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席老人家说“人定胜天”,当然用“人”填补技术的空缺是不错的。不过还有其他招数吗?
2.1.2?“没有什么是重启解决不了的”
话说老土还在读博士的时候,那个时候带着师弟师妹们做项目,项目的内容就不具体说说了,反正是要弄一个xx系统,这个系统要可以实现一系列功能,并且需要在一次展会期间能够稳定运行。展会一共要持续一周的时间。这就意味着这套系统要能够保证一周的稳定持续运行。本来在实验室环境中调试的一切都好,但是在展会前期,项目的合作方提出了一些新的需求,项目团队临时实现了新功能之后,发现系统运行一段时间后(累计的呼叫次数超过100)就会出现系统崩溃(coredump,我恨这个单词)。重启之后,系统恢复,但是再次到100个呼叫左右就又死了。于是项目团队在展会场地加班加点的调试。加班很辛苦,但加班的人并不一定会被眷顾,直到展会开始的前两天,问题只是被缓解了,这个时候已经可以到1000左右才会死。于是老土做了一道数学题,之后就让调代码的师弟停止了调试。这道题就是:1000/6=166+。那么这个题的含义是什么呢?展会一天6个小时,如果要保证系统在一天内不死,按照目前的情况每个小时通过系统打166个电话才会有问题。而系统上一共就接了两部电话机。一个小时打166个电话的可能性无限接近0。于是老土让“强大的”师弟在系统上配置了一个重启脚本,每天凌晨5点重启系统,这样换得了每天都有1000个呼叫不会死的系统。就这样成功的度过了展会,完成了这个项目的结项。
是的,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严谨,不科学,但是如果将做这个事情的目标定在完成这次展会并通过相关验收的话,老土的方法是可行的,更是成本最低的。
“土办法”的案例总是给人一种“小聪明”的不安全感。那么大智慧呢?
2.2 关于“大智慧”
关于“大智慧”的故事完全可以沿着上面的两个故事继续讲。
在分众传媒的故事中,如果不考虑黑客和政策等因素(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当这套广告系统覆盖进一步增加,广告更换的频度进一步增加的时候,人力成本就没有优势了。因为架构一套广域覆盖的内容分发系统,固然其固定成本和沉没成本高,但是其边际成本极低。而人力的成本基本上就是线性增长的。这就意味着当量大到一定程度后,人力成本必然会高过系统成本。语音识别的故事更是如此。随着用户量的增加,座席侧的人力成本会更快爆掉。由此可见,在很多时候“土办法”可以街燃眉之急,但无法逞长期之勇。
另外,“新技术在其初期可能显得笨拙,但是它也许代表着未来”。当老土第一次看到Google Home的广告的时候,老土立即联想到自己在介绍那个基于人工的语音识别时候的“洋洋得意”,突然开始为自己的“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而羞愧。如果我们都将“土办法”作为核心的方法论,那么谁来推动技术的演进呢?
“土办法”可以被用来解一时之渴,但是不要被土办法的“简单直接”所迷惑,还是要对“大智慧”有探求之心。
全文的最后还是要回到文章的开头,回到对“自主选题”的讨论中,昨天的内容说到了“发现身边的小需求,小问题,小不便”,今天说了解决问题的方法“高大上”不是必选,“简单直接”依然可行。
[全文完]
如下是前面章节的索引。
两道关于“自选主题”的练习(上)(http://08643.cn/p/e5700f276634)
两道关于“自选主题”的练习(中)(http://08643.cn/p/eae5f15155a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