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经过历代发展,至唐代而步入鼎盛时期,到宋代之时,已经少了唐时之气韵。就像我们今天时常感叹少有人能够写出流芳百世的古诗词一样,当宋代诗人们要写诗之前,大概也常常面临思考:珠玉在前,前朝诗人们差不多已经将时节物华写得差不多了,咱们还怎么下笔?
一年也就四季,每个季节的意象也就那么多,还能怎么写?看,写春风有“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写春雨有“天街小雨润如酥”,写柳枝有“万条垂下绿丝绦”,写春燕有“谁家新燕啄春泥”……
那么,再怎么写能出新意?在宋代写春的诗歌里,徐俯却凭着一首《春游湖》脱颖而出,《全宋诗》《宋诗三百首》等都将其收入集子中。事实上,他使用的意象并不见特别,仍是燕子、桃花、春雨、柳树、小船诸如此类,那他是如何写活这春之画面的?
读书君认为,主要靠两个字。
春游湖·徐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燕子飞来之时,便是江南春归之际,诗人恍然间见到燕子双飞而回,心中的喜悦之情不由升起:燕儿是什么时候回来的呢?再看向水边的桃花,夹岸而开,纷繁明丽。
徐俯这句“夹岸桃花蘸水开”勾勒出的意境读书君甚是喜爱,一个“蘸”字,把桃花花枝离水之近,与水面桃花之交相辉映写了出来。虽然看似用力,但实际却使用得相当巧妙。
而要体会“蘸”字的巧妙,首先要理解“蘸”字的含义,其本意是指在液体或粉末状的物体沾一下就拿出来。所以用在这里,其实是能够感受到一种花枝蘸水的动感:桃花在春风的吹拂下摇摇曳曳,时而蘸着春水,时而离水而去。
但桃花枝并不像柳枝一般下垂,它为什么能时而蘸着水面呢?诗人在下一句中写出了原因。春雨断桥人不渡,一个“断”字写出了春雨之细密频繁,春水之缓缓上涨。正因为这频发的春雨,河水上涨,使得没过了桥的一部分,让桥如断了一般,人没有办法再行渡过。而这,也是上句桃花能够蘸水而开的原因所在。
除了一“蘸”字,一“断”字用得非常巧妙以外,徐俯这首诗还有一个特征:诗人几乎不用静态描写。整首诗锁定诗人春游湖时的所见所闻,从首句至末句,每一句,都勾勒出一幅徐徐流动的动态之景。
从双飞的燕子,到夹岸而开的蘸水桃花,从春雨不停歇导致春水上涨没过桥,到小舟撑出柳荫来,诗人一步一动,一动一景。将一幅流动的春之美景徐徐铺展开来,正解“春游湖”之题意。
虽用寻常物、寻常景,但徐俯此诗却仍别具一格,清代谢启昆赞其为:横塘春绿满东湖,不肯因人作步趋。这是对徐俯诗风做出的极其精当的评价。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多少年后,这首诗描绘出的美好春景仍打动着我们,至少读书君是一读难忘。不信你换一个字,还能渲染出这样的画面和意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