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曾经听到这么一个故事。
民国初年,黎元洪担任大总统,长居北京办公。黎元洪这个人,在历史上给人的感受,最明显的是没有实权。在那个军阀割据的时代,虽然高居国家元首之位,但是却从未发挥最高领导人所应发挥的作用(非不想也,实不能也)。不过,军权虽然没有,名义上毕竟是大总统,生活待遇自然不能差。
古时武汉有一种特殊的青菜,名曰菜苔。菜苔又分青菜苔和红菜苔,红菜苔因枝茎发红而得名。这种菜吃起来鲜嫩可口,略带苦味,口感别具一格。此外,这种青菜对炒制的功夫要求极高,非大厨不能掌握其要领。
偏偏作为大总统的黎元洪,最喜欢吃这种青菜。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并不难理解,他毕竟是一个湖北人。
可菜苔这种东西,古时因受气候影响,生长范围极为有限,想在北京吃到这种菜却比较困难。
好在那时京汉铁路已经开通,从武汉到北京有铁路相助,时间距离上便不是很大的问题。问题是那个时候铁运速度远没现在这么方便快捷,即使再快也得开个两三天时间才能到达北京。于是,为了保持菜苔的新鲜,就采取整片地连根带土挖起,通过火车运到北京,然后采割供大总统食用。
我听到这个故事以后,首先感到的是惊讶。为了一口普普通通的青菜如此奢靡,民国怎么可能有前途呢?黎元洪这个人能指望得上吗?
但是跟杨贵妃比起来,黎元洪已经算是比较节俭的了。
二
《长安的荔枝》是马伯庸写的一本小说,总字数不超过10万,因此花了几个小时就读完了。
故事非常简单,描述的就是天宝年间一个九品小吏,阴差阳错的被授予了荔枝使的差事,主要职责就是负责从广东岭南地区运载新鲜的荔枝至洛阳城给杨贵妃食用。在筹划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夹杂着各种官场权力斗争,险些丧命。最后在顺利完成任务后又因为官场斗争而被发配岭南,过起了世外桃源的生活。
在古时运载手段极度不发达和保鲜手段极为落后的情况下,跨越五千多里地,用时十一天,从广东将荔枝运往洛阳,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然而,从古人的诗句里不难看出,这件事毕竟还是被人做到了。比如杜牧《过华清宫绝句》诗云:
长安回望绣成堆, 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 无人知是荔枝来。
本篇小说几乎是以这句诗词描述的情景延伸展开的。
三
我曾经读过马伯庸写的《长安十二时辰》和《两京十五日》,再加上这一本《长安的荔枝》。给我最明显的一个感觉是,创作套路基本雷同。这也难怪,毕竟是一个作者写出来的。
他的套路基本上集中于以下几点:一是故事的大致情节镶嵌于历史史实之中,在大方向上绝不编造。二是都会拉上几个历史上事实存在的人物作为小说中的人物,给读者以较深的代入感。三是使用各种历史“边角料”进行揉捏加工及再创作。前文提到的三本书,几乎都是如上的套路。
正如作者在本书创作说明里所讲,历史书所记载的都是宏大的历史叙事,比如开通运河、大战匈奴等等。相应的,在历史上显露风头的也都是那些大人物。但是一将功成万骨枯,自古以来皆如此。小人物在历史上的七情六欲,并不比那些大人物少,只不过不被人所关注罢了。我们作为普普通通的现代社会的小人物,大人物的远大目标距离我们更加遥远,日常生活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距离我们才更近一些。这也是作者很多作品的创作视角。
作为一个知名作家,马伯庸肯定是才华横溢的,非普通人可比。但是从这几部小说的内容叙事风格来看,也不宜读太多,相同的东西读多了,不见得能带来不同的感受。
以上就是我对本书的大致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