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有过这样的困扰?
总觉得自己学习流于表面,学了很多东西都没有改变。
特别是当一群人学习同一个内容,他们高谈阔论发表深刻见解时,你却绞尽脑汁也想不出几个东西。
这种感觉会让我们特别沮丧,明明都学习了,为什么我学得却没有他们好呢?
这种现象的根本就在于,我们是否进入了深度学习的状态。
很多人学习都是浮于表面的,看看书,翻翻书页,记几个知识点就行了。真正的深度学习,并没有这么简单。
那些懂得学习的人,不仅在课堂上认真记笔记,课后还会进行总结和反思。
最重要的一点,是他们吸收汲取后还能一并教授给他人。
周岭在《认知觉醒》中提到:浅层学习满足输入,深度学习注重输出!‘
一直在浅层表面徘徊的人,无论参加多少线上课程,听过多少名家专栏,也很难发生改变。
人的记忆是有期限的,当你把所学的东西都忘光了后,你就变回了原来的样子。
变回了原来的样子,想想有点可怕,可我们在生活中不经常经历着吗?
试问自己,那些学过的课程,有几个真正用过了。总想着把书和知识过一遍,就能给自己带来深刻改变,那才是最大的自欺欺人。
想要快速变强,必须抛弃浅层学习的习惯,转入深度学习当中。
01.模仿——袭故而弥新
如果说成功有捷径,那一定是模仿。但我们需记住的一点是,模仿不是照抄。
?!す滤?,即使你很成功地模仿了一个有天才的人,你也缺乏他的独创精神。
模仿只是我们认知事物的起点。就像学画画,该开始学的时候,老师总让我们去模仿。
线条怎么描绘,画面该如何构造,在这些步骤中,我们才得以建立自己的认知体系。
只有明白一个事物的发展运行过程,我们才能对整体有一个清晰的感知。
出版家王云五曾说过一个学英文的方法,当他读外国名著时,读到自己特别欣赏的段落,就会反复熟读,然后把它翻译成中文。
经过一个星期,差不多要忘了,就把中文再翻译成英文,翻译期间绝不翻看原文。
如此反复对照修改,王云五既能发现自己的薄弱点,又能从整体上看待问题。
这样一来,我对于英文作文便无异获得一位无形的优良教师。
这种方法,“美国国父”富兰克林在写作中也曾运用过。
阅读文章时,富兰克林会将一些精彩的段落总结下来,用自己的话进行改写。发现其中的不足之处后,再以改进。
经过这样的反复练习,富兰克林最后成为了一名作家。
模仿,是可以让我们快速进阶的一种方式,还能系统性认知。与其一直当个远远观望的门外汉,不如亲身去体验实践。
在模仿中,我们要时常做到反思与探究,而不是依葫芦画瓢。
创新是我们的目的,模仿只是中途的过程。
02.思考——学而不思则惘
华罗庚说,独立思考能力是科学研究和创造发明的一项必备才能。
但每个人的思考程度是不同的。
拿认知方面举例,一个常年读书和一个终日劳作的人,他们看问题的角度也会不一样。
读书多的人,看过更广的知识面,自然能有更深的领悟和见解。可我们普通人,偶尔才读几本书,看问题难免会浅显。
刘媛媛在《逆流而上》中写道,一个人的学习速度和学习能力的强弱,其实取决于他过去学习的东西,取决于它过去积累了多少,记忆了多少。
这种大脑内存知识,被称为“背景知识”。
背景知识,决定了自己和他人之间的差异。
表面上能看见的,都是外皮。真正的好东西,是藏于心底的。
不过,即使我们和他人有着背景知识之差,也还有着弯道超车的机会。举一反三,就是我们最好的捷径。
孔子曾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当我们遇到一件事时,先不要急着发表意见,试着想想背后的原理因素。这个事情对吗?反方观点是否同样成立?在得出自己的结论后,再想想还可以运用在什么地方?
没有人能帮助你思考,就算是再好的老师,他能做的,也只是给你启发。
思考是件痛苦的事情,美团创始人王兴说,多数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情。
可人一旦逃避思考,就会逐步迈向平庸,逃避思考,就是逃避了让自己成长的机会。
想要深度学习,就不能放弃思考。
03.输出——实践出真知
输出是一种什么样的概念呢?有的人认为输出就是做笔记,做思维导图或者写一篇读后感。
但《认知觉醒》这本书里,作者周岭认为,这些都太“表面功夫”了。
我们所谓的思维导图,其实梳理了一遍过后,只不过是照着原书做了个大纲。太过全面的信息,更像是知识搬运。
知识搬运简单,可知识迁徙却不容易。
我们更需要做的,是实践和关联,让知识与我有关。
比如一本书,一场电影看下来,你只要记住最触动你的几个点,去输出就好了。
这几个点,往往能给你带来生活的巨变,因为能触动你的地方,都是你身体潜意识里的需求。
你平常不会注意到或忽视了的,潜意识会去提醒你,引导你。
有时候,太多的知识,会给我们造成选择悖论。什么都想学,最后往往什么都学不成。
找准一个点去研究攻破,才能更好地以点及面,学到更多东西。
写在最后
关于深度学习,其实还有很多种思考方式和方法途径。以上,只是我一些浅显的见解和感悟,有误甚怪。
《认知觉醒》这本书,讲了很多关于底层方面的东西。它的视角很清奇,不是一味地以方法论为主,更多的是作者本人的实践感悟。
周岭在序言里写道,实践和改变才是这本书的核心。
36岁从混沌走向觉醒,周岭的经历有着许多我们可以借鉴的地方。
因为从前的我们,和他一样的迷茫。但他走出了这个迷障,还留下一把钥匙,等待我们开启自己的心门。
希望成长,希望改变,希望自己变强的人,不应该太关注一些方法论述,而是要去亲自行动。
柏格森说,行动是必需品,思辨是奢侈品。
而在这里,我要说:模仿是途径,思考是过程,输出是结果。
但行动,才是开始。
END
作者:七洲天,唯心不易创作者。图片源于网络,侵删;原创不易,转载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