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说,她的出生是一份恩赐,所以她格外珍惜。
1982年的陕南农村,家中已有两个男孩的家庭,再添一个女孩,绝对不算什么喜事。超生不仅要???,还分不到地,而且孩子的父亲,刚由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的父亲,还要罚没一年的工资。一年的工资,对于这个本就不富裕的大家庭来说,简直是一笔巨资。
好在母亲有上天的眷顾。听说就是母亲出生的那年,庄稼丰收,光麦子就收了十几担,而且从那以后,家里竟然没有再饿过肚子。
外婆说,母亲打小就特别懂事,眼头儿活,手脚勤快,根本不用大人使唤,大概三四岁就能里外搭手帮忙。
可能正是这样,刚满5岁,外公就把她送进了学校,面对别人的说三道四,外公态度十分坚定:我家男娃女娃都一样,只要能念得进去,我砸锅卖铁也供养!
这份坚定,母亲不仅一直记得,而且还化作了学习上进的全部动力。升入中学后,母亲来到距家40里外的镇上学,为了省钱,40里路,每周一个来回,母亲用脚步丈量了三年;一个周5元钱的生活费,加上从家里带的干馍片,母亲一坚持也是三年;没有电灯,守着煤油灯熬更苦读,一晚上下来两个鼻孔都熏的黢黑,母亲就这样熬过了三年;初三毕业时,那个不足一米五,体重不到70斤的女孩子,硬是用自己的努力,靠读书跳出“农门”,考上了安康二师。其实,当时母亲的成绩,考好一点的高中都是绰绰有余的,可她,还有两个正在读高中的哥哥,她不忍心让爱她的父亲为难。
三年安师毕业后,母亲再次回到了生养她的农村,被分配到镇上最远的唐坡小学。这是所村小,四个年级,两个复式班,只有母亲和另外一名老师,母亲没有抱怨,既然生命已经是个奇迹,她能做的惟有珍惜。两年后,她以学生连续两年全镇第一的教学成绩,被调到了镇上。2007年,县城学校招考,母亲以第二名的成绩考进了县城第一幼儿园,从毕业任教的村小,到镇上的九年制学校,再到县直幼儿园,母亲一路走来,用了不到十年时间。别人都说母亲运气好,只有母亲自己知道,她的这份幸运,源自于对每一天的格外珍惜。
调入县城的那年,母亲与父亲相识相知相恋,后来就有了我。
2016年,本以为要当一辈子幼儿老师的母亲,毅然决定转行,从事行政工作,已经不算年轻的她,又回到了“学生”时代,开启她的学习之路。从热线接听员到民意调查员;从全县惠民政策到法律法规;从抗击疫情志愿服务到脱贫攻坚一线;从每日每夜的伏案加班到两鬓青丝添白发……她的热情还像当年,生活的每一份恩赐,她都一如既往的珍惜。
面对母亲在新的岗位上取得的“优秀工作者”、“巾帼抗疫标兵”、“安康市12345热线先进个人”、“安康市三八红旗手”等诸多荣誉,我不禁感叹:谁的生命都是一个奇迹,可只有我的母亲,懂得如此珍惜。
愿岁月温柔,善待每一份热爱,愿时光温润,呵护每一份珍惜。愿我至亲至爱的母亲啊,前行路上,有无数的美好一直深深地眷顾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