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今天跑了7公里,比昨天要费些力,但瓶颈期不是在后面,主要还是在两三公里的时候,过了那一阵呼吸有些费劲的阶段后,到后面也就是感觉腿有些酸而已,这让我更加体会了村上先生刚跑步时的那种真切的感受。但,人的潜力有多大往往连自己都不知道,不是吗?最近听的一些关于大脑和心理的书籍,让我更加笃定这件事,也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念。突然领悟,跑步不仅仅是个运动,还是个修行,一切日常的不良心理在跑步的过程中不断得到淬炼。
? 今天听的书是《思考的快与慢》,这个书名并不陌生,一年前在深圳的书店也曾经拿起来翻了下,吸引我的是书名,这几年,只要与大脑或者智慧有关的书我都很感兴趣,可能是学而后知不足导致的吧,但当时看到关于作者的简介是经济学方面的大咖,那时的自己对经济学丝毫不感兴趣,于是就放下了。最近听的书多了,才发现,智慧没有领域之分,不同领域只是智慧的不同体现形式罢了。
? ? 今天跑步的状态没有昨天那么好,所以,听书的精力也不太集中,也或者可以说,因为听书不够集中,所以跑步状态不好,毕竟我的初衷是想通过集中精力听书忘记跑步带来的负面心理感受以及身体上的疲惫。一直都是不爱动的人,突然要把一项运动融入生活,尽管之前做了大量的心理准备,在行动的过程中,还是需要不断的说服自己的,于是我想到了转移注意力,持之以恒,避免出现一鼓作气再而衰的情形。
? 书里讲了大脑的系统一和系统二,这是没走神之前记住的东西,比较有感触。二者可以理解为惯性思考和深度思考。前者是直觉的,遇到问题不需要在脑袋转个弯的,有很多感性和不准确性。后者则需要理性思考。思考的快与慢,是否可以理解为快是感性思考,慢是理性思考。感性思考往往是经验累积的结果,可以是对的,也可以是错的,但缺乏创造性。而理性思考,因为深度思考和斟酌,加入了自己主观的东西,没有根据惯性去人云亦云,那么得到的结果往往也有根本性收获,从而真正的提高自己的认知。这种感觉就像听书和看书,看书可以融入自己的思考,而听书收获到的往往是别人看完书后分享的二手思考。真正能提高认知的还是自己慢慢看,慢慢思考。当然这点对于目前求知若渴的我来说,还是慢了点,这么看来,倒有点饥不择食的感觉了,先过渡吧。
? 小区附近在搞土建,加上附近有个工业区,空气真是糟糕,想着每吸进去一口空气都夹杂着大量灰尘和有害化合物,心情实在很难因为结束时的公里数而美丽起来,索性决定下次换个地儿跑。广东的天气渐凉,跑起来倒也不至于大汗淋漓,小区的流浪猫越发多了起来,白的,黑的,花的,一不留神纵身从面前跳过去跐溜一下又串进了草丛?;咕璧幕赝吠谎郏劬υ诤谝估锒⒌娜嗣倾と?,难怪恐怖片里总喜欢以猫来烘托气氛。这双眼睛让我不自然的走神了,猫的眼睛,门上的猫眼,玻璃,望远镜,显微镜,蜂鸟效应,《我们如何走到今天》,好吧,我走神走到了另外一本触动我的书上面。
? 蜂鸟效应指在一个领域内的一项创新或一连串创新,最终会引发表面看起来似乎完全属于另一截然不同的领域内的变革。然后,这本书里,作者提到了玻璃。在很平常的玻璃背后带来的改变竟是颠覆性的。
? 玻璃诞生于一次偶然,大约2600万年前,撒哈拉沙漠东部边缘,突然出现了一次超过1000度的高温,这使得一大片沙子融化,冷却后,便形成了玻璃。然后10000年前,人类发现了它,一开始被当作贵族装饰品,再到后面的窗户,器皿,再到镜片,镜子,玻璃纤维。而它最强大的地方,就是促使了显微镜和望远镜的诞生。显微镜发现了细胞的存在,望远镜发现了宇宙天体。从此,人类的世界观得到了颠覆性改变,人类进入新的文明。
? 然而,在这之前很长一段时间,我喜欢玻璃制品仅仅是因为它晶莹剔透而已。
? 生活从来不会无聊,无聊的是大脑太空白,再普通的东西,都能从里面发现知识和哲学。
? 可见,认知和身体都要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