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行走在一条商业街时,迎面而来的“麦当劳”“肯德基”挂着炫彩的招牌,门口的人流络绎不绝。然而你转过一个拐角,一家古色古香的“同仁堂药店”却屈居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生意冷清。
德国著名宰相俾斯麦曾经说过:“要消灭一个民族,首先瓦解它的文化;要瓦解它的文化,首先先消灭承载它的语言。”在当今这个文化大交汇的高峰期,大量的外国文化涌入中国。然而随着这一股潮流的不断进展,中国上下五千年的传统文化竟是如此“冷门”。中国,正经历着一个逐渐“丢”掉民族文化的时期。
好比在当下极其受欢迎的“哔哩哔哩”,当年模仿日本举办线下春祭会时,究竟有多少人反对。所用服装都是穿装繁琐的和服,放眼望去,满眼樱色。然而,参与这场活动的人却不曾想过,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传统的汉服,究竟拥有何等韵味,何等别致高雅。
然而此时,“丢”掉的不仅仅是通过服装就能洞察出来的文化的丢失,还有另一部分,则是语言的丢失。
或许这种说法过于绝对。但在这个多语言的时期,许多“90后”、“00后”们似乎更倾向于去学习一门外国语言,更有甚者,以此来弥补语文学科的过失。通过对比可以发现,不论在中国的哪个地区,语文似乎是所有科目中得分率最低的学科之一。当然不能排除客观原因,但诸位是否发现,当我们在学习英语时,分辨一个单词的词性似乎非常容易,然而对于语文的字音、字形,我们总以“口语”的理由来填补自己的错误。老师们对于英语的发音着重在意,却不曾想过教导学生改过对于汉语“口语”的偏向理解?
受到冲击的,还包括许多青少年的取向,甚至威胁到了价值观。大家总爱看一些所谓娱乐的综艺节目,好比来自欧美的爱情电影。韩国风靡一时的“小鲜肉”更是受到众多青年的追捧。泛滥在各种电影院的、从日本传来的动漫,如有一场上映必是“人挤人”的预约观看。然而中国最传统的戏曲文化,却逐渐显得越来越冷清,甚至有诸多年轻人们不了解戏曲、话剧文化。
正如著名的余光中老先生所言:“假如你的女朋友改名为Mary,你还能送她一首《菩萨蛮》吗?”在这个外来文化交汇之时,我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并非取而代之,而是应该兼收并蓄,与传统文化相融合,不断改进、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不忘本来,吸收未来,面向未来。
倘若中国要放弃自己的文化,倘若我们要接受那来自英文歌、日文歌一时的“治愈”,我们或许再也无法欣赏诗的韵律,词的美感,而我们的民族,或许也无法称作繁衍了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民族了。
九月十一日。
written by 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