。
奥野宣之在《活用一辈子的笔记术》提到的“lifelog”,是指将发生在自己周边、听到看到的事情,尽可能详实而完整的记录下来。
当你在时间开销上使用全部记录的方式,这时间账本就是你的“史记”,如同古代帝皇的“起居注”(起居注,是我国古代皇帝的言行录,它是由专门的人记录皇帝的一言一行写成的。比较保存较完整的有《大唐创业起居注》,明神宗的《万历起居注》等)。
以后,如果你想不起“时间都去哪儿了”,就拎起记录时间开销的本子或软件:看,这里都知道呢!
在账本上找到过去的某个日子,如同能穿越回去,打开时空随意门一般。
就像我,以后翻到2016年1月29日中午时段,就知道当时我正在用蓝牙键盘拼命码字,写着这篇关于时间开销记录方式的文章。根据文章中的方块字,还能脑补些许画面。
有时候我总在想,倘若以后有了时间穿梭机,是不是我的时间账本就能发挥作用了?!因为有详细的记录,只要把记录导入穿梭机,吻合了,便可以回到过去。
哈哈。异想天开也无妨。不过,你是不是会问,全部记录的方式,这样每天记记记,会不会把自己变成一个机器人呀?
所以,这里就有三个“锦囊”送出去。
看我文章的小伙伴,我会不时送出“锦囊”的,以后可以考虑送出小福利呢,多来踩踩!我喜欢看到你们的留言,不管是来鼓掌还是来扔仙人掌的。
1.详略得当
当我说全部记录时,你是不是以为必须得记录下每件事情的时间成本?然后从起床到刷牙用了几分钟,出门前换衣服用了几分钟,下楼梯用了几分钟,站起来上个厕所或者倒杯水用了几分钟,你都分秒不差地记录下来,生怕漏掉什么。
从实用的角度讲,全部记录的方式,并没有要求你必须事无巨细地记。你可以有选择地记录,做到详略得当、主次鲜明。
像写文章那样,该重点突出便浓墨重彩;不需要关注太多的,几笔勾勒。毛笔书法也是如此,每个字的笔划都不可能是同个大小,肯定有粗有细,有长有短,错落有致,而需要突出的笔划才会写得粗、写得长。
所以我认为,即使是全部记录的方式,在自己不太关注的内容上可以简略点。比如那些为生活而必须花掉的时间,像洗漱、穿衣等等,可以从简,或者合并记录?;褂校癯苑拐庵质?,除非你真的对自己吃什么都特别关注,否则也不必将每餐吃了啥都记下来。所以,像标题这样的问题“连尿尿的时间也要记吗?”,我想你应该也有答案了。
当然,对于素质类的时间支出,特别是跟个人成长关系比较密切,是你关注的,那么请记录得详细一点。后期你进行统计和总结时,会更有参考和依据。
2.控制频次
控制频次,是指在记录的的频率上要有所控制,特别是一开始记录的小伙伴,最好不要太频繁。次数太频繁,容易生厌,不易坚持。
要达到次数不频繁,可以将非关注方向的记录间隔拉长一点,发生了几件事之后再统一记录或者是合并记录。这样虽然精确度降低一些,但我认为,非关注方向的时间开销记录,误差在10分钟以内是可以接受的。
这类同于要点1详略得当的做法。对于非关注方向的,通过降低精确度以降低记录难度。
当然,在自己关注方向上的记录,尽量做到“事后即记”,争取误差在1-5分钟的范围内。
另外一种方法是,你在记录时,先记下时间起始与时长消耗,每天固定早中晚的一点时间进行回忆和内容补充,也可以大大降低你记录的困难。这个方法还是挺好玩的,因为一开始尝试,你会有点惊讶自己竟然想不起两个小时前做的事,要很费劲地去回忆。
3.熟能生巧
之所以会感觉到以全部记录的方式记录时间开销像个机器人,实际上潜藏着“很无趣”的意味。像个机器人一样按程序办事好像是很可怜的样子?
非也。
欧阳修在《卖油翁》有句话:“无他,惟手熟尔”。意思是,其实没什么,只是经常做而熟练了而已。
是的,当你熟练之后,就无感了。如果你学开车就懂这点感觉。一开始你连拐弯都会想问教练,这个方向盘得打多少度才能转得不要偏左或偏右;但当你开了一定的路程,你就笑了,这个问题根本不必想,而且手好像还跑在脑的前面,自动把方向打得刚刚好,而你没有丝毫感觉到在刻意控制。
练久了就熟练,熟练了就不难受;原来刻意的事情,变成了随意的事情。
目前我用的是全部记录的方法。也是已经像吃饭睡觉一样自动自发,没有什么不适感,反而没有记录才觉得浑身不对劲。
老老实实地记录下了每件事情所需的时间,看似很费事,但熟练了“记录”这个动作,可以提高每天做事的效率。因为当别人的回顾还停留在以天为单位,你已经开始以几个小时为生活单位了。每隔一段不长的时间,因为要“记录”,你就有一次警醒自己迅速回到“正轨”的机会,防止自己随意地做着目标以外的低价值事情。
上面说的两种记录方式,你还记得吗?
- 关键记录
- 全部记录
这两种记录方式,要用哪一种,就看你喜欢和你的目的是啥。如果你觉得事无巨细地记录很触动自己,可以选择后者;如果你想轻松一点,那便记录关键类别耗费的时间即可。
只要有记录,就是在帮助你养成感知时间的习惯,也是不停地在觉知斑斓的生活。这种能力,可不是每个人都拥有的。你想不想拥有呢?
那就从明天起,做一个记录的人,不管你是想喂马、劈柴,还是周游世界。
如果你在记录中,意外发现了失踪的时间,那正是好好可以问问自己的机会呢。
现在我好奇,你会用哪一种记录方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