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学育儿时的场景:
妈妈:妍儿,有作业么?/妍儿,快写你的作业。/妍儿,这写错了。/妍儿,字写这么丑,擦了重写……
常常拿我们的认知,好坏,美丑等等成人观标准去要求孩子,从未顾及到孩子的内心感受。而我们且劳心劳肺,还弄得很糟的生活气氛。
与此同时,孩子也会因不断的受到打击,以及父母设立的“门槛”而退缩。变得越来越不积极,不参与,不自信,胆怯……
樊登在2016年参加了教育部的教育论坛,遇到了《正面管教》作家简·尼尔森的女儿玛丽,她说:如果你在管教孩子的过程当中感觉到痛苦,那么你的方法一定是错的。
当时我听到这句话时,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一下子让我回想起了少年时期,一直当做座右铭的那句:通则不痛,痛则不通。
而后,经过深刻的反思与思考,提出了“先参与,后纠正”的模式理念。
⊙ 学育儿时的场景:
爸爸:妍儿,今天老师有没有布置作业?。?/p>
妍儿:有,但是我明天再写。(周六晚)
妈妈:爸爸,我们商量好的,今天先休息,明天再写。
爸爸:嗯,好的。(看着妍儿)那明天记得写哦!
妍儿:好的,爸爸。
(第二天下班回家,妍儿兴致冲冲的拿着作业给我看)
妍儿:爸爸你看,我作业写好了。
爸爸:嗯,真棒,奖你个小心心(比心?)。
妍儿:谢谢爸爸,我也送你个小心心(向我也比心?)。
妈妈:她那字写得不怎么样,让她擦掉,她不擦…
爸爸:(看了看)没事啊!挺好的。(对着妍儿说)嗯,宝贝,这个笔划大了点,这个竖长了些,下回注意点哦!或练习时要注意点!有空呢,我们多练习练习就会好看了。
妍儿:好的,爸爸。(嘟嘟嘴要亲我)爸爸,我爱你。
爸爸:嗯!我也爱你?。ㄇ谆厝ィ?/p>
⊙ 育儿实践中的场景:
妍儿:爸爸,今天没作业。
爸爸:嗯!好的,但有空要练习哦!
妍儿:好的,爸爸(比心)爱你。
妍儿:爸爸,你看(拿着作业给我看)
爸爸:哇,真棒,作业自己写还是妈妈教你写
妍儿:妈妈没教我写,是我自己写的
爸爸:这么厉害啊!嗯,这几处要这样…,那样…写哦!
妍儿:嗯,爸爸。
妈妈:她一放学,就拿着作业在我身边写。
爸爸:妍儿,昨天老师有交代作业么?
妍儿:有,(去拿作业)爸爸你看,我自己写的,妈妈没教我哦!
爸爸:(在忙着要去上班,有点儿急)好的,爸爸知道了
妍儿:(我没看,非要我看才罢休)爸爸你看
妈妈:好了,爸爸知道了,爸爸要上班,再拖就迟到了
爸爸:(妍儿有点不开心)好了,爸爸看看,嗯。宝贝进步了。嗯…现在有点晚,下回我们提前点时间呢,爸爸就不会那么着急了,也就能多看一会,知道吗?
妍儿:(缓解了情绪)好的,爸爸。
孩子从出生到成年,会经历许多个阶段,而每个阶段的敏感期都不同。如果我们不学育儿知识的话,容易会一概而论,而且还会经常以成人的对错标准去衡量孩子的对错。这完全是个错误的思维。所以导致孩子不作为,不学习,不上进。因为她们会觉得我做什么都是错的,做什么都不对…
如早上,孩子拿作业给我看,是写阿拉伯数字10,写得不紧凑,所以变成了两个数字。妈妈在一边说,写得好丑哦,让她擦掉重写,她不擦。而我的观点是先参与再纠正。我跟妍儿说,写得不错,字挺好的,不过这是10,1和0要写靠近些,不然就变成了两个数字1和0而不是10,下次写的时候或练习再改正下哦!她就可以接受的说:“嗯,好的,爸爸”。
之所以要让孩子先参与后纠正。因为每个人都有脆弱性的一面,成人都不一定能战胜自己的脆弱性,更何况是一个心志未全的孩子。
我们不了解育儿,常常拿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孩子基本是做不好,更多的是做不到。所以我们就会批判的态度去对待她们,去打击她们的自信心,参与性。久而久之,她还有什么胆子去尝试,去试错呢?
之所以要让孩子先参与后纠正。就是要孩子敢于尝试,敢于试错。错了用具体错在哪去纠正,及时教导对错后果,让孩子学会自己判断可行可不行,只要后果不是非常严重,放手让孩子自己去探索,去摸索,去尝试…这也是在培养她自主学习的能力。
之所以要让孩子先参与后纠正。就是要孩子学会学习,也是在培养孩子的积极性。孩子积极了,独立性也会增加,也就会自主思考,也就能判对错与好坏之分。父母也会少一些操劳,多个小帮手。
先参与后纠正,放下成人观,别再用成人标准给孩子设门槛,阻碍孩子的积极性,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别再让他们畏首畏尾的成长了。
放下你的成人对错标准,孩子的胆量会更大,童年时光会更多快乐,学习成长中,会有更多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