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坚持每天写文章,挤占了近乎全部的业余时间,更别提抽时间读书、观影、微课、阅读公众号文章,连续半个月,仅有每天晚上22点半之后的时间能够自由掌控,动辄熬夜至凌晨两点,疲惫困乏不堪,身体健康严重透支,精神食粮也严重缺乏,写作素材也有些捉襟见肘,难道已经到了输出倒逼输入的阶段?
昨天使用分答APP向正齐提问关于没时间输入的困惑,正齐告诉我:“最好的学习法是721学习法,即1成时间去学习,2成时间去思考,7成时间去实践,而自己目前达不到这个程度,只能采取6成时间输入,4成时间输出的策略?!碧苏氲慕獯?,计划下一步调整时间分配比例,一味输出的结果便是终有一天灵感耗尽,文思枯竭,没时间输入!何以谈输出?
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高效输入?这是下一步需要践行的事情!每天至少拿出一个小时的时间进行输入,输入的渠道很多,读书帮助你与不同时代的人交流,看电影帮助你体验不同的人生,与朋友交谈能让思想碰撞产生灵感,聆听微课第一时间得到大神们总结的干货,阅读牛人们的文章帮助升级观念。具体方法在此一一说明:
(1)读书
我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即“书是最廉价的奢侈品?!笔榈募鄹裨谥泄嫘牟凰愎螅踔劣行┘?,一本书基本上定价在几十元,我见过比较昂贵的汉字书均是台湾版本,动辄几百元或上千元新台币,折合人民币无非一二百元,一杯星巴克咖啡的价格就能读一本好书,一场饭局的费用能够读好几本书。然而目前最稀缺的资源并不是书,而是面对浩如烟海的书,你如何选择读哪本书?注意力稀缺的当代,选择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如果你读完之后发现此书毫无价值,纯属浪费时间,还不如不读。我目前认定一本书是否值得读,基本上依赖豆瓣评分,低于8.0分的书籍基本不看,除非特别喜欢。读书的方式也有好多种,当然阅读起来最舒服的还是纸质书,缺点是携带不方便,存储不方便,家中书房空间有限,书盈四壁,如今看到一本好书考虑再三,真心不敢购买,生怕回家之后无处安身辜负了它。阅读最方便的还是电子书,我使用最多的APP是当当读书,体验感极好,夜间模式对眼睛伤害极小,阅读方便,功能强大,手机随身携带,碎片时间读书的利器。
(2)观影
杨德昌导演的遗作《一一》里有一句台词:“电影发明以后,人类的生命比起以前延长了至少三倍?!鼻安痪?,著名独立影评人木卫二老师来到洛阳签售新书《独立日》,副标题便是“用电影延长三倍生命”。观看电影的过程便是体验生命的过程,前两年痴迷于看电影,一度达到一年120部的观影量,可惜只有输入没有输出,数百部电影看过之后没有任何的沉淀,仅仅是数量的堆积而已。如今看来,感觉时间耗费得有些可惜,虽然观影感悟的一小部分早已融入了我的生命之中,可是效率太低,事倍功半。近期观影量急剧下降,不少好的电影静静地等着我去宠幸,可惜无暇光顾。从现在起,只看历经岁月考验的大师级作品和经过鉴定之后值得观看的新片,每天拿出手机花费20分钟的时间看电影,一个月下来,足以看4部至5部,最关键的是:输出!输出!输出!重要事情说三遍,没有输出的电影不值得耗费时间。
(3)与朋友交谈
三五好友,围炉夜话,由于各自经历不同,思维方式各异,通过交谈之后思想碰撞产生火花,激发灵感,这非常有助于增长见识,开阔视野,如今微信发明之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加方便快捷,“群”是一个非常牛的发明,几个人通过手机可以实现头脑风暴,“群”制造出了一个有竞争意识的环境,人人争先恐后,竞相发言,不断地开动大脑思维,力求有独到的见解,新奇的观念,在集体讨论问题的过程中,人人自由发言、相互影响、相互感染、形成热潮,突破固有观念的束缚,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性地思维能力,每提出一个新的观念,都能引发他人的思考和联想,相继产生一连串的新观念,形成连锁反应,为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足不出户就能够了解到朋友们的新观念、新动态、新思维。
(4)聆听微课
近一年来,微课以一种崭新的学习方式通过微信这个平台进入了我的生活,从开始的免费微课,到现在的收费微课,根据每个人的需求不同可以自行选择,非常方便,尤其是今年以来,朝夕日历、十点课堂、变态说等诸多公众号提供的微课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让人应接不暇,难以抉择,在此我强烈建议,一定不要参加免费的课程,在你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选择最贵的课程。否则,你花费了一个多小时去聆听,可能对你毫无帮助。正如读书、观影一般,宁缺毋滥,不要将有限的注意力肆意挥霍。
(5)阅读牛人们的文章
如今公众号、订阅号如同河流决堤般泛滥成灾,你的手机微信上一定也关注了数十个甚至上百个公众号或订阅号,扪心自问一下,有多少个你认真阅读过,有几个你持续关注过每篇文章?估计大多数人和我一样,任凭红底白色数字从1到99,你也从未打开过,我的建议是重点关注三至五个公众号足矣,其余的果断删除,不要犹豫,阅读文章一定要阅读你认为的牛人们的文章,将他们的公众号添加至桌面,每天关注是否更新即可。看着微信提醒未读的红点,不知你们作何感想,我作为一名重度强迫症患者,看到这些密集的红底白色数字的提醒未读红点,我会焦虑、抓狂、情绪低落。
输入渠道如此多,时间如此少,具体方法已阐明,接下来便是践行,坚信这句话:“没有高质量的输入,何谈高标准的输出?”
“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也不怕”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观念需不停更新,知识需持续升级,通过输出倒逼输入,用死磕的精神强迫自己,忙中抽闲,抓紧输入!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