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达斯王就问他:对于人绝好绝妙的是甚么呢?…
…西列诺斯终于在宏亮的笑声中说出这样的话:…
「世间绝好的东西是你永远得不到的,那就是不要降生,不要存在,成为乌有。但是,对于你次好的是 —— 早死?!?/p>
—— 尼采《悲剧的诞生》
「蝉游记」的纯银发布了一款新 App:「生辰 —— 光阴的魔法」。
一盘香,烧了一小半了:这是「生辰」的 icon 寓意。
纪录你出生至今多少天,离死大概还剩几个时日:这是「生辰」的产品功能。
「小时候,我以为我是不会老去的彼得潘」:这是作者在启屏时留的话。
有点小心翼翼,有点垂头丧气:这是「生辰」隐隐渗出的情绪。
产品发布第二天,纯银写下一篇独白。湿货。放下产品理念,不谈克制极简,「生辰」更像是一个面临中年心理危机、正在老去的男人送给自己的产品。私货。
又湿又私,却也挡不住别人去关注、去讨论。
有人说「情怀」,有人说「无聊」。有人说「有创意」,有人说「好心塞」。有人说「像一本哲学书」,有人说「盯着时间看,会动摇生存的意志」。都是唏嘘。
可这唏嘘,倒与小说的书评、电影的影评很类似。喜或恶、赞或毁,都是二次解读 —— 已经和产品本身没多大关系了。
「每个读者只能读到已然存在于他内心的东西。书籍只不过是一种光学仪器,帮助读者发现自己的内心。 」马塞尔·普鲁斯特的这句话,讲阅读,也可以讲产品。
或者说,「生辰」本身就像个荒诞短篇小说、类文本载体。
比如这句话:「剩下的日子里,你大约可以做…次爱。」
拉金说:为了震吓这个世界,诗人有时会故意用 Fuck 这类词,来刺激读者,使之如临冷水浇背。这里的剩余做爱次数,让人心头一震,是一样的狡猾、一样的效果。纯银也讲,算法打死我也不说。
它是怀疑、是否定,有一点恶趣味,有一点负能量,是不可知性,是虚无主义。虽然纯粹出自创作者的无意识,可这不就是「达达」的另一层实现嚒。
甚至,它让我想到了达利著名的作品,那个融化的钟表意象:The Persistence of Time。
与「生辰」一样,达利是用超现实主义的方式,完成了对时间流逝的抗拒。仅从表达来看,也有一致的先锋实验意味:无论是艺术创作、还是 App 设计,二者都是极其私人化的「偏执狂的批判方式」。
当然,拿一个 App 和艺术作品相提并论,绝不仅仅是源于概念层面的解构 —— 它们有更大的一个相似点:没有解决任何问题。
是的。眼看时间来,眼看时间去,在这个宏大的人生命题前,它无意满足需求,也无力解决痛点。 从 App 的角度看,「生辰」并不算是传统意义上的好产品。
可那又怎样。起码,它给中老文艺青年们开拓了一种很 Geek 的创作新思路:做个 App。当态度遇见编程,当意象融合交互,当概念碰撞 Apps ——
喏,这叫做 New Media Art,服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