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最近在孩子群里流行着讲故事,故事的主题叫做:“你跑的还蛮快的嘛!” 所有的故事都以此句结尾,孩子们聚在一起就开始编,你一句我一句的非常热闹。”两辆小车在跑步,一辆跑在前面,另一辆跑在后面,后面的小车追了上来。一辆小车就对另一辆小车说“你跑的还蛮快的嘛”。哈哈哈……。也许从此时开始,我们便开始和朋友有说不完的话题。
其实我能说故事
孩子们轮流讲故事,他们自己安排顺序,不过轮到丁丁时,他总是低着头笑,不说话,或者指着一个和他关系比较好的孩子,让他来说。
我问丁?。骸罢獯问锹值侥懔耍值剿徒补适露???!啊?/p>
他一边笑一边摇头:”我不说“。其他孩子接着讲,他很认真地听。在别人没说时,他还会提醒:“该你了?!?/p>
我说:“你是想做要维持纪律的那个人吧?!?/p>
我的猜测并不对。几天后丁丁在拼接最喜欢的火车轨道的时候,自己一边玩一边对着旁边的豆豆说:“这辆车追着这辆车……,你跑的还蛮快的嘛!”
我说:“丁丁,你也会讲故事的嘛。
他开心地跳了两下,很认同地继续拼接轨道。
注意点:
不过于强迫孩子做他不想做的事。因为看过无数场景、无数案例,没有哪个强迫能凑效的,除非,这个力能够用在非常关键地地方。
孩子选择做一件事或者选择不做一件事,和我们大人一样,是有理由的。大人们会以自己的判断来引导他,这是也是需要的。只是孩子的成长节律以及行动的特点我们了解的还太少,冒然行事有时候会误会孩子的初衷。这也让我想起了庖丁解牛的故事,庖丁在解剖一头牛之前已经清楚地看到了牛的构架。我想,我们带孩子这么费力,应该是我们还没有看到背后的构架。
那么,陪伴和对新进步的鼓励总是没有错的。强扭的瓜 ?还是 静等花开?,我们都明白其中的道理,在感性上说,我们还需要欣赏的眼睛吧。
“我可以抓住妈妈”
现在的孩子怎么会跑的这么快!在回家的路上,我经?;岷驼馊核乃甑暮⒆右黄鹑埽拔依磁?,你们来抓”,能抓住我,就可以抓着我书包像小尾巴一样晃来晃去。孩子们玩这个游戏可带劲了。我朝前跑,我是真的在跑,使着劲儿地跑,他们使劲儿追,不过我真被抓住,还累地直喘气。
在这群跑步者中,有一个小朋友特别费劲---豆豆。豆豆身板比较大,屁股挪的挺艰难。一开始做这个游戏的时候,他是最先放弃的那一个。
我走到他身边,问他怎么了。
他嘟着嘴说:“我不和他们玩了。
有的人跑的快,有的人跑的慢;有的人力气大,有的力气小,我们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不过只要坚持,我们一定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在一次校门口跑进校园的路上,我看见他追我。我马上往前跑,他很认真地追。跑了一段他抓住了我的尾巴,我说:“哎,我被你抓住了?!?/p>
这次让他有了信心,他甚至去告诉别人:“我也可以抓住妈妈了。一旦孩子能够在某次行为中获得进步,他的自我认知就会有改变(以后在学习上也是如此,参考《翻转课堂的可汗学院》)
虽然他知道自己跑了不快,但他有了自己的方法,起步比别人早。虽然别人会超过他,他仍然不放弃,这种改变让我看到孩子自己身上那股动力。他有时候也会在半路上借口要尿尿退出比赛,我假设如果他从现在开始练习跑步,他的自信心会一步步往上提。
注意点:
如果孩子暂时落后或者表现不那么突出,把它视为一种暂时现象。正面管教里的观念我很认同:问题是问题,人是人。这个人是孩子,孩子期待着大人的理解和帮助;这个问题是问题,它不会永远在摆在那里,但是会不停地提醒我们:你可以试试看。人有无数个可能性。
大人的投射
放学后的孩子们在学校的草原上嬉戏奔跑,旁边站着一个个接孩子的大人。有位小班孩子的奶奶,她看人家玩的很开心,就要自己的孩子也去:“你看他们玩的多开心呀,你也去呀?!焙⒆硬蝗ィ缸帕硪槐?,那你去那边玩呀。孩子干脆蹲下来玩手里的小东西。这位奶奶说:”这也不去,那也不去,没一点用?!?/p>
我在一旁听的心里十分难过。她希望孩子去和小朋友玩没有错,这个孩子玩自己的玩具也没有错,动机不同,行为不同。老一辈喜欢和集体在一起的热闹和安全感,他们所处的年代教育了他们集体的重要性;我听了会难过, 因为我没有多大集体感念,倒是受了不少被否定的痛,所以我不认同不去玩等于没有用,育儿观念的差异起了冲突。
今天把奶奶这句话提出来,因为我们年轻这一代虽然不会那么追求集体的认同,但有时候也会在生气时对着孩子说:“这也不会,那也不会。都白养你了。“我感觉两代人中有一种基本的育儿观点在隐隐地传递,就是把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孩子进行比较。
其实仔细想想,孩子不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破坏一些东西,不会算加减法,并不是多么大的问题,大人 的生气,更多是因为孩子没有达到期待,而根源可能并不是来自于孩子身上的。它或者来自于大人自己对孩子“应该如何”的期待,属于一种假象;或者来自于大人成长中的痛点,属于无法说清楚的反抗;或者别人家的小孩能做的某某某,属于羡慕嫉妒恨。这都是暗藏地投射。总之,大人如果不是有这些可能连自己都没有觉察投射,是不会那么容易对一个孩子生气的。所以,觉察真的很重要。
提醒点:有一句话说,孩子都有一个最大的敌人,就是别人家的孩子。所以,我们大人也要提醒自己,教育上有一个最大的挑战,看清楚自己的投射。
总结:
孩子羞于表达,或者暂时落后,这都是行为的表象,而不是多么令人担忧的事情,很多大人会因为而担心,却忘记深入地去觉察另一面。其实,每个孩子有天生的气质特点,我看到羞于表达的孩子,他会更有韧劲地把事情做完。暂时落后的孩子,他能够有机会去体验“自卑与超越”,建立真正的自信。如果我们在教育中传达这样一种信息:只想要好的,不想要坏的。孩子就难以真正地认识自己,这样的人生是不平衡的,也是不真实的。
孩子和同伴的交往,从这个时候开始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直到青年期。有的大人会感觉自己的孩子不在乎自己的话,更在乎别人怎么说了;甚至对老师或者小伙伴唯命是从了;关注自己的要求了,因为一点小事就和大人较劲,有的大人因此有点失去安全感,自然地加强自己的掌控,先入为主的安排他们的生活等,有意无意地想把孩子掌控在自己的手里。其实,这都是和孩子成长的方向背道而驰的。出现这些现象,大人为了满足大人自己被需要的感觉和自己的控制欲,甚至就是为了图省事,给他们一个个恐吓和规则。这样长久下去,如果发现孩子没注意了,有心事了,没那么天真的,有那么容易委曲求全了,这就可能是过分干涉带来的。李维榕老师所提到的家庭关系的平衡,我想也包括这一点。(有机会做“专文”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