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我朋友圈再一次被“中年”与“少年”两个关键词刷屏。
一边是某中年工程师因“失业”而跳楼,一边是“人到中年仍旧活成少年”的朴树唱一首“送别”现场失声痛哭。
大家不约而同地讨论着中年的“?;庇搿吧倌辍钡拿篮?。好似中年越少艰难,少年越值得被人称赞。
大家赞美“少年”,当然不只是羡慕年少时的“少忧少虑”,更是羡慕年轻时的文艺偶像,在岁月的流逝里仍能保持着少年心性。
与被人们齐声批判中年人的“油腻、庸俗、肥胖”相比,少年的敏感、轻狂、天真,像一根根野蛮生长的狗尾巴草,撩拨得人心痒难耐。
少年感一直是朴树身上的标志,他敏感得如同春风里的柳絮,随风漂泊沾染着全世界的快乐与痛苦。他狂到敢在颁奖礼上说一句“我不要了”,丢下奖杯头也不回就走。
他的人生活似一座青春图腾,上高中、大学那会儿,我们也会谈论诗歌、流浪、理想。十多年之后,我们只期盼客户别那么难搞,房价别那么高,年度体检报告数据别那么糟。
少年是不在世俗中生活的人,因为世俗的一切,已经被父母、亲人搞定。
到了中年还能活成少年,这足以让我们这些已经庸俗的中年人瞻仰、膜拜。
我们虽然庸俗着,但还是想沾点偶像身上的少年气不是,所以朴树虽然已经不生活在大众视野里,但他的每一次动作都能引发刷屏效应。
出了新歌被刷屏,在线上音乐会上落泪被刷屏。他的痛苦与快乐,成为了一种少年感意象。人们追逐他,赞美他的才华,也赞美他的痛苦。
天才往往与苦难相伴相生,但真能选择,又有多少人愿意承受这种苦难呢。
看到有公众号用“谁不是一边不想活了,一边努力活着”这个标题去描述朴树的《送别》,我只想说:兄弟,装逼装太大了吧,这世上绝大多数人努力活着是真的,说不想活了,还真没到这个地步。
为赋新词强说愁,是少年人的专属,用苦逼去装逼,是古今中外无解难题,但只适合那些才华横溢、生而痛苦的真“少年”,咱们这些在平平无奇的大风大浪里一路兼程的普通人,就别掺和人家了。
大抵上,人类永恒的赞美“少年”,大概是因为成熟与衰老的无可逆反。当我们开始羡慕那些少年人,或许就已经表明我们已经开始变老,而且将变得越来越老。
那些常用朴树刷爆朋友圈的,不是十几二十岁出头的小年轻,也不是那些五六七十岁的咱爸咱妈,却正好是中间这一截压力和能力都在巅峰的中年人。
中年人最近一段日子引起的波澜真不小,一边是全网的吐槽:中年人真丑,中年人真惨,中年人真可怜。
另一边的真相是,一大波中年人早出晚归努力“加餐饭”,刷着网上的吐槽,顶着天上凭空飞来的锅,摸摸自己确实已经日渐松弛的肚皮深表无辜。
这些中年人不敢厚着脸皮“强说愁”,只能借着“少年”的名义,打着“佛系”的旗号去撒娇:我们真是不想长大啊,活成少年真赞!
但少年真的就好嘛?至少我一点都不爱自己的少年时代。我这样的普通人,年少时活在学业里,活在父母的掌控里,活在对未来的茫茫无知里,活在一无所有无能为力里。
现在人到中年了,虽然也愚蠢无知,匆匆忙忙,庸庸碌碌,但至少多了一些对生活的掌控,开始有了对未来的思考,因为有了必须肩负的责任,也对健康和时间有了敬畏之心;可以拓展自己想去的世界,而不用被人指手划脚。
蔡康永在《奇葩说》里说道:长大真是一件令人沮丧的事情。但一个人永远像个孩子,难道不也是一场灾难?
这个世界的任何物种,都是以长大为强大的标志。怎么到了人类这头,长大反倒被“污名化”,成了一种悲哀。
人这一生,哪一个阶段不是泥沙俱下,喜忧参半。拒绝中年,就等于拒绝了少年人的未来。
要我说,长大真好!中年真太好了!我们长大了,成年了,中年了,胖了,老了,丑了,秃了,不再浪漫了,不再敢了,不再狂了。
那又能怎样呢?这只是人生的一个再普通不过的真相罢了。承认这个真相,拥有这样一个认知,真不是一件丢人的事。
毕竟在这个世界上,只有长大成人,我们才能有本事活得像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