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幽默”这两个字是舶来品,是英文“Humor”的音译。1924年,我国现代著名国学大师林语堂先生把它引进了国内。林语堂先生说过:“最上乘的幽默,自然是表示‘心灵的光辉与智慧的丰富’……各种风调之中,幽默最富于感情?!保ㄕ粤钟锾谩渡畹囊帐酢?,湖南文艺出版社)
如果说从前我对这句话的理解还不是很透彻,那么在我看了珍妮·罗森的《高兴死了》这本书之后,我总算深切的体会到了来自幽默的“浓情蜜意”,那是一种对生活的深深热爱和彻底执着。
作者珍妮·罗森是美国的记者和作家,她估计是这个世界上最快乐的抑郁症患者,她从小就在跟各种疾病作斗争,包括抑郁症、焦虑症、躁狂症、回避型人格障碍、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十几种。一般人估计早就活不下去了,但珍妮不但活了下来,还狠狠地夺回了生活的主动权,狠狠地快乐着。珍妮·罗森目前已经出版了3本书,三本都是美国《纽约时报》的畅销书,《高兴死了》更是席卷美国各大畅销榜,收获了许多奖项。
很难想象,《高兴死了》是一本关于抑郁症的书,这听起来简直跟书名背道而驰。这本书充满了魔力,我刚看到封面的时候,以为里面讲的是亲子故事之类,因为封面是一只超级可爱的浣熊,它张开双臂,咧着嘴巴,就好像发现了世界上最好玩的东西一样,尽情露出哈哈大笑的表情。看了书之后才知道,这其实是一只死浣熊标本,保持着被车撞死那一刻的表情,于是,它成了最好的“高兴死了”的代言人。
说实话,我一开始不喜欢这本书,或者说是不习惯,心里嘀咕着“什么乱七八糟的”,因为这就像一个疯子写的书,充满了各种黑色幽默般的戏谑、反讽、自嘲、逆向思维,以及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平常习惯了读逻辑严密的作品,现在看《高兴死了》真的很挑战我的理解能力。但很快峰回路转,读了两章之后,我已经被深深吸引,一边读一边忍不住笑出声音,全书看完之后,我甚至发现自己也被作者传染了,变成了一个高兴的“疯子”。
珍妮·罗森就像封面的浣熊一样,在直面死亡的时候还能毫不正经的开着玩笑,她的精神疾病带来的痛苦让人难以体会,而她对生命的热爱更是超过了我的想象,让我感动至深。这本书告诉我们,抑郁症很可怕,它甚至会让你自杀,但是正因为如此,只要活下去,就是对抑郁症的胜利,只要快乐起来,就是最好的还击!而带着幽默感看待一切,就是让我们快乐起来最好的方式。
01 抑郁症患者最需要的是理解
看完这本书,最大的感触就是:抑郁症患者最需要的就是理解,而大多数人对于抑郁症的了解都太少了,所以理解就变得很不容易。
当我们听说某人得了癌症,或者还不是癌症,是糖尿病、肝病或者骨折,我们都会非常同情,好像能感同身受的理解他们的痛苦,但是如果听说某人得了抑郁症,我们的惊讶和难以置信总是先行一步,要么就是觉得那人太想不开,或者把病因归咎于性格、脾气、命运等,就好像抑郁症根本不是病,只是一种情绪而已。
不管抑郁症的病因是什么,当这种病出现和确认,它的痛苦都是身心双重的,这是一种头脑的疾病,不是一种情绪而已,它会引起一系列身体上的痛苦,是身心的双重折磨,不是患者想象出来的,是真真切切的痛苦。
珍妮·罗森在书中写道:“当抑郁症患者与病魔抗争,身体有所恢复,病情得到控制时,我们大部分人甚至都不知道这一切,只是因为相当多的患者选择暗自受苦……羞于承认一些被当成‘个人缺点’的东西……害怕人们会为此担忧,更害怕他们根本不会担忧。我们发现自己什么都做不了,只能紧靠在沙发上,强迫自己呼吸……我们回到日常生活里,比从前更瘦、更苍白、更虚弱……要去做比从前更多的工作,因为他的亲朋好友为了帮助他打赢一场他们自己并不理解的战斗,已经累得精疲力竭?!?/p>
以此可见,抑郁症患者除了要承受来自疾病本身的痛苦之外,还要遭受社会的歧视。如果我们这些正常人能多了解一下抑郁症,那么患者就会多一分的希望,也许在他们痛苦到想结束生命的时刻,会有多一分的勇气继续活下去。尤其是患者的亲人、朋友,这种理解也是一种解药。
如同珍妮·罗森所说,“希望有一天在我生活的世界里,与精神疾病的抗争不再是难以启齿的,而是值得骄傲的,是能够赢得公众喝彩的?!?/b>
02 用你觉得最有效的方式对抗抑郁
另一本关于抑郁症的小说《活下去的理由》中,作者马特·海格说过,应对抑郁症,没有什么统一的方式,因人而异,他提倡什么方法有效果就用什么方式,包括但不限于吃药、跑步、瑜伽、洗澡、旅行等。
这本书更彻底,珍妮直接就躲到了桌子底下,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新书签售会上,只要她没办法面对他人的时候,就躲桌子底下,丝毫不顾忌外人眼光。
其实,正因为顾忌太多外人的眼光,抑郁症患者们的病情才会更严重,普通人也同样如此,如果总是担心别人的看法和评价,又怎么可能拥有真正自由和快乐的人生?当你真正接受自己,接受生活中的顺境和逆境,接受生命中的好与坏,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和快乐。就像心理学家阿德勒在个体心理学理论中提出的,接纳自我,是幸福人生基础和前提。
珍妮正是如此,从小经历着十几种病痛折磨的绝望,她说“抑郁症是一位比较规律的来访者,而焦虑症是一位长期虐待我的男朋友”,这反而激发她找到了另一种抗争方式,那就是完全的接纳自己,把伤口淋漓尽致的展现给所有人看,没什么大不了的,“我知道我有病,我也不怕让你知道,我就是我,我才是我生命的掌控者!”
所以珍妮让我们感动,她毫不掩饰,甚至把病痛发作的具体细节当成玩笑说给我们听,我们哈哈大笑的时候,眼睛里却含着热泪。
幽默是她应对抑郁症发作时最好的解药,也是我们应对人生困难时最好的解药。既然人生必然是有痛苦的,那么不妨换种思维方式,不要等着痛苦来带领你,而要做自己命运的掌控者,珍惜每一个醒来的日子,不跟自己过不去,用豁朗的心态对待整个世界。
就像珍妮·罗森抑郁症发作那晚,脚还流着血,但她看到了窗外飘舞的雪花,拖着受伤的脚,忍着巨痛跑出了酒店,在雪地里快活的行走。
03 用超乎寻常的快乐体验回击超乎寻常的痛苦
珍妮说,“严重的抑郁症患者已经为感受极端的情感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因此这些人也许能够以一种‘正常人’永远无法理解的方式感受极端的喜悦,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高兴死了”的真谛。当一切正常时,我们要抓住机会,创造惊喜,因为那些时刻定义了我们是怎样的人;而当大脑对自身最本质的存在宣战时,我们也会带上这些时刻,投入战斗。”
对于抑郁症患者来说,是被动的等待疾病发作或康复,还是抓住一切机会释放内心去感受更多的快乐,是“‘生存’和‘生活’之间的差别;这是‘洗澡’和‘教你的猴子管家为你抹洗发水’之间的差别;这是‘心智健全’和‘高兴死了’之间的差别。”
不管是抑郁还是快乐,都是生命里最独特的体验。
马特·海格教我们建立糟糕银行(《活下去的理由》,后浪出版),专门储存糟糕的日子和经历,某年某月某日某个时刻感觉如何,坚持记录,存得多了,等到下一次再感觉糟糕的时候,把之前的记录拿出来看看,也许就会感叹:“哦,原来之前还有更糟糕的!这次也不算什么!”
珍妮·罗森则教我们在心底建一个“独特体验储藏室”:“里面装满了回忆,比如走钢丝、在早已被人遗忘的洞穴里潜泳,以及穿着拖地红色晚礼服在公墓里光着脚奔跑?!币坏┯辛ζ鸫?,就会再次让自己疯狂地高兴起来,不仅为了拯救我的人生,更为了构筑我的人生?!?/p>
普通人真的很难体会抑郁症患者的痛苦,但也无法感受他们在抑郁过后的幸福和快乐,有点像等来了久别重逢的爱人,又像饥饿的人盘里里剩下的最后一块红烧肉,无比欣喜,又担忧什么时候再度失去。
而《高兴死了》给出的建议就是,不要去担忧快乐会再次消失,也不要害怕痛苦会再次光临,既然抑郁症要彻底治愈太难,谁也不知道哪天就会复发,那么就让我们珍惜每一次正常的时刻,在可以起床的那些日子,疯狂的快乐起来,只要不死,就一定会有下一次快乐的机会!
所以,活着,就是希望,就是胜利。
最后,就像珍妮所说,“‘有一点精神病’可能也是有好处的,我想给予人们希望。我想教全世界用最和谐的方式歌唱,但不会借机销售任何可口可乐?!毕M泶δ婢持械拿恳桓瞿阄?,都学会用幽默或更好的方式对待命运的安排,即使知道要“死了”,也是高兴的,每一个快乐的瞬间,都是活着最美妙的时刻。
期待你的评论,等待你的分享哦!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