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越越安
? ? 起初,为了更好的养育,自己潜心读书与学习。起初,从入门级《儿童的敏感期》、孙瑞雪全集、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全集,到考国家心理咨询师,中科院心理所儿童心理学研究生,再到今天参加美国正面管教家长讲师认证。一路走来,像转了一个大圈。但,此时此刻,又很像回到了原点 。因为,我认为,只有将爱融入生命,融入养育。我的所学才真的有价值。我的教育,才真的值得推敲与传播。才是一位合格的母亲,一位合格的教师。
? ? 十月怀胎是每位母亲都要经历的,从孩子生下来那一刻就与母体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心理学上叫做亲子联结。1-3岁的孩子最需要的就是父母给予的安全感。就像维果斯基的需要层次理论说的那样。安全感是一切心理的基础,只有真实真切的满足孩子,陪伴孩子,孩子才能获得满满当当的安全感,从而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与创新,勇敢与坚持。与我而言,安全感就大海,只有积累了足够的能量,这艘船才可以使到彼岸。
? ? 不夸张的说 ,今年自己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 ,就是 “ 将来的中国需要怎么样的人才 ?” 自从上次也是听完中科院心理所的博士生导师一趟“ 启蒙数学 ” ,那节课以后 ,感触颇深 !从而改变了自己对孩子数学,识字,英文的启蒙方式与方向。什么是正确的数学启蒙 ?难道数学与逻辑思维带给孩子们的只是加减乘除 ?
? ? 数学真正的功用,我想应该是背后的数学思维。包括有序思考、正向、逆向思考、逻辑思考、发散思考等等思维模式。
? ? 比如,你说话是不是很啰嗦、条理不清呢?逻辑思考,能够帮助你清晰、有条不紊地表达。你做决定时是否常常“凭感觉”?如果你能用规律思考,就很容易抓住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做出最正确的决策。面对棘手的问题,你是否无所适从,或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抽象思维,能让你梳理脉络、分清主次,高效解决问题。
? ? 所以说,数学学得好的人,也更容易掌控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因为他们有条理、有逻辑、有办法。也是因为如此,自己对小家伙的数学启蒙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也对他将来的教育方向做出了调整。
? ? 科学养育,做一位不焦虑且自信的中国妈妈 !是我对自己的要求 。陪同孩子一起成长也是我努力的方向 !孩子只是借助我们的母体来到这个世界的另一个个体。正确的爱才能使这个个在将来的人生道路上体发光发热。成长是不可逆的。也是作为母亲这一生最宝贵的财富。她也许创造不出财富,但可以创造价值。财富是经济学上的投资,而价值才与幸福有关。我不想我的孩子将来成为经济学上的那一枚小小的螺丝钉。所以,我想我更应该努力学习。科学养育。
? ? 什么是正确的爱 ?那就是这个孩子他聪明,你爱他。他不聪明甚至有缺欠,你依然爱他。他做对了,你爱他。他做错了,你依然爱他。他乖巧,你爱他,他笨拙,你依然爱他。我想,这才是正确的母爱。她就像大海,包容且深邃。给予孩子的是大度与善良的品质。
? ? 而后,放眼我自己的教学与课堂,越发的觉得,一个家庭幸福指数的高低,直接联系的并不是这个家庭的收入,而是这个家庭孩子的健康成长,换句话说,如果一个家庭中,孩子快乐,幸福,健康,欢笑,专注。父母是比赚再多钱都感到更幸福的。所以,我说了一个家庭是否幸福,看孩子就知道。这句话。
? ? 作为一名十年教学经验的舞蹈教师,将来十年,我想除了专注于课堂教学更加严谨以外,从而更加深入培养孩子内心的情感纽带。树立外在形象与气质的同时,更加注重孩子身心快乐与幸福。让孩子由衷的爱笑。由衷的喜欢舞蹈。把母爱融入课堂。
? ? 教书育人,厚德载物。世界上没有废物,只有放错地方的宝物。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方法不对且没有看到因材施教的老师。就像蒙太利索那本《 童年的秘密 》里写的一样 ,“ 儿童是成人之父 ” 。
? ? 再谈谈看了这么多书的体会与感触吧?看了多少书就不用说了。没有100也有80本了。我喜欢看国外的育儿书,偏爱心理咨询师写的。我看书范围挺广,不仅仅局限于育儿,还包括哲学,心理学与时间管理效率管理。因为,我把“成就最好的自己才是成就最好的养育”为宗旨。新时代的母亲不是孩子的保姆,而是孩子的榜样,孩子的朋友,孩子的伙伴。
? ? 1安全感
? ? 安全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个孩子的安全感主要来自于母亲,或者替代母亲的那个人。孩子从母亲那里获得足够的关注、爱和接纳,就会慢慢确认:我是可爱的、被爱着的、值得爱的。尔后,他们才有能量离开妈妈的身边,走向更广阔的世界。在孩子安全感的建构过程中,父母也许会发现孩子的一些特别行为。
? ? 如,睡觉时必须搂着固定的睡觉“小伙伴”(旧玩具),某些常做的小动作(拉扯衣角、抠手指等),不管何时都特别依赖的一个事物(小毯子、某个声音旋律等)……这些都是孩子在建立安全感过程中的一些常见现象。然而,很多父母会认为孩子行为不当,或者担心孩子长“歪”了,所以会采取不恰当的应对方式,这反而会阻碍孩子的发展,甚至损伤孩子的安全感建构。每个孩子都有一份情感寄托。孩子的小癖好背后,是正常的心理需求或渴望。
? ? 2儿童心理弹性
? ? 那为什么喜欢看国外的育儿书呢?因为,国外的育儿书个案非常真实,我觉得只有真实的东西才值得推敲,才会使人有顿悟而后才会有反思。教育,我认为不是教孩子与成功共处,是教孩子与失败共处。没有经历失败或者承受不了挫折的孩子是永远成不了人与成才的。培养孩子的心理弹性是我觉得每位家长需要重视的育儿内容。
? ? 3延迟满足
? ? 其次是,延迟满足,学会耐心的等待是需要种在孩子内心的品质,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能力。培养孩子的延迟满足,是可以让孩子更好的与他人合作,协作。人是群居动物,无法与人分享,友好沟通,急躁没有耐心的成人,即使再聪慧都不可能成为一颗大树。很多家长说要提高孩子的情商,那我认为,延迟满足感也算是情商的一部分,且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
? ? 4自立,独立,学会承担责任
? ? 人的能力是循序渐进的。一个从来没有独立能力的孩子,绝不可能在大学毕业的第一天,就忽然可以整理房间,洗衣做饭,照顾好自己了。更不可能立刻就能兢兢业业工作、方方面面周全、和领导同事相处良好。
? ? 就像一个从没读过书的孩子,不可能在18岁那年走进高考考场,就轻轻松松考上了理想大学。没有一个孩子会一夜长大。
? ? 8岁时你不让他自己整理书包,18岁时你不让他独自处理麻烦,28岁你还给他钱买名牌鞋,就难保他不会48岁依然在啃老。
? ? 其实那种从不教孩子独立的父母,才是最无知最残忍的。就像一只老鹰从不教小鹰飞翔,却在成年后不由分说把它推下悬崖。养孩子这件事,过程错了,结果一定错。
? ?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必须要面对的麻烦和压力,如果你非要代劳,那么所有你替他走的路,日后都可能变成他爬不出的坑。
? ? 5学会识别自己的情绪(情商)
? ? 所谓情商,其中包括了三个方面的能力。
? ? 第一种能力是指:用健康的方式来表达情绪,既不压抑情绪,也不被情绪所吞没。什么是压抑情绪,比较容易理解;被情绪所吞没的意思,是指被情绪控制了。比如:“乱发脾气”、“毫无节制的发泄情绪”等等。
? ? 第二种能力是指:解读并理解他人感受的能力。通过解读对方的面部表情、肢体语言和话外之音,来理解对方的感受。也可以说是同理心或者共情。
? ? 第三种能力是指:能和别人分享自己情绪的能力,也是一种能直接表达感受的能力。
? ? 而孩子的情商,是在与父母的日常生活互动中,慢慢培养起来的。当面对孩子的情绪时,父母们的通常做法,是去压抑孩子,或者回避情绪。父母还常常对孩子说:“别哭了!没什么可生气的!一点不害怕!坚强点!”不幸的是,这种习惯性的反应模式,并不能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这只能让他们学会隐藏情绪,或者忽视情绪。这和高情商是两回事。健康的情绪管理,是认识到自己的所有感受,并,让感受流淌。
? ? 需要我们父母做我的是:
? ? 第一,当孩子情绪激烈时,无论是大发脾气,还是嚎啕大哭,我们都不能不理他,或者走开。关于发脾气,我们讨论了要离孩子近一点,但是,又不能太近而干扰他?;固致哿丝梢杂眉岫ǎ植皇枪谘侠鞯姆绞?;充满爱而又不过分溺爱的方式,来回应孩子。即使孩子在发脾气,也需要听到父母们对他说:“我在这里, 和你在一起?!?/p>
? ? 第二,当孩子情绪激烈时,父母要保持平静,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帮助他们。比如,我们在第二节课中讲到,当孩子打人的时候,父母很难保持放松状态。去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感受,了解到底发生了什么,会对大人保持平静有所帮助。孩子打人,可能是出于愤怒,可能是被打过,也有可能是把打人当作一种解决冲突的方式,或者他只是想和别人互动。不同的情景下,要有不同的应对模式。
? ? 第三、孩子和父母及家庭之间的亲密联结,是孩子情感支持、安全感的来源。
? ? 第四、永远不要忘记游戏的力量。游戏能够降低紧张、帮助激发出孩子天然的合作欲望。
? ? 总而言之,父母需要对孩子情绪的做到共情和理解,而不是压制、忽视、或不让表达。做到这样也还需要反复的练习。所谓,知易行难。需要不断的实践,不断的实践才会有所改善。
? ? 6亲子联结(幸福感的播种)
? ? 今年自己一直在看一本亲子阅读 ,书名叫 《 幸福的种子 》感触很深 ,其实 ,聪明有文化的人看见了书名就该知道 ,里面讲的是什么 ?幸福从然不是别人给与的 ,幸福与安全感独立 ,自信 一样都是自己内心深处长出来的 。打个比方 ,我们现在花时间花精力在孩子身上 ,无非是希望他们将来进好的学校有好的工作 ,一个好的家庭 。最后 ,幸福 。
? ? 那孩子的幸福谁能给他们播种呢 ?当然 ,除了父母 ,没有其他人 。如果父母不知幸福是何物 ?或者自己过得都不幸福 。试问 ,你的孩子会幸福嘛 。
? ? 幸福的支点 ,如果建立在外力外物之上 ,坦率的讲 ,注定是不幸福的 。因为自己的幸福是别人决定的 。如果我们的幸福是别人赋予的 ,那我们肯定会焦虑不安的啊 。你不是幸福你是被幸福啊 。注定不幸福 。又试问 ,你身边的人会幸福嘛 ?
? ? 那由此推论,幸福感的培养,也是从小播种的,亲子阅读,绘本阅读,晚安故事,是我非常推荐的方式。因为,试想我们大人,小时候最幸福的时候是不是与自己父母在一起的时候。一言一语,拥抱,亲密。我相信,通过亲子互动,绘本阅读是建立幸福的种子。
? ? 7专注力的培养
? ? 不少父母问,孩子根本无法静心做一件事怎么办?总爱吵吵,很多事情做不了多一会儿就喊累,注意力容易转移……沟通后发现,多数问及这个问题的父母,本身脾气偏急躁,对孩子多催逼,平日里管的多,说的也多。过于聒噪的教养环境,不仅使得孩子难养成好的耐性,连父母自己也无法真正静下来,获得喘息机会,去仔细反观自己和自己的生活处境。真正的专注是什么呢?外人看来,也许只是一个固定时间内持续着的某些特定动作,有些枯燥,还有些寂寞的样子。但事实上,专注的人不寂寞,不浮躁,相反,他是饱满的、安静而充实。
? ? 所以,想要获得专注的能力,我们先要学会安静。这无论对大人,还是孩子,意义都很重大。人需要安静地独处。在哲学家看来,人只有独处时,才能在一种安静的状态,回到自己,与自己对话,从而过一种有灵魂的生活。无论孩子做什么事情,哪怕是看电视,也请父母不要去打扰他们。
? ? 8创造力,想象力的培养
? ? 童年时期是关注创造力发展的一个黄金时期,因为这是孩子最有想象力的阶段。两岁的孩子就能对真实和想象的事物进行区分。发散性思维对他们来说非常简单,因为他们还没有遇到思维的限制,对于他们来说,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 ? 两岁的孩子同时也开始学习约束和自我控制,这是非常重要的一课,但这有时也会埋没创造力。父母的目标应该是在教授必要的社会技能和培养孩子创造力之间找到平衡。下面是一些指导建议:
1.鼓励积极而不是消极的追求。把想象视为肌肉:如果不锻炼,肌肉就会萎缩,想象力也是一样。孩子们有时会陷于一些消极的活动,比如说看电视,这其实是在利用别人的图片和想法,而非去开发自己的大脑。像大声读书或去外边散步这种活动就比看电视更能够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尽量多和孩子交谈,问他一些问题来促进他的思考。还可以给他讲一些故事,并让他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补充结尾,或是设计一个更好的结尾。
2.让孩子做选择。在安全和便利的情况下,让孩子学会自己思考。比如,你可以问他喜欢用绿色的杯子还是蓝色的杯子喝水,或者他喜欢穿条纹裤还是纯色裤。尽管这样的选择在成年人看来可能是琐碎无聊的,但对正在开始掌控自己生活的孩子来说,这将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情。
3.参与创造性的活动。研究表明如果父母和孩子一同参加有创造性的活动,孩子将会有更大的词汇量以及更多灵活的思维技巧。所以坐下来和孩子一起玩手指画吧。如果你感兴趣,那么他也会感兴趣的。
4.有恰当的期盼。让孩子去临摹一所房子或是讲一个有完整开始、经过和结尾的故事有时是不现实的。你可以期盼的是孩子想象的自由发挥、没有结尾的不同寻常的故事、用鲜艳的颜色勾勒出的大致框架、对音乐关注情感而非曲调。不要急于让孩子去做一些看起来或听起来正常的事情。不管他创造了什么,即使有时候在你看来只不过是涂鸦而已,都应该对他的作品表示赞扬。事实上,你可以把孩子的作品贴到冰箱上或是桌子上。
5.不要强迫孩子。不要强迫孩子去参加他不感兴趣的艺术活动。家长应该明白即使孩子去参加了,他也会很快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总的来说,你要做的就是让你的孩子把创造的过程视为一种乐趣,而不是必须要做的琐事。
? ? 最后再给一些家长关于自我提升的一些小小的介意或者意见。陪孩子一起成长,才是最好的养育,每个家长都是一名优秀的育儿专家。
? ? 1万物唯有爱与教育不可急功近利 ,而是润物细无声 。
? ? 一生角色再多 ,为人父母为人子女这两个角色终归是伴随自己一生的 。所谓快乐 ,无非就是陪伴孩子 !所谓幸福 ,无非就是爱着自己的孩子 !当一件事情做到融入自己的生命 ,其实那些负面情绪波动不会很大的 ,如果焦虑 ,烦躁 ,抑郁我想或多或少自己的内心还是排他或者没有正确的认知吧 !很多事情到最后变成 “ 庸人自扰 ”我想就是这个原因 。既来之 ,则安之 !静静的感受此时此刻的陪伴就好 !细水长流 ,静待花开 !
? ? 2认识自己,接纳自己。
? ? 父母的自我成长是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父母只有促进自我的不断成长 ,接纳不完美的自己 ,才能拥有坚实的自信 ,才能够真正接纳被那个被你称作 “ 孩子 ”的独特的生命个体 。
? ? 做好父母 ,从自我成长开始 。虽然自知不易 ,但父母只要愿意真心面对 ,就可能一步步获得成长 。然而 ,如果父母拒绝看到自己的内在 。只把眼睛放在孩子身上 ,就不可能获得真正的育儿之道 。
? ? 3对于过多的育儿公众号与育儿方法,去伪存真。
? ? 前几天在家听课学习 ,开着公放 ,边做家务边带孩子边听课 ,确实如老师所说 ,追本溯源儿童心理学的诞生与发展背景 ,不是每一个研究或者所谓现在流行的心理介入就适合所有的孩子 。比如什么分离焦虑 ,感统失调 ,内向自闭 等一系列比较“ 时髦 ”的教育词汇 ,多问几个 ,为什么 ?真的是这样 ,我喜欢儿童心理学 ,也喜欢正面管教 ,对游戏力也挺有兴趣 。
? ? 但 ,不会按照以上哪一个课程或者学科理念原封不动的照搬给我的孩子身上 。而且 ,提醒各位家长或者朋友 。在如今 ,心理学越来越被大家映入眼帘的时代 ,越来越多的教育课程或者养育观念的背景都是心理学 ,看的每一篇文章每一个心理学知识 ,都要问一下 ,它的源头在哪里 。它的社会背景是什么 ?它们是服务我的教育的 ,而不是左右我思想的 。擦亮眼睛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吧 !保持平常心 ,离焦虑自然就减轻了 !多去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
? ? 最后,希望在养育的道路上,我们可以一路同行,不断的与孩子共同成长,共同进步,互相成就最好的自己。
??????
(看到最后有惊喜,个人推荐家长必看且会收获颇丰的十本书,剧可以不追,这十本书,必须看,换一个看法,换一种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