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文字不是只有文笔才能写出来的,至少李娟的不是!
文/余大满 (今日头条号:余大满书房)
李娟,不知道中国14亿人中有多少人会拥有这样普通的名字,但是阿勒泰的李娟确实唯一的。李娟的文字也是普通的,每一段话,每一个句子甚至每一个用词都是那么自然,但是这些文字一旦出自于李娟的笔下,就被赋予了新的生命,一切都不再那么简单。
我一直记得《我的阿勒泰》和《阿勒泰的角落》里的李娟,她的笔下每一件事物都被赋予自己的生命和特点。无论是河边的柳树林、喝酒的人、以及她们家自己开的裁缝店,都有着值得叙述的故事。也许这就是李娟,她能从普通的日常生活中找到不一样的亮点,能将平凡的生活过得有点不平凡。
我笔下的阿勒泰的是美丽的,她的文字也是美丽的。平平淡淡地描绘,不带有一丝尘世的俗念。有人曾经让李娟一定要保持作品的纯真,不要受城市与现实的“污染”。而李娟自己却说过:刻意保持纯真,这本身就不是一件纯真的事吧?而真正的朴素也用不着去“保持”的。
这也许就是真正的李娟,纯真本身就是她自己,就是她的作品,就是那个美丽的阿勒泰。
我一直认为这部《遥远的向日葵地》其实也就是阿勒泰系列的延续,李娟同样用白描的笔法,通过一篇篇散文记录他们家种植向日葵的经历。我只能说这一切都并不顺利,结局也不算完美。一家人历经旱灾、虫灾,终于在第三年获得丰收,而就在那里李娟的叔叔突发脑溢血,中风瘫痪,自此她们家再也没有种过地了。
这个故事并不完美,但这就是李娟经历的现实。在书中,她并没有呈现自己家庭的变故,而是将全部的笔调都是付诸在向日葵地的耕耘之中。他们对这土地始终充满了希望,所谓“希望”,就是付出努力有可能比完全放弃强一点点。
这一本不算太厚的书里记录了那些与城市喧嚣相比不一样的人和物:辛勤劳作而又倔强坚强的母亲;年老多病终而离世的外婆;喜欢闹腾到处叼鞋玩的狗狗丑丑,胆小怕事的狗狗赛虎;还有各种鸡鸭鹅,当然最主要的就是日渐繁盛,却又被鹅喉羚摧残,毁了再种,种了又毁的九十亩葵花地。
李娟笔下所有事物看起来都是那是平平淡淡,却又不那么简简单单。我们总是抱怨生活中没有美好的东西,没有值得记录的事情。殊不知,很多美好很多值得铭记的东西一直就在我们身边,而我们不会发现,不会感知。
我在李娟大部分作品中都看到过她的母亲。有时候,你也许会觉得她才是李娟笔下真正的主角。她经营着被反复摧毁的九十亩葵花地,她能在葵花地里赤身裸体地干活,她能冒雪去探望住在阿勒泰的女儿而那时身上还负着大大小小四个包。她是一个性格坚毅女人,她总是能够完成那些看似无法完成的东西。
她能将两根三米长的树干带上班车,甚至导三趟车;她能在一个路口等半天班车,直到被告知班车在路上损坏了,而她第二天继续在同一个地点等待;她能夹在几十户人家中开一间裁缝铺,而这里同行就有五六家。这就是那个性格坚毅的女人,在李娟的笔下,我们一直觉得她还在那片遥远的向日葵地里继续每年的耕种。
我一直认为:如果没有李娟的母亲,也许没有这九十亩最终收获的葵花地,也许没有李娟笔下的希望还有后来的遥远。
李娟曾说过:她最擅于离别,而我妈最擅于到来。她也曾认为:自己从来不曾认同过我妈的人生选择,同样,我妈也对我的人生表示怀疑。这是一对性格迥异的母女两,或许就是这迥然不同的性格才成就了李娟对生活的热爱。母亲坚毅甚至有些倔强的性格,让她的生活总是在漂泊,总是在改变。这种漂泊从来就没有停止,这种还在经历着更多的动荡。
向日葵象征着阳光和希望,这就是这本书给我们最为贴切的感受。这也是李娟笔下的向日葵地,也是我们应该看到的样子。向日葵地本来就很美好,这是它本来的样子,那向日葵地的绚烂,应该就是这世上最美好的色彩。
李娟笔下的世界有孤独:“等待是植根于孤独之中的植物吧,孤独越强大,等待越茂盛”;有坚强:“我仅有的力量只够用来掩饰懦弱,我最大的坚强是继续不露声色地生活在家人中间”;还有无奈:“当我小时候我什么都爱。当我长大了,我忘记了我其实什么都爱”。
遥远的向日葵地,其实就是阿勒泰一样一直是李娟生活的一部分,尽管已经过去十余年,那里的生活,那段日子一直植根在她的心中,永不消逝磨灭。我们总是抱怨自己的不幸与苦难,却忘记在苦难中也有美好的事物。如果可以发现,向日葵地就在我们的身边。
这是李娟文字,还是那个李娟,从来不会修饰掩盖自己的情感。她从来只是将自己的生活点滴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向我们表达。有些文字从来不是只有文笔才能写出来的,至少李娟的不是。
我们在李娟的文字读不到妙笔生花的惊叹,但是那份对生活、对大地的热爱是我们永远都没有办法忽视的。我们就算忘记了里面的故事,也忘记不了这里所带来“美”。因为,只有美,才能与万物通灵,丝丝缕缕吸允吐纳。只有美才是最真实不过的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