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扔来这样的一个问题,或许我该认真答一下。
杜子建说自卑来源于三个条件:
1.脑子里没货;
2.肚子里没货;
3.口袋里没货。
这三个货都没有,你哪来的自信?不都自卑吗?要想解决自卑,要么让脑子里有一脑子想法,要么让肚子里有一肚子的书,要不口袋里有一口袋的钱。
如果要钱没钱,要书没书,要想法没想法,你怎么解决都解决不了。
解决自卑的唯一路径是充实自己的大脑,第二是激活自己的想法,第三是多挣点钱,你自然自信。
当然了,有人评论就说了,自己“穷横”。
还有一条评论这样讲的:“我觉得看是哪一种人吧!有人自卑是源于物质匮乏,有人自卑是源于性格,有人自卑是源于疾病,有些人富有了便不自卑了,有些人经历一些事就摆脱自卑了,有些人年纪到了看开了也不自卑了”。
还有一位抖音沈哥讲的一段话:
“人有个规律,自卑的人都是索取型的人,而且越自卑越容易索取,因为他需要不断得到他人正面的评价之后来平衡自己的内心;而一个自信的人,都是给予型付出型的人,因为他无需得到别人的正面评价之后来证明自己”。
乍一听,好像有点抱怨,不太对,不够全面。
也有人点评到;“自卑或许是讨好型人格,付出却觉得自己不配得到回报。”
又或者是这样的观点:“不对,自卑的人看清自我,觉得还有提升空间,属于谦虚型,而某些看起来自信的人,看不清自我,或用主动付出来获得别人的认可,其实是内在不足,但表现出在外的假自信!真正自信是拥有能力,同时也愿意继续提升自己”。
听归听,看归看,自己的意见也要发表。
我认为:“并存”。
如果要解答这个问题,或者判断自己的自信与自卑是否可以并存且互不干扰,就要静下来思考,自己有哪些自信的表现,又有哪些事情上表现的过于自卑,相互比较便更容易明朗一些。
处在这个年龄段,我更偏向于开始讲的杜子建先生的话。脑子,肚子,口袋都偏向于空,导致我在某些场合,会欠胆,可不自信=自卑吗?
之前写过应对焦虑的文章,我发现对我并没有实质性的帮助,即使有,也只不过是暂时的。要我说,解决这些虚无缥缈的麻烦,四个字“过好当下”。
我是小时候经常被人讲内向的孩子,或许内向的孩子爬黑板时都会有些许紧张,进而把对的题也答错,甚至写不出语文老师要默写的古诗词,或许不够自信的人在别人面前总是头不由自主的向前倾,总觉得是礼貌或者不好意思。
读到这里,你会发现自信与自卑或许还和性格有所牵连。我觉得,不一定所有事都有对错,就像我经常追剧,感觉剧本总是有无情的代入感,然后去想怎么办?怎么解决?或是同情、欣慰一些事情。对与错都没有绝对,那性格的外向和内向在我看来是没有定论的,显然,自信与自卑只是不起眼的四个字。
在不同时刻,与不同的熟人相聚,他们会觉得你变了,有很大一部有分原因是他们之前不了解你,其次大概率是“我们在不同的人眼中,本就是不同的自己”。不是好与坏的差别,而是我们本就“多样”。
张一山拍过一部电视剧:“柒个我”。我承认部分桥段可能过于夸张,但对性格的代表确实极其到位的,甚至因为这部剧,每次刷抖音看到张一山的表情和眼神,个人不过于投入综艺等情况,让我觉得他像剧里一样,有时候会喜欢安静,会有一丝眼睛里的“抑郁”。
而我们的本质脱离不了“人”,想起自己突然某一天郁郁寡欢吗?想起自己某一天因为睡眠质量超好而面带微笑与人主动打招呼吗?
在这些事情上,我想,不给自己刻意分类自信/自卑,内向/外向,活泼/孤僻,是较好的,谁说外向的人一定自信?谁说内向的人一定孤僻。我们有时候需要这种善变,甚至多变的内心调节“心情”。
活在当下,妥善看待一个问题,让自己释然、释怀,便是独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