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章谈的是如何看懂和理解世界的技术,也就是高手的破局能力。当陷于混沌、困境之中,不妨参照书中的思维工具找到破局点,提升自己的破局能力。
1、破局需要系统思维?
为什么很多东西误解?因为答案根本不在系统内,单维思考者永远看不懂整体的系统思维,看懂系统才能破局,人生就是一次次的破局。
升维:解决那些无解的问题。
一件事之所以来来回回,是因为这个局里根本没有解决方式。除非你能看透这个局,破局跳出,才能停止这种轮回。大部分人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消耗在这种往返的轮回问题之中。因为答案根本不在前方,需要退后一步,看到整个系统,找到破局之处。
事情有两种改变,一种是不影响原有模式的改变,叫做第一序改变,即状态改变,是系统内的改变,改变状态,改变体验。另一种是模式的改变,叫做第二序改变,是对系统的改变,改变模式,改变结果。第二序改变是破局的关键。
2、如何成为一个看得更远和看得更透的思考高手?
一个系统至少包含三个因素:元素、元素之间的关系、以及系统的功能。
系统由元素和元素之间的关系构成,元素之间的关系比元素更重要。
在轮回问题中,如果内在关系没有改变,即使换一个人、换一个团队、换一个工作,这个循环依然不会改变。如果一个人的心智模式没有改变,即使换10份工作、10个女朋友,最后也会陷入同一类麻烦。第一序改变的是元素,第二序改变的是关系。只要不改变系统的内在结构和功能,即使替换所有的元素,系统也会保持不变,或缓慢变化。
这个世界的绝大部分运作,都不在你眼前发生,世界早已先你而行。如果看不懂系统,就是现在世界的睁眼瞎。
系统最重要的两个关系是时间关系、看得远,和空间关系、看得透??吹迷妒悄芸吹绞滴锏姆⒄孤雎?,找到过去和现在的关系,找得到回路??吹猛甘悄芄焕斫馐挛锉澈蟮恼嬲媛桑吹绞滴锉澈蟮牟慵?。
3、理解社会系统的两个思考工具
(1)回路--设计人生的增长引擎
回路是一个以时间为关系、会自我强化的系统。一个回路最显著的特征是自我强化的正循环和负循环。如果增长的是投资,就是正循环;如果是债务,就是负循环。
巴尔扎克困境:我需要休息让大脑重新焕发活力,旅行能够让我休息。但是要去旅行,必须得有钱;为了赚钱必须工作…陷入死循环。这种巴尔扎克式的自增长会陷入越来越忙、越来越无法脱身的困境。
4种增长引擎:
A、好习惯
好习惯是能自增长的正循环的行为,鉴别一个习惯好不好,只需要看它能否形成正循环的闭环。
持续学习:学习—成长—增值—学习。
坚持锻炼:锻炼—精力充沛—锻炼。
学习有的不是为了解决问题和成长,而是焦虑型的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坚持不了多久就会被其他行为吸引、用力过猛容易崩溃,无法形成正循环的闭环。
很多人平时不锻炼,周六日狂虐,往往会把自己弄伤,无法持久坚持下去。
B、从兴趣培养到能力养成
对一件事感兴趣—投入足够多时间练习—提升能力—兑现价值有所回报—更感兴趣—强化能力。
C、快速学习的知识IPO
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输出知识/产品—输入更多重要问题。
所有伟大的知识工作者都在跑通这个循环,彼得德鲁克的生产模式是:用咨询驱动,用讲课整合,用协作产品化。
D、企业管理中的信任循环
对某个人有信心—委任授权—委任者拥有更多机会产生更大信息。
信任要以制度为底线,否则就变成了放任。信任要以目标为高线,这样会进一步变成责任。
4种死亡螺旋:
A、穷者越穷
贫穷是一种心态,会催生出:忙—乱—忙、稀缺—没有资源想长远的事—稀缺、物质匮乏—诱惑多—自控力消失—物质匮乏…等死亡螺旋。
最好的方式是先停下来,控制住混乱的局面,然后引入资源思考(比如引入一些导师、咨询师帮助你思考)、学习和规划,建立起另一个正循环来抵消负循环,要建立一条:想未来—投入—收益—想更多未来,这种循环抵消穷困循环,前期可以是一些小的容易达成的目标,利于建立信心,找到感觉。
B、投入不足
很多企业面临这种困境:利润下降—研发投入不足—竞争力下降。
企业这时候应该尽快谋求转型,个人一旦陷入这样的死循环,最好的方式是找到脱困的机会,借钱重新学习一门技能,或者或一个高价值的工作。如果没法整体转型,聚焦在一个点上会更有机会,选择让一个产品持续迭代,形成优势产品。
C、工作狂循环
工作狂—家庭投入少—家庭没成就感—工作狂。
工作狂和热爱工作最大的区别是,工作狂需要工作,而热爱工作的人从内心散发着热爱。
很多职场人忙,对家里投入少,一段时间后家人都对他有怨言,顶着怨气选择少回家,被逼成工作狂。
这时候双方努力沟通,共同调整工作和生活节奏。
D、做自己
求认同/秀自己—找不到自己—求认同/秀自己。
很多秀自己的人渴望认同,注意力往往放在外界的关注和高手身上,很难找到自己的天赋、梦想和激情,这就让他们越来越焦虑。
我们没有办法通过讨好别人来做自己,与他人攀比是永无宁日的自我恐怖主义。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关注自己的需求和优势,在方式方面借鉴他人,在步调方面有自己的洞见才能更好地做自己。
破局方式
A、识局
系统的循环看起来清晰简单,但是为什么很多人还在里面转圈呢?因为反馈回路的特点是:短期感受和长期受益总是相悖的。
正循环的学习、练习等经历投入刚开始感觉都很累,会遇到阻力,并不舒服。而负循环是在自我的舒适区中,忙所带来的充实感、不投入具有阻力的事情的安全感短期感受都很好。
作为一个系统思考者,要养成的第一个思维习惯是逆时间打断负循环,当一个体验短期很爽的时候,往往要警惕:长远的损失是什么?当这个体验短期痛苦的时候也需要自我激励:长远的收益是什么?。
B、搭建正循环系统,破坏负循环系统,切断自毁线路
如果写作能够带来名声,那么如何用名声更好地创作?--可以利用知识IPO的方式。
如果技能精进可以获得成功,那么如何用成功更加精进?--可以用联机学习,以答案换答案、以经验换经验的方式。
如果做某件事有所收益,如何让收益带来更多类似的事情?--这是投资的本质,用赚来的钱投资。
一旦有了这种意识,人生就会开始搭建各种细小的正循环,侵蚀精力的负循环开始慢慢停止。
C、学习一些自增长的技能
有一些技能天生自带自增长能力,可以帮助自己找到自循环的感觉,理解其中的规律,这样在遇到更复杂的问题时,眼光会看的长远,不再浮躁。
读写能力:好的读写能力能够接触到更多好资料,成为更好的读者或写作者。
英语:成年人学习英语更聪明的做法是够用就好,能够熟练利用谷歌翻译、维基百科、字典软件等找到大量英语资料,在应用的基础上慢慢提升。
社交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会让你认识更多的人,反过来强化社交能力。
解决问题:看到的系统越多,世界对你而言越简单,于是就有更多资源理解世界,慢慢会看透世界的规律,实现思考力的跃迁。
聪明的善良:善良是世界上传递最远、增长最快的东西,但是笨拙的善良会带来摧毁自己的负循环,聪明的善良是重要的自增长技能。
(2)层级--看问题很透彻的技术
高效能人士的自我管理体系是一个高效能塔:
资源层--个人投入的时间、精力、金钱、情感资源
方法论层--使用资源、提高效率的方法论
目标层--选择做什么、不做什么,以及背后的价值判断
勤奋也是有境界的:
低水平的勤奋靠努力,中等水平勤奋靠方法论,高水平勤奋靠选择目标。
勤奋的第一重境界:很努力
很多人有学习焦虑,但是没有学习时间,有学习的时间但没有精力投入到学习。要学习,投入时间、精力、财力是必要前提。
勤奋的第二重境界:方法论勤奋
今天遇到的问题早就有人经历过,并且找到了更好的方式,我们所要做的更多的是学习,以及如何将各种方法论应用到实践中。比如时间管理、精力管理、项目管理、学习方法、知识管理等。
设计精巧的方法论都是简单、易操作的,没有复杂的说明书,以至于一开始会觉得太简单了,但这种方法论最实用,因为在高压力的实际操作情况下,占用系统内存越少的工具越好。好的方法论不和自己对抗,已经充分利用了人性,不需要专门花心力使用。
不过任何东西过多,总不是好事,尤其是更高层系统不明确的时候。上层缺一颗清晰的问题树,底层缺好的执行力和精力管理时,没有办法上场打仗,这种单层思维、战术勤奋的人,只能当解说员。
勤奋的第三重境界:更少目标,战略勤奋
这一层级涉及这些问题:什么是核心竞争力?在什么赛场和谁竞争?有什么优势?在更高层面获得了竞争力,对我有什么价值?
产品经理最核心的竞争力是:洞察客户、理解趋势、关注同行。在大量的数据和访谈的基础上,能够洞察客户,就能说服各个领域的高手按照你的想法工作;能够理解趋势,才能在关键的时候引爆;关注同行,能够不断被启发用新的方式组合内容和服务。
当有了这个核心竞争力,就能够推动一流人才心甘情愿的协作。如果没有这个核心竞争力,花再多时间学习各种管理、技术、数据等短期有效,但长期无能,还会被专业人士超越,越忙越没竞争力。
做那么更少更好的事,是最重要的高效能。想的足够明白,足够了解这里面的关系,就敢少做事,找杠杆支点,聚焦到:洞察客户、理解趋势、关注同行的事情和能力培养上来。选对了目标后,要学的东西变少了,核心竞争力培养的更快了,竞争的对少也变少了。
所有多层系统都有两个共同点
上层决定下层
目标决定了使用方法,要省时间,要出效率,要性价比,选用的方法都是不一样的。方法论决定努力方式。
下层无解,向上一层
努力收益不高,就要找方法;方法论太多学不过来,就要重新设定目标。在多层系统中,每一层都是其下一层的第二序改变。
在多层系统里,最容易进入的误区是低水平勤奋,其实是低层级努力,因为低层次的部分好把握,也容易看到,但答案根本不在这一层。
多层系统案例
一个人的外在成功,是“能力—站位—趋势”的多层系统,如果努力了还没有成功,需要关注站位和趋势。
“自下而上: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是高效学习的多层系统。知识体系是一个“信息来源—学习方法—联机大脑—解决问题”的系统,如果信息来源太多,需要升级学习方法;如果学习方法不行,可以尝试外包一部分知识,重要的时刻回到顶层思考:这对我解决问题有什么帮助?
写作是一个“细节—句子—段落—框架—主题”的多层结构,最好的写作方式是自上而下的,构思主题和框架最重要,但是这部门最费脑子,所以经常先开始查资料、调整一些没有太大区别的句子。
如果有人总提醒:要有大局观、看事情要跳出来、要全面,那么最好意识到,这就是多层系统的问题。
4、如何让复杂的事情可控?
把握一个多层系统有三个原则:多层布点、单点可控、目标折射。如果能把握大部分控制点,这个事情就基本可控。
(1)可控
多层布点
控制胜利的关键是在每一层放置足够多的控制点,最终把获得总冠军的目标控制在一个可控范围内。这些点不仅要关注目标层面,更要拆分到战术、技术、体能层面,每层都要控制住。在某些关键层,甚至要同时放置2-3个控制点,控制点越多,越可控,越可控,人的心态越好,越稳定,反之会陷入恶性循环。
好的组织都是多层控制的,清华控股董事对组织的多层管理的总结是:家国情怀、学者智慧、商业思维、江湖行动。
单点可控
我们常说的抓手就是控制点,心理学把人的控制点分为4类:能力、努力、难度、运气。
这个世界上永远有两种人:掌控者和机会主义者。掌控者懂得把注意力尽可能放在内部、稳定的因素上,注意力的分配是:能力>难度>努力>运气。他们内心想的是,这件事的确很难,但以我的能力应该可以做到这个程度,我要尽全力,其他就交给老天了。以这种状态做事,增强的是能力和对任务评估的眼界,能力和眼光长期都可控,这样的人生可控性会越来越强。
机会主义者会把时间花在外部的、不稳定的因素上,他们的注意力分配是:运气>难度>努力>能力。他们的内心想的是,也许这就是个机会呢,希望不要太难,其实只要是个机会,我努力是没问题的,能力这种事情,确定是机会再练。
多层布点,层层可控。当这些控制点全部都出现时,安心做好每一件事,尽量让事情在控制范围内。如果失去控制,就调整控制点,让目标重新可控。
目标折射
在多层系统,直线会失效,需要根据层级特性调整切入点,最后成功的路径,是一条折现或者曲线。
理解了世界的复杂性,不要求一味地走直线,在路线问题上,拥抱折现,在最终结果上专注不动。两点之间,阻力最小的线最快。
(2)失控
思维惯性
当多层系统失控,就要还原到问题的层面解决,否则知识隔靴搔痒,会导致失控。但是越厉害的人,越容易有思维惯性,过去这么做可以,那么未来也要这么做,这就很容易导致失控。当一个复杂系统出现问题,不要停在自己熟悉的层面上,退后一步,才能看到系统。
案例:
人生不如意,也许并不是不够努力,而是选择不对
工作效率低,也许并不是精力不足,而是目标太多
关系不亲密,也许并不是因为眼前小事,而是情绪积蓄已久
不够有钱,也许并不是不够节省,而是不懂得如何投资
困在底层
当问题在一个层面失控,向上跃迁一层,重新定义问题,往往有解,设计思维称之为“重新定义问题”。下一层无解的问题,要向上一层找到真正的问题,才能找到答案。
过于封闭
闭关锁国这种封闭的系统内部几乎完全不可灭,一直到1840年被炮声震醒,被更高层级降维打击,即现在社会的科学、民主与经济体系,才发现这些系统更强大,比自恰更重要的是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