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硬报纸」:有硬度、有深度,智能硬件领域独立思考者
当你还在兴趣盎然地玩着用手机APP??乜掌换鞯挠字捎蜗肥?,有人已经做到了用手机控制万物。这就是麻省理工大牛Valentin Heun在MIT Media Lab三年的工作成果,改写物理世界的现实编辑器:Reality Editor。
用手机控制万物
Reality Editor可以控制的不仅是车、空调、电视,而是一切。我们先来感受一下,所谓“用手机控制万物”究竟是什么样的体验。
从最简单的例子说起:开灯。
很久以前:用手指按下台灯上的实体开关。
某智能灯:打开APP,点按钮“开灯”。
Reality Editor:把手机对着灯拍照,屏幕上自动出现灯的虚拟开关,戳!
如果开灯可以这样控制,那么调节空调温度呢?设置路由器呢?Reality Editor的真正恐怖之处在于,它可以用一个APP控制一切智能硬件,而不再需要为每个硬件下载独立的APP。
这是因为,Reality Editor背后的技术原理,就是大名鼎鼎的——扫一扫。
最具创意的二维码应用
回到开灯的例子。为什么手机对着台灯拍照时,APP能识别出这是一个台灯,甚至还能自动显示灯的虚拟开关?
因为,台灯顶盖上的二维码对你的手机悄悄供出了一切。每个设备必须通过二维码的形式公开如下信息:我是谁(台灯)、我能做什么(开/关/调亮度)、如何向我发送命令(数据通讯接口)。手机摄像头读取二维码后,APP就能显示出控制硬件的虚拟按钮。
有了这么一个二维码接口,能做的就不止是开和关,还可以进行更复杂的数据通信。例如下图中的智能座椅。座椅中的传感器检测到人体心率,再通过二维码形式和手机建立实时的数据连接,把当前的心率读数显示在手机上。
还有更酷的:隔空互联。Reality Editor可以让你凭借一个手机,自由连接物体的各项功能,让各种设备按照你的想法互联互通,共同运转。没有任何设置或编程,只需要在屏幕上划一条虚拟的连线:
这条线把台灯的部分控制接口(亮度调节)授权给了一个旋钮开关(画面右下角),让原本素不相识的另一个硬件也能调用台灯的功能。连上这条不存在的线,转动旋钮就能??靥ǖ频鞴?!
优雅而无用的艺术品
在给Reality Editor点了这么多赞之后,我不得不告诉你一个残酷的事实:Reality Editor的自身局限,注定它不可能真正做到控制一切、万物互联,很快会成为未来产品的垫脚石。
第一个问题:二维码。Reality Editor并非通过图像识别等前沿技术识别物体,而是取巧地利用二维码,大大降低了技术实现难度。那么问题来了:所有支持的硬件设备,必须印上二维码。
如果Reality Editor统治了智能家居,那就意味着,从厨房到厕所,从台灯到电视,每天随处可见的就是白花花的二维码。虽然Reality Editor是我见过的最具品味的二维码设计,但这种家装风格不是每个人都欣赏得了,尤其对于密集恐惧症患者。
第二个问题:手机。看上去无比优雅的扫码连线,现实生活中却笨重无比。既然我伸手按下灯就会开,为什么还要掏手机扫码开灯,除了偶尔装逼外还有什么实用价值?想象一下,当你内急时冲向厕所,先要扫码开灯,再扫码打开马桶盖,最后扫码冲水——恐怕这时谁也顾不上优雅了。
手机+二维码的技术组合,恰恰是Reality Editor的先天缺陷:只能识别近处的物体,如台灯、车门等。对着五米外的空气净化器扫码,识别率无论如何不会高;除非把二维码做得像脸盆大,那又回到第一个问题了。
真正尴尬的地方来了。Reality Editor最擅长控制的、那些触手可及的日常生活用品,未来很可能会智能到完全不需要控制,就像通过机器学习自动开空调的Nest恒温器。与其用手机扫码控制台灯,我更喜欢把书往灯下一放就自动开灯,并且根据当时环境亮度和我的使用习惯,恰到好处地调节光强和色温。
不得不佩服,Reality Editor是一个极具想象力的作品。用手机+二维码的大众化技术,居然做出了堪比智能眼镜的AR(增强现实)效果;那优雅的一划一连,征服了多少极客自由而无用的灵魂。Reality Editor画出了明天的蓝图,却无力改变世界。她更像是为科技而生的一件艺术品:改写现实,启迪未来。
UI消失:Reality Editor告诉我们的未来趋势
我曾经和做UI设计的朋友讨论过一个有趣的话题:从诺基亚到iPhone,手机的实体按钮被触摸屏取代;iPhone的设计风格,也从拟物变成了扁平化。那么Next,交互设计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我的答案是:NO UI。手机的发展史,就是UI逐渐消失的进化史。
第一步:从诺记到iPhone。实体按键变成了触摸屏上的虚拟按钮,UI不再受到物理材料的限制,表现空间大增。随之解放的还有功能:当手机上只有几个数字键时,你唯一能做的就是打电话;一旦触摸屏上可以虚拟任何按键,使用方式就只局限于你的想象力了。
第二步:从拟物到抽象。虽然触摸屏从技术上解放了手机的输入方式,但思想的解放要来得更晚一些。早期iPhone仍然丝丝入扣地模拟着实体按键,果粉们甚至颇引以为荣。
拟物还是扁平,表面上是审美品味之争,本质上则是日益发达的科技水平和传统的思维模式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学过马哲的同学都懂的)。当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矛盾越来越尖锐,于是科技便要求人们冲破传统思维模式的束缚,用一种新的人机交互模式代替过时的UI。
第三步:从有到无。如果你在我循循善诱的教导下还没开窍的话,看看人家Reality Editor吧。正如iPhone不需要实体按键一样,Reality Editor也不需要台灯或空调具备按键、触摸屏甚至APP,所有交互界面都可以投射到虚拟空间解决。就是这个看似简单的理念,将为用户体验带来又一次飞跃。
在虚拟空间中,一切传统的交互方式(戳一戳、扫一扫)都将被抛弃。未来的硬件也许会变成一个个光溜溜的黑色立方体(或其它简单几何外形),上面找不到任何可用于交互的输入点。只有戴上AR全息眼镜和体感手套,才会看到一个绚烂无比的操作界面。也只有在这个被科技重塑的新世界中,我们才能真正自由地控制一切、连接万物——以超越物理法则的方式。
未来硬件的UI不会消失——它只是变成了我们的想象力。
「硬报纸」原创文章,转载合作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