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缘起
那天看电视剧,剧情中的小孙子说菜不好吃,没有味道。奶奶一边哄、一边问,怎么不好吃?这不是你喜欢吃的?爷爷问奶奶是不是忘记放盐了?正起身要去拿盐。
奶奶看了爷爷一眼:医生的话你都忘了,还老说养生养生的,少吃盐不知道吗?爷爷反应过来了:哦,哦,想起来了,少吃盐、少吃盐,健康、健康。
说着话,爷爷夹了一片菜,放在嘴里慢慢体会:哦,哦,放盐了,淡淡的,味道刚好,刚刚好。
小孙子看着两个人问:放盐了菜就好吃?为什么要吃盐呀?动物园里的老虎是不是也要吃盐?饲养员叔叔阿姨给它们放盐吗?放了盐是不是老虎的食物味道也就好吃了?
小孩子的问题就是多,总是异想天开的,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
不过想想,小孩子问的也对,也是这回事。我们捋一捋,比如山上的老虎、草原上的狮子有盐吃吗?它们需要补盐吗?还有森林树上跳跃的猴子,它们需要弄盐吃吗?如果它们需要,在哪里去获得加点盐的渠道呢?
用我们进化了上千年的大脑仔细一想,动物应该和我们一样,它们也是需要盐的,不能缺了盐的。
当然动物自然有自己的办法,大自然是神奇的,给了世间万物延续生命的密码和魔法,即使一个小虫子也有自己的办法。
盐是地球上万类不可缺的,就像这空气、阳光。只是盐比这空气阳光还要可贵,因为盐需要我们去生产、去寻找,很少有天然而在盐矿,盐大多是融化在卤水里,需要人们去提炼,而空气、阳光不需要。
空气阳光自然而来,而盐跨越了几千年,融入我们的历史、文化、经济,边关风云、民族融合。
一本老的很的古书,别人读过,我没见过,更没有读过,人家说这本书名为《汉志》,就这个书上写着:盐为命根,万物之灵,通宇宙之物宝。
这本书我是没有看过,也没有见过,即使见过,也可能是看不明白。反正拿来就行,相信就行,重要的是相信书上就是这么写的。
我也不知道那里来的精神,决定顺着电视剧里小孩子的提问,追寻一下这“盐”的历史、故事,以及我、我们与盐的那些曾经往事。
【2】传说
传说一:吃盐是因为生命诞生于海洋
天下大雨,广袤荒野的一处洼地积满了水,后来也许连通了的地下泉水,这汪水存在了好久好久。风吹日晒,鸟儿飞过,虫而爬过,有人走过,竟然发现里面有鱼儿在游动。
厨房里的食材放久了,竟然神奇的生长出了麦牛、蛾子等小昆虫,没有人专门放虫卵啥的,这些小虫子是怎么产生的?想想很有意思的,感觉像是神话传说。
世界的事情就是这么神奇,似乎充满了传说,比如:地球。听说,地球诞生在40多亿年前,地球最开始的状态是个火球,到处喷发岩浆、到处是火山,传说这个火球状态、岩浆喷发状态持续了数百万年、数千万年、上亿年。
再后来地球又开始下暴雨,断断续续,歇一阵、下一阵,这一下就下了上万年、几十万年、上百万年的。
再后来地球变成一个冰疙瘩,成了一个蓝色大冰球,地球冷冻期听说上百万年、几千万年。
就这样来回折腾了好久,才消停下来,才给生物出现创造了和平条件。只是出现一次生物大爆发后,地球就开始变得有些暴躁,或者和外星球相互联手,摧毁一次,到目前为止,地球上共发生了第五次生物大灭绝。
我们属于地球上的第六次生物大爆发,既然前面五次灭绝都是真的,会不会有第六次呀!好吓人呀!不过我们也就听听就行,因为明天不可能发生,还是操心明天给老板的作业写好了没有。
总之地球总是水深火热的,地球的脾气总是不太好,心情好、性格温顺、慈眉善目的时候不多。
目前,大概我们正处于地球心情好的时段,不知道这个时段会有多少万年。
以上知识来自阅读记忆,记忆有可能不准确,但大致内容是没有问题的。
我们人类和地球上的万物是地球上存在的第六代、第六次的生物,也是地球上生物最繁荣发展的高文明阶段,但是不管那一阶段,生命都诞生于海洋。
为啥我们人类、小猫小狗等等都需要盐,因为我们都来自海洋,吃盐是我们保留海洋记忆的一种方式,或者说尽管我们脱离了海洋,但曾经最原始的海里生存的基因写进了生命密码中了。
以上这些故事,真的就是想传说一样,好奇幻、好神话,全凭相像,怎么说,怎么信就完了,就像我们看《西游记》时,觉得这好像是真实存在一样。
传说二: 盐的祖师爷、盐宗名为夙沙
通过一番云里雾里,我也没太整明白的神话一样的故事,大致描述了为啥地球万物为啥需要盐。当然,从科学角度解释,到处都是权威观点,我不敢狗尾巴插草了,我主要是熏染烘托气氛的。
既然人要吃盐,怎么采盐呢?
最初的原始人凭借这生命直觉去补充盐分,到了部落时代,聚集时代,再凭借生命直觉人类是不能繁衍生息的,必须有一个伟大人物肩负起历史使命,给大家造出盐来。
传说,后稷为农耕始祖,五谷之神,他教万民稼穑,开创了华夏文明农耕的起源。吃茶的大致能道出陆羽,陆羽开创了中国人喝茶的新的时代。
那么是谁,解决了人类吃盐的大问题,从此可以稳定的获得盐的来源。
山东省公布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中,“盐宗夙沙氏煮海成盐”在列。这是官方的发布的消息,具有权威性,也表明这一说法是有依据的。
就像电影红高粱里的爷爷撒尿在酒缸里,一次恶作剧竟然酿出了好酒一样。夙沙氏煮水成盐是源自一次失误,一不小心,锅烧干了(那个时候应该是土陶器),然后留下一层白色的粉末。
富有科学精神的夙沙氏小心翼翼地用指头蘸了一下,味道不错。这给了夙沙氏动力,使他勇敢地往前,再大胆迈进了一步,用肉蘸了这个白色粉末,哇!太好吃咧!好吃的想哭!于是,华夏神州开始会煮盐了。当然这个时候还没有盐这个字,先有东西,后起名字。
传说三:河东地区曾经有一场诸神大战
山西运城位于黄河东面,历史上常常称呼这里为河东地区。今天走在运城大街小巷,我们也能发现当地的文化元素里少不了“河东”二字,而且河东经?;岢晌顺堑拇?。
运城这地方有个盐湖,盐湖当然产盐,如今不光产盐,而且更是旅游景点,运城盐湖为4A级景区,被誉为中国死海。在运城市还有一条仿造大唐不夜城建造的盬(gu)街,盬就是盐池的意思。
穿越几千年历史烟云,时光向公元前的前面倒流,那个时候中华文明的最灿烂的地方就在河东地区,夏、商均在此建都,只是到了周朝,文化中心开始西迁。
河东是一片神奇的地方,写个小插曲,我也是查询资料时偶然看到。
在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社会里,有一个独一无二的望世家族,这就是河东闻喜县的裴氏家族。这一家族从秦嬴政时起,瓜瓞绵绵、人才辈出,跨越千年,将相接武,代有伟人,确实是中外历史上的一大奇观。毛主席一生读书颇多,他老人家也知道裴氏家族的事情,他用“千年荣显”四个字对裴氏家族做了肯定。以后,咱们有机会一定要去天下裴氏之宗族所居——裴柏村,去看看,看看人家咋个熏陶、教育娃娃的,怎么就出了那么多能人、名人呢。
传说我们的先祖、神仙级一样的人物,黄帝、炎帝、蚩尤,尧、舜、禹,都相继在河东大地上开创过事业,雄赳赳地走在队伍的前面,带领部落的人们向前、向前。
黄帝、炎帝、蚩尤这三个神仙是同一个时期的。这三个神仙之间经常闹矛盾,动不动因为地盘、打猎、放牧等等问题大大出手。谁也不听谁的,黄帝和炎帝两个也经常是苦战、大战。
历史传说中的炎黄上古之战——阪泉之战,描述地非常惨烈,死伤无数,血流成河,血河上面漂满了兵器。这场战争打了三年,后来黄帝把炎帝活捉了,黄帝问炎帝,服不服,听不听话。炎帝说,我服了,不打了,我挺你,咱俩合村并灶。于是黄帝和炎帝成了一个战壕里的,但是蚩尤很不服气,论资源、论影响力,黄帝都不如他。
后来,黄帝又和蚩尤进行大战,史称逐鹿大战。这场大战也是昏天黑地的,足足大战了八九七十二减去一场次,风云雨各路神仙都参战了,连天上的星宿都动用了,最后黄帝赢了,把蚩尤杀了。
我们是炎黄子孙,如果蚩尤赢了,我们是不是该称呼为炎蚩子孙了。当然这是开玩笑的,历史怎么能假设呢。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一篇文章说,黄帝和炎帝及蚩尤大战就是为了抢占运城盐湖的盐资源,黄帝通过两场大战,牢牢把战略资源——盐,控制在自己手里。
也有另外一个传说,黄帝和蚩尤大战的时候,运城的湖水青绿绿的,天然饮用水。蚩尤把杀后,他的血化成卤,流进了湖水,将这个地方变成了盐池。今天在山西盐湖附近,有个村子名字就叫蚩尤村,似乎也佐证这里曾经是蚩尤的地盘。
哎呀!资料太多,看到人眼花缭乱的,这远古神话故事有点复杂。就像那个谁说的,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这上古神话,我也凭着不靠谱的资料,加上自己的加盐添醋,美美装扮了一番,说的我自己都不相信。
【3】盐的小故事
盐的不可或缺性,造就了盐本身的不同。
自诞生国家以来,历朝历代因盐发生的故事,大致就如同今天的煤炭、石油一样,想想曾经的小煤窑、黑煤矿等等事件,想想陕北油井乱采,国际石油风起云涌,然后再联想一下,追溯一下历史上关于盐资源的争夺。
如果懂得了今天世界的能源形势,今天的石油、天然气都被牢牢的把控在国家或者大集团手里,看懂这些大致就理解了过去的盐铁官家管控措施,就理解盐对过去国家的重要性。几千年来盐一直属于国家战略物资,贩卖私盐,是要掉脑袋的。即使到了今天,盐也没有放开,全部是政府经营,基本没有私营的,而且盐的价格受到严格管控(现在的管控主要是为了稳定价格,?;ど嫌尾担?/p>
在唐代全国仅仅盐业一项的财政收入就能占到一半,这还不算通过黑市交易的、民间走私获利金额。即使到了清末,盐税一度也占到了国家收入的四分之一。康熙、乾隆下江南的费用,除了冠冕堂皇的官方支付,大量的接待费用来自于盐商赞助 。
无利不起早,既然有利可图,必然有资本进入、必然有人盯着,必然有财来财往的故事。
——盐帮是历史上的三大黑帮最久远的一支
在中华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先后诞生了三大帮派:盐帮、洪门、漕帮,其中盐帮的历史大致最为久远。另外两派洪门、漕帮也是开门挂匾,光明正大的做生意。举个例子,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曾是洪门的三把手,受封“洪棍”,后来革命成功,孙中山与洪门分道扬镳了。但是洪门没有消散,后来在此基础上成立了致公党。洪门是世界十大帮派组织之一,洪门成员众多,巅峰时在全球范围内曾一度超过90万,当前在东南亚一带还存在洪门组织。
盐帮在汉朝时就存在,至于具体是汉武帝时代、汉景帝时代兴起发达的,还是西汉时期崛起呢,这个没有专门论证。也许在短暂的秦朝也有盐帮,只是秦始皇太生猛,法度森严,盐帮未成气候。
当时敢于加入盐帮的,都是敢于挑战传统势利、敢于铤而走险的猛人,就像民国时期的杜月笙,水浒中的梁山好汉等等,这些人脑子灵活、胆大,敢想敢做。
那里有利,那里就有团伙,就像前些年出现的沙霸、土霸、路霸各种霸一样,如果石油早早发现,估计也许会有油帮。
盐帮就是在与民争利、与国家拉锯中慢慢做大,最终形成产业链上的重要一环,成为合法组织,官方予以发放盐卷或者同行证之类的。大致到了清末,随着产盐地的增多,盐产量的增加,再加上流通环节的升级,盐帮这个中间商利润越来越小,渐渐,随着时代推移,盐帮渐渐就隐入烟尘了。
——盐曾分三六九等
封建王朝将盐大致分为三类,饴盐、形盐、散盐。当然现在盐的分类多的很,没有具体统计,国外的盐,咱没见过。
周朝时,天子用的盐和大伙的不一样,记载说是饴盐,天子、以及国家重大活动的时候才能用。咱没吃过,饴大致的意思是甜的意思,饴盐是不是就是有点甜的盐。古代大致是制糖技术还没有出现,我也没考证麦芽糖这个时候是否出现,对所谓的饴盐,真是充满了好奇的。
形盐的地位也很高的,招待宾馆、举办宴席等等较为重要的活动、撑场面时,才敢用形盐。平常做饭炒菜啥的,就用散盐了。一直到清朝,形盐一直是国家礼仪的象征,并且排名在祭祀用品的第一位。
想想,几千年来,我们祭祀祖先时,要供奉食盐的,多么有趣,有多么有意思,要把重要的东西给先祖。现在祭拜时,要烧跑车、手机、电视的,传统文化也是与时俱进的。
古代对盐的分类,大致是基于当时的工艺技术,只是饴盐、形盐、散盐制作工艺咱不是很清楚,因为化学工业才是本世纪初诞生并蓬勃发展的,之前盐的冶取工艺一直都比较原始。
现在人吃精了,吃个啥都要看成分、含量、保质期。小时候我们去合作社买盐,那个时候没有一包、一包的,用个碗、盆去称散盐。盐放在一个敞口的大木盒子里,大多时候盐都结成硬硬的石头块,售货员用铁舀子,甚至秤砣砸开了,舀上一些,按需称重。
现在盐里加了抗凝结剂,一直保持细细的粉质状态。老早以前,有一种名为大脖子的病,给盐里加上些碘就解决了。现在听说吃碘偏多,甲状腺各种指标有些飘忽,于是无碘盐、海藻碘盐等等盐成了高端盐,盐也分成了三六九等咧。
现在的盐等级很分明,要是挑选盐,真真整的你眼花缭乱的,比如有号称松木盐的,用老山深处的无公害柱子装入卤水,然后用松木煅烧炼制,说盐里融入了竹子的清香、松木的幽香,我用我不太聪明的大脑想了想,这怕是概念炒作吧!
咱是学过化学的,工科毕业,也学过化学工艺技术,略懂一些。盐分子就是氯化钠,结构非常稳定,而且制盐过程中,需要高浓度的卤水,所谓制盐工艺加入竹子,只怕是卤水池子扔进了几根竹子而已。后期的蒸馏用到所谓松木,纯粹属于胡编乱造了。
至于天然海盐、天然湖盐、深井盐,其实没有什么区别,海盐也是湖水带过去的,深井盐,就是地下的卤水提炼,最终氯化钠的纯度都一样。
化学产品不像地里中庄稼,上天然肥和化肥,生长环境不一样,最终果实味道不一样,化学产品只要分子结构一样,纯度一致,不会有大的差别的。
——盐与千里马
韩愈估计觉得自己是千里马,他日思夜想,终于想明白了,明白了他为啥被贬潮州路八千,秦岭山里白云荡胸,并且前几天山里的雪下得大,导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韩愈除了他的诗歌外,还有一篇名作《马说》,这里面有两句千古名言: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核心意思是: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翻译成我能读懂的话就是,能人多得很,而善于发现、善于使用能人的不多。
这句话造成的负面情况时,人人都觉得自己是千里马,都觉得组织识人不深,没有发现和使用自己这匹千里马,自己好屈才、好委屈。
其实想想,时代就是这样,大浪淘沙,风云滚滚,人事纷纷,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相信运气和机遇,相信自己的内心平和、平静最重要。
千里马的故事是这样的——
首先伯乐是个人名,这个人喜欢马,对马研究的理论功底扎实,实践经验丰富,在学术界、舆论界,社会各个阶层很有知名度。
伯乐发现千里马的地点,资料记载是在太行山的古道上,当时千里马正在奋力的向前拉着盐车。
盐就是石头里面脱出来的,重量跟石头差不多。由于长时间拉盐车,而且正在上坡,千里马的状态相当悲惨,嘴里流着哈喇子,正向前伸蹄用力,一打滑,马膝折断了,而且尾巴上马粪马尿飞溅,浑身冒虚汗。
想想当时的情景,赶车的车夫想必是极其生气的,这匹不顶事的衰马,关键时刻顶不上力,扬起鞭子抽它,狠劲抽它,已解心态之不满。
关键时刻,伯乐出现了,他看见了这匹拉盐车拖后腿、拖累车队的马,眼睛立马放出金光,哇!这是一匹千里马呀!
于是顾不上干净不干净、卫生不卫生,也不讲究了,流着眼泪,抱着马,脱下自己的真皮大衣,名牌衣服,裹在马背上。千里马似乎懂得了自己遇到了知我的人,发出一声长啸。
千里马的嘶鸣声穿破山谷,直达云霄,响彻在湛蓝湛蓝的天空上,其音质若敲击金子、银子的声音,原文说的是若金石之声。后来,千里马的命运彻底改变了,伯乐从盐贩子那里买下它,这匹马终究回归了自己千里马的地位。
这件事的启示是,千里马还的拉盐,要不拉这么重的盐车,也不至于摔跤,没有摔倒估计也引不起伯乐的重视。
更重要的是,能在太行山的峡谷中、古道上遇见伯乐,这真真要靠运气的。
——盐与明镇、名酒
茅台镇茅台酒家喻户晓,历史上茅台镇原名叫茅台村、马桑湾、益商镇,而且茅台酒也没有现在这样有名、好喝。所谓茅台村,因为茅草长在高台上。
茅台镇的繁华也得益于盐运,由于茅台镇仅靠赤水河,从川蜀地区过来的运盐船队,沿河而下,在茅台镇聚集四散,在清朝初期,仅仅茅台镇一年周转的盐就达到650万吨。对于这个数字,我也是不确定的,怎么推算的,但也说明了当时茅台镇的繁华与重要。
听说以及传说,茅台镇的人家那是:家唯储酒卖,船只载盐多。但当时,茅台镇的酒,酒质不怎么样,难喝,喝多了第二天头疼。
有教授研究表明,茅台酒用的是西凤酒的酒曲及工艺技术,在清朝的时候,由陕西盐商著名盐商陕商高绍棠一手策划研制而成。
高绍棠长期漂泊在外,偶尔喝酒已解乡愁,只是茅台镇无美酒可喝,于是从今天的陕西凤翔柳林镇挖了一名姓田的酿酒师,携带西风酒的酒曲、誊抄西风酒的配方,秘密来到茅台镇,开创新的酿酒事业,经过九九八一次实践,酿造出佳酿“茅台烧锅”。
但是,茅台酒厂的人没有认可这个说法,但承认茅台镇本没有茅台酒的,也是外来户给整出来的。1973年,茅台酒厂代表在全国名白酒技术协作会上所作的题为‘发扬固有风格,提高产品质量’的发言中说:茅台酒相传始创于1700年左右。有陕西凤翔府岐山县高姓盐商请了山西技师,仿汾酒与西凤酒的操作方法操作生产。
茅台酒厂这个代表有水平,一下子把茅台酒的制造和两个省扯上了关系,陕西省岐山县的盐商请了个山西师傅,这个山西师傅估计在岐山县酿酒呢,只不过今天的岐山县不酿酒,而是酿醋。
所以喝不起茅台,就和茅台的近亲,陕西的凤酒或者山西的汾酒,再不行,就喝岐山的陈醋。
关于盐的故事很多,例如关于因盐而曾经繁华过的古镇,千年古镇一搜一大堆,还有盐道,如西藏阿里地区的”盐羊古道”。盐道是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三条道上,历史最悠久,最艰难的道,因为它是生存、生活之道。
【4】身边产盐地惠安堡、花马池
从西安出发,往西北方向行进,大约行驶400多公里,一路穿过彬州、庆阳、庆城、环县,出了边关,过了萌城,就到了惠安堡了。
惠安堡是宁县回族自治区盐池县下面的一个镇,原先我只知道惠安堡的爆炒羊羔肉好吃,要吃到正宗可口的爆炒羊羔肉,那必须到惠安堡来,即使在银川、在盐池县,也吃不出惠安堡独有的味道。
随着对盐历史过往的了解,我对惠安堡多了一份敬意,也多了一份关注和亲切,历史上的惠安堡曾经承载了那么多的重要过往。
花马池在惠安堡的相聚较远的东北方向,这两个地方都有盐池,惠安堡盐池和花马池,是过去重要的产盐地。
如今盐池县不仅产盐,还有更著名的宁夏滩羊。2008年奥运会期间,经过专家优选,百里挑一,从众多羊肉产地中选中宁夏滩羊作为奥运会羊肉唯一还是唯二的专供。
在惠安堡不远的地方,有个名字特别有意思的镇子——大水坑镇。我之前对大水坑镇这个地名特别不理解,有这样的地名吗?“大水坑”,真有很大的水坑吗?
现在大致理解了,以前这里水草丰美,也有一汪深水,称作湖有些小、称作池又和惠安堡池、花马池不一样,干脆叫大的水坑吧!在大水坑这里,还流出了一条河,名叫苦水河。
历朝历代惠安堡都是西北边关重要的交通枢纽,更是盐运往四面八方的中心和关键,在清朝后期,惠安堡一带盐产量达到巅峰,年产食盐700多万斤。
历史上惠安堡维系着朝廷财政、边关安全,国家大事。
秦朝时,秦始皇这个猛人,派大将蒙恬长期在外出差,驻守边关,驱逐匈奴,并且修筑万里长城。按照历史推演,当时蒙恬北击匈奴,却七百余里,悉收河南地,大致这个时候惠安堡已经划入秦地了。有资料表明,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就修建了一条惠安堡通过都城咸阳的南道,汉朝这条道路得到了延续和加固,今天的211国道几乎和汉朝延续下来的路走向一致。
汉武帝时候对匈奴持续用兵,惠安堡属于北地郡。尤其是汉武帝实行盐铁国营后,对惠安堡通往都城的道路安全尤其重视。
在今天通往惠安堡的国道上有亭口、驿马这样的地名,这些地名默默述说着这段路上曾经的车水马龙,盐车吱吱扭扭的响动。
自汉以后,惠安堡基本上一直处于中原王朝的管辖范围内,因为这里有盐,贸易繁华,一批批少数民族迁徙到这里,最后在这里完成了民族的融合??脊叛Ъ以诨莅脖の髂戏较虻耐南胤⑾至瞬悴愕⒁斐7岣坏奈奈?。
北宋“重文轻武”,崇尚文化至上,士大夫阶层风生水起,武将的地位不高,结果是边关不稳,惠安堡就换了主人,成了西夏王朝的摇钱树。
当时北宋对惠安堡一带的盐实施禁运,意图断了西夏王朝的财政来源,结果是走私猖獗,盐价飞涨,边关鸡飞狗跳,原先归顺宋朝了,又纷纷做了乱,惠安堡成了贩盐、走私、武斗、武装割据的三角地带,持枪带刀、劫持盐货,每天都发生许多惊心动魄的事情。
结果是西夏王朝势力越来大,从盐中获利竟然比禁运之前翻了几番,反观北宋禁运下来财政补贴吃不消,民众怨声载道,最终禁令成了一张废纸。
看来,动不动不做生意,不来往,实施禁运、断绝关系不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脸可以撕破,贸易该进行还得继续,生意该做还继续往大的做。总是要关心民间疾苦,关注衣食住行最根本的问题。
到了明朝时期,老朱家倡导天子守边关,仿照秦朝修建长城,将惠安堡包围在长城里面。明朝时期惠安堡一带一直牢牢掌握在中原王朝手里,惠安堡盐池、花马池稳固的为国家提供这财政支持,边关稳定,惠安堡繁华,盐路繁华热闹,长城巍巍耸立。
今天在宁夏一带战国长城、秦长城、明长城混杂,许多长城都成了一截、一堆的黄土台,有些地方被拦腰截断,来往车辆穿越而过。
惠安堡、花马池一带的盐曾为当时的陕甘宁边区政府提供了25%到30%左右的财政支持
如今惠安堡成为一个普通的小镇,花马池还继续生产着食盐,但是有多少人知道花马池呢?
如果不是工作原因,不是石油开发区域跨过了惠安堡,我也不知道惠安堡的。至于花马池,像是传说一样,花马池多么美丽的名字,一个让人充满美好联想的名字。
花马池的名字是换马池演化过来的,很久的以前,历朝历代这里是中原王朝与草原游牧部落交织的地方,一边相互战争、一边又相互进行贸易,搞好贸易再继续战争。古代在盐池这里换马、换盐,中原的人用粮食布匹等等换回边关的盐、草原的马。
现实中的花马池在陕北,在陕北的定边县。一个地方带边字,多是边关、边塞、偏远的地方,加上一个定字,寓意边塞安定、平定、稳定。
历史上的花马池成为乌池,产量稳定,并且其产的盐泛青色,粒大、色青,味道醇正,人称青盐。
这汪盐池,千百年来,默默奉献、付出着,就像今天的石油、天然气一样,从遥远的边塞而来,踏着无数辛苦劳作人的足迹,不辞万里,走入这繁华都市,走入寻常百姓家,走入无声无息的日子里。
盐给了我们富庶,给了我们依靠,给了我们内心的稳定和未来的支撑。曾经在最艰难的日子里,陕甘边区就是靠着这汪盐池,获得了发展生机和壮大的力量。
唱出“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歌词,我们来到南泥湾,想起了三五九旅这支部队。
三五九旅的编号来自于陕西富平庄里镇的一次改编,这支部队在南泥湾的开荒造田,为边区粮食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
在南泥湾进行大生产的同时,1940年三五九旅的战士奉命进驻花马池,筑坝、修水道,开始了食盐生产工作。
花马池的盐通过边区封锁,运往四面八方,为边区换来了布匹、医药、紧缺日用品,买回来消灭敌人急用的枪支弹药,有力支撑了边区的财政,个别年份来自花马池的食盐收入,占到边区财政收入的40%以上。
以后,如果有机会到花马池去,打量它的目光是不一样的,内心的憧憬感情是不一样的,脑海里回荡的是战士们打盐的火热场面,一车车手推的盐车,排着长队,走向远方。
【5】身上的云痂、与盐相关的往事
盐曾经给了我们一整个冬天香脆的支撑
每年秋天晴好的日子里,红的萝卜、白的萝卜、绿的辣椒、红的辣椒洗净,晾晒掉上面的水分。
三两个半米高的青黑色瓷缸也在太阳下斜斜地向着太阳,暖暖的阳光晒进了缸底,将整个缸子晒得热烘烘,将细菌呀啥的,在阳光下晒的飘散了。
锅里的水烧开了,白花花的盐加了进去,放凉,腌菜的盐水就准备好了。
萝卜一缸、辣椒一缸,慢慢等着,一切要靠时间,不能着急,时间酝酿着日子里的味道。经过时间的酝酿,萝卜、辣椒的味道就变了。
除了缸里的萝卜、辣椒,土地里也要储藏一些。挖个菜坑,放入萝卜、白菜,盖上玉米杆、谷草杆,用干净的黄土埋了,过年的时候、想吃的时候,拨开土层、掀开草帘子,清脆的萝卜、白菜一溜一溜静静等待着。
日常日子里就吃腌的咸菜,红萝卜、白萝卜,红辣椒、绿辣椒的,几乎每天都是这些。有时候,从咸菜缸里捞一块萝卜,用水洗洗,切上一块,再拿一个馒头。一小块咸萝卜,就解决了一顿温饱。
乡下都是吃两顿饭,冬天的早上多是一碗小米粥或者玉米榛子,热锅里舀出来盛到碗里,粥上面抄上几筷头炝了油的咸菜萝卜丝。
端着这碗热粥,在阳光暖和的日子里,走出大门,挤在门口,晒在太阳里。过去,乡下的饭差不多的时间点,一到饭点,多是聚集在阳光好的人家门口,热热闹闹聊着天,一碗饭就见了底?;氐轿葑永?,在从灶火里掏出一个炕的焦黄的馒头,掰开了,热气腾腾的,夹上咸菜,抹上的点油泼辣子,馒头就夹好了。边走边出门,该上学的上学,该外出的外出,忙乎的日子有开始运转了。
缸里的咸菜与土里埋的萝卜、白菜搭配着,能吃到来年开春,新鲜蔬菜长出来的时候。
远离家乡上学的学生,每周从学?;匾惶思依?,背上一周的馍馍,装上一罐子咸菜,就是在学校里一周的食粮了。日子稍好一些的人家,能在学校的灶上,偶尔改善一下伙食??垂镀椒驳氖澜纭返?,大致能想起这样的画面,在一个下雪的日子里,孙少平在大家都走后,拿起属于他自己的非洲黑馍馍。
那时候日子苦,我身边许多同龄人,上学的日子里都有过开水泡馒头,就咸菜的经历。
咸菜给了我们那些日子里最温暖的安慰,给了嘴里、胃里最妥帖的滋润,在平淡的粥、馒头里,还寻找出了甜丝丝的香味和长久的回味。
我们对盐曾经粗犷的吃法
上小学、初中的时候,我是没有吃过早饭的。确切的说,几乎没有早上8点前吃东西的记忆和经历。
学校上学的时间是配合着农时的,太阳出来,农民要去田里劳作,孩子的事情先放在一边。
到了冬天,孩子们都是摸黑上学的,早上东方没有一丝亮光,还是一片黑漆漆的时候,我们这些学生就要去上学。
为了壮胆,都是好朋友这个早上起来了,然后敲另外一个好朋友家的大门,约定好了时间,在大门口等着,一个串一个,约上三两个的,早上一起去上学。没有手电筒打亮,就这样穿越在黑漆漆的黎明前,凭着熟悉的路,往前走着。
有时候值日时,就要早走,一个人穿越黑漆漆的夜,其实心里还是好害怕的。你想想沉静的黑夜里,一个瘦小的身影无声地、急匆匆走在黑夜里,是不是有些孤单和寂寞呢。树上猛然一声鸟叫,孩子是不是心里也是猛然一吓呢。
到了学校,叽哩哇啦先朗读一阵书,然后就到了跑早操的时间了,有时候跑早操时天也刚麻麻亮,跑着跑着,我们迎来了黎明。
一大早孩子都是急匆匆地,那有吃饭的功夫,再说谁给娃们做饭呢,大人们都歇着呢。如果觉得早上学习肚子饿的熬不住,最多走时给书包里塞上一个冷馒头。
课间休息时,除了在教室外晒太阳、挤暖暖外,偶尔会挤在一起吃冷馒头。(挤暖暖最热闹,孩子们靠着墙角一个挨着一个使劲挤,喊着叫着,浑身就暖和起来了,天冷就孩子们自觉发明了取暖方式;还有一个取暖方式是跺脚,双脚一起跺,也很快会暖和起来)
班里总有热心的同学,经?;岽懦月返恼毫?,我们吃的非常开心。所谓蘸料,就是干辣椒面和了盐巴,盐味要稍微重一些,这样吃起来才够味。掰一块馒头,狠狠地照着辣椒面用力一压,馒头上就沾满了美滋滋的盐辣子面。一帮男同学吃的非常开心,最后剩下的辣椒面,也舍不得扔掉,如果剩下的多,包起来,下次再吃;如果剩的少,有同学打扫战场,直接倒进口里,干吃起来,味道非常之过瘾。
这是吃干辣椒面的情形。
辣椒青的、红的时候,我们也吃,吃法也很豪爽的。
青辣椒长的翠绿的时候或者浑身红彤彤还带着翠劲,左手心里放点盐巴、握着馒头,右手捏着几个辣椒,吃一口馒头,用辣椒蘸一下手心里盐,狠狠咬一口,简单粗暴,却过瘾。吃完一个辣椒,辣到头上冒汗,身上却吃的舒服。
小孩子身上的云痂
那时候,似乎自己里啥都缺,只不过不怎么缺盐。
夏天的时候,小孩子要么光着上身,要么穿个背心。小孩子哪管日子的苦,伤心时哭一鼻子就过去了。不管天有多热,太阳多晒,小孩子总是跑着的、笑着的,寻摸着好玩的、新奇的东西,捉知了。也不管太阳热、太阳晒的,光着脚板,踩在滚烫的黄土上,不怕瓦砾、碎石子,小孩子的脚都是结结实实的,光脚跑一个夏天哩!
日子里贫乏了,就不太讲究卫生了,累了困了就睡,睡起来就忙。小孩子没有被大人指使、安排的时候,就自由了,四处跑着。
云痂,好诗意的名字。
云痂长在小孩子的前心后背,长在小孩子的背心上,像云、像山峰起伏,又像大海白花花的波浪,我们那时都称做云痂。
云痂是小孩子的热汗凝结的,跑得流汗了,汗被风吹干了,汗里面的盐渍就结出了白白的花,连成一片一片的,大人说是云,结到小孩子的前心后背,结到背心上了。大人们看到后,就逗着小孩子说:你要腾云驾雾了!
云痂现在大致是没有了,见不到了,生活好了,我们都讲卫生了!
——八百里秦川也有产盐地,来自卤阳湖
我的老家,往南十多里路,就有一大片荒草滩,我们这里的人管这里叫卤泊滩,我小姨家的村子就在卤泊滩旁边,村里往南人家的井水是苦水,隔着一条马路往北人家的井水是甜的,甜的很。
5、6十年代的时候,卤泊滩的水波还是比较大的,听老人说 ,从富平县刘集镇往东整个一大片,一直到蒲城县境内,还是一大片一大片的水。
这里水草丰美,远处的人都来这里给猪呀、羊呀、牛呀割草,成了许多不明的小动物、小鸟的乐园。
历史上的卤泊滩实际是一片湖海,叫做卤阳湖。
在陕西蒲城一直到陕西富平沿着卤泊滩一带,民间一直传说一个故事,有人说是寇准拜水(因为寇准的老家也在卤泊滩的岸边),官方记载是杨爵拜水。
大致意思是一样的,宋朝时,这个卤阳湖还是一片汪洋,水波荡漾,佑护湖岸两旁的百姓,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我听到的故事是,卤阳湖发洪水,久久不能退去,宰相寇准对着湖水是三叩头,湖水随即渐渐退出。
官方公布杨爵拜水也是拯救黎明百姓,怕朝廷发现这个富饶之地,横征暴敛,实在没有好的办法,就对着湖水进行祭拜。原文是这样的:杨爵流下泪来,心中一急,提袍跪地,面对卤阳湖神情地说:“龙王在上,蒲城县令杨爵为救卤阳湖畔一方百姓,宁愿弃官受罚,不忍百姓受害。望龙王能上奏天廷,在皇帝到来之前暂息湖水三天,让百姓和杨爵躲过此难。后来湖水就渐渐退去了。
当然这是美好的传说。卤阳湖变成卤泊滩也是自然环境、大地、云雨,宇宙运转自然而然形成的。
这片卤泊滩在唐朝以前就产盐了,这里的盐与历史风云一起,起起伏伏,朝廷、地方、私盐业主等等纠葛在一起,这期中也浮现着关中刀客的身影。
卤泊滩因为地域广阔,沿途没有重镇相连,治理难度极大。历史上官方往往采取禁的办法,导致私盐横飞。朝廷、地方官员与民间长期进行拉锯战、博弈战,各种黑道白道穿梭期间,卤泊滩这一带经常是刀客厮杀,故事颇为凶残。
在最艰难的战争日子里,在山西盐池、沿海、南方盐运不进来的时候,卤泊滩的盐给了关中川道一直到甘肃天水往西一带最安心的保障,还有这里能产盐,保障陕西关中一带人有盐吃。
7、8十年代,整个卤泊滩是热闹的,这里星落分布着许多的许多的小作坊,小作坊有的是生产队的、有的是乡镇的。这些作坊为集体服务,挣着工分呢。在这里的主要工作就是用卤泊滩的卤水炼制芒硝(制造炸药、化肥),副产品就是食盐。那个时候,这里产的盐叫锅板盐,盐结晶行成后,像一块硬硬的锅板,拿个小锤锤,敲成碎块。
卤泊滩至今还有一个大的农场。这个农场大致是五六十年代就有了,这个农场里面关的都是犯人,我们都称呼他们为劳改犯。
农场进行大片大片的造田,附近的村庄经常到农场的里偷东西,吃不饱么,家里缺么,缸里都见底了。
农场有时候派人出来撵,往空里放抢,有时候放出话来,说是放出重刑犯出来,抓住偷盗的立功里。大家想想,这些犯人见着偷东西的,那是两眼放光,拼了死命往前追。更多的时候,农场像是普度众生的善者,知道大家都不容易,吓唬吓唬大家,没有真的派人往死里追。
前五六年,陕西关中降了一场大雨,神奇的是,这场雨后,在蒲城县南面出现了一整片绿汪汪的水。后来风吹日晒,这汪水也不散去。后来,蒲城县在这里修建了卤阳湖国家湿地公园,我们又多了一个可以休息闲散的地方了。
网上是这么说的:卤阳湖国家湿地公园位于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西南五公里处卤阳湖开发区境内,属陕西关中平原典型的天然兼人工型湖泊湿地,东西长30公里,南北宽1.5-7公里,海拔372-400米,总面积1470公顷,是具有内陆型湖泊湿地水域、沼泽、草甸和森林等原生态显著特征的湿地。
希望卤阳湖的湖水能碧波荡漾,像曾经过往一样,滋养两岸的人民。
【6】盐池是个宝,过去是现在以及将来更是
过去我对盐的知识了解很少,只知道盐是百味之首,炒菜做饭要放盐,要不然淡之无味。
随着多读了几页资料,感觉知识立马丰富了许多,立马觉得自己收获什么宝贝,很是开心。
这盐真是个宝。以前开玩笑说,你家里有矿呀!
自古以来,要是真有矿,那必是大富大有之家。
古时候,谁家有盐矿、垄断了盐的生意,那必须是一方巨富。
到近代,谁家有煤矿,谁家的掌柜的是煤老板,那必须财大气粗。
如果石油天然气放开,谁家要是有油矿,你想想迪拜,想想那些产油产气国家的富豪,就能明白,你该是要多奢华就能多奢华。只是,现在国家对原油开采实行严格的管控,不允许个人进入。
如果政策允许,你家里现在有盐矿,我、我们必须对你高看一眼,因为现在的盐矿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盐矿咧!
除了海盐,内陆产的盐都是来自井水、或者湖水,这些水统称为卤水,因为把石头化在里面了,卤水都是高矿化度。过去,受制于技术、认识及社会发展限制,人们从盐卤里获得的物质很有限,除了工业用硝外、食盐外,几乎没有其他物质。
当今社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优质原生的保健品、原生的鱼羊海鲜受到热烈追捧。同事加上国家之间利益不同,对于紧缺、稀有、关键资源的争夺,历来都是明争暗斗,可以说谁家拥有盐湖多,谁家在下一个赛道可能就抢占了先机。
卤水里孕育着高质量的天然保健品——螺旋藻
以后没事,有钱,没出花时,买点螺旋藻尝尝。
螺旋藻来自宇宙洪荒时代,是非常非常有历史,见过地球上发生的各种大事,历经岁月洗礼,是一种古老的不掉牙的生物,在地球上已经生存了35亿年之久,掰起指头算算,似乎算不明白35亿究竟有多长。
在你吃过的鱿鱼海参、东北人参、鹿茸、灵芝等等食物和螺旋藻比,那都是甘拜下风。
经过科学家严谨的证明,目前没有一种食物所含的营养素能超过螺旋藻。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医生诊断说你缺乏这个、缺乏那个的,你要吃不同的药片时,可能单一的螺旋藻就能替代这众多的药片。
螺旋藻是人类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含营养素成分最多的食物,仅仅只需1克,其营养含量就与你吃1公斤瓜果蔬菜肉片片相当。
螺旋藻与盐湖、与盐卤有啥关系?
最原始的螺旋藻就生长在盐湖中,与天然湖水相互依存,是自然生长在盐湖中的原始藻。螺旋藻是原始的,35亿年的风雨雷电不改初心,保持最初的本真。
电视上、网络上,过一段时间,广告上就会出现铺天盖地、轰炸式的宣传,某一种保健品横空出世,任尔东西南北风,你只记住一条,我只相信螺旋藻。
现在利用天然盐湖养殖螺旋藻已经成为共识,是最经济,最稳妥的养殖方式。相信,在我们全民长跑,重视自身健康的当下,螺旋藻大有可为,盐湖大有可为。
另外,现在盐湖养殖已经开辟了一个新的蓝海。盐湖里生长一种卤虫,是优质鱼虾的绝佳饲料。你说说这名贵的东西就是矫情,吃就要吃特别的。卤虫现在是供不应求,这个咱能理解,到了饭店,请人吃饭,往往得来点硬菜,高档鱼、名贵鳖啥的硬要点一两斤。这些东西都爱吃卤虫,现在往往是一虫难求。
新能源的赛道上,我们还得靠盐湖
我们的手机电池,全是锂电池,目前似乎别无它样。电动自行车现在也是锂电池大行其道。至于,纯电动汽车、插电混合汽车,所用的电池全是锂电池,不管三元锂电、磷酸铁锂,都离不开锂。
这个锂矿不是炸山采石,或者挖深坑从地下挖出来,我们用的锂多是从碳酸锂中提炼而出。而碳酸锂几乎全部来自盐湖。
中国的锂电约占全世界储量的三分之一。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唯一天然原生的锂盐矿——碳酸锂,在西藏日喀则的仲巴县。
仲巴县有一个盐湖——扎布耶盐湖,这个湖是个金湖,各种稀有资源含量异常丰富,舀一碗湖水,相当于舀了一满碗的金子。扎布耶盐湖是目前世界上已开发的3个超百万吨级锂资源盐湖之一。
有个国家名叫玻利维亚,也是个土地大国,国土面积有113万平方公里,在全世界将近200个国家中排名二十多位。这个国家属于高海拔国家,平均海拔超过3000米(比青海西宁市的海拔还高,由于在南美洲气候应该比西宁温和一些)。
玻利维亚是世界平均海拔最高的高原国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因此被称为“坐在金矿上的驴”,这个比喻好奇怪,怎么得来的?为啥不是马,不是牛,不是骆驼呢?我们喜欢的羊驼,大概率都来自于玻利维亚,全世界90%的羊驼都来自玻利维亚。
玻利维亚有一条湖,这条湖名叫乌尤尼盐湖,被誉为天空之境(茶卡盐湖也有这样的美称),只不过乌尤尼盐湖知名度更高,乌尤尼被誉为上帝的镜子。
扯远了。为啥提到玻利维亚,因为玻利维亚的乌尤尼盐湖是世界上最大的盐湖,仅仅盐的储量,就够全世界人吃上几千年,甚至上万年的。
乌尤尼盐湖蕴藏的锂资源,几乎占全世界锂资源的一半。随着新能源进入快车道,也许这个南美洲的穷国家,未来将变成富得流油的豪横国家。
查询资料,发现特别有意思的一件事,玻利维亚有一座世界上最奇怪的监狱:SanPedro (圣佩德罗)监狱。犯人就像租客,要为所住的牢房交房租,而监狱就像一个劳务市场,犯人都有工作。同时监狱是对观光者开放的,但参观时必须由一个犯人充当安全向导。另一个怪现象是,监狱中的囚犯可将家属带进来,孩子们可以成群结队地随意游荡。许多囚犯的孩子与伴侣在监狱内比在外面贫困城市街头更安全。
没想到,盐的世界这么丰富。
一个盐湖,现在就是一座金矿。
盐湖里不只有锂,还有钾,还有更多已知和未知的。例如,在中国的天空之境——茶卡盐湖,食盐已经堆积成山了,成了盐湖的负担了,茶卡盐湖需要更多的农业化肥氯化钾,植物不要食盐、要钾,食盐是生产氯化钾的副产品。
盐——氯化钠今天在盐湖,已经扮演了另外一个角色,成为景点、景色。
再普及一点我刚知道的健康知识:世界卫生组织(WHO) 建议每人每日摄入5g 以下食盐,可预防冠心病和高血压,我国规定成人每日摄入6g食盐即可满足机体对钠的需要。
5克盐究竟有多少,有没有参照物?有好心人、热心人给我们计算出来了,5克盐大概有60粒米,因为12粒米大概是一克,所以5克大概就是60粒米。
以后,每天吃盐时,旁边数60粒米比划一下,只是米轻盐重,这个标准参照意义不大。有个更简单的办法:5克盐大概也就是啤酒盖的一平盖多一点点。以后,给厨房里多放几个啤酒瓶盖子。
最后再回答一下前面的问题,狮子、老虎是怎么补盐的?
老虎、狮子吃生肉,连肉带动物的血全吃了,这些血里面基本满足了老虎对盐的需求。
猴子的盐从哪里来?从舔盐石,吃岩土而来。猴子之间,喜欢相互捉虱子,相互梳毛。猴子身上的汗珠蒸发后,会留下盐颗粒粘在毛发上。猴子们相互梳毛,顺便挑拣盐粒放在自己嘴里,美得很,一举两得。
有“食铁兽”之称的大熊猫,它并不是真的吃铁,有时会跑到山民的家中舔铁锅中残留的盐分,人们误解了它的行为才一度用“食铁兽”称呼它。
以前的原始人类,以狩猎为主,并不需要刻意补充盐分。因为动物血液,肉类这些食物完全可以提供充分的盐分需求。
但人类开始进入文明后,由原始狩猎进入农耕文明。以谷物为主粮,就再也没有办法补充盐分。因为谷物中是没有盐分的。就需要寻找自然界中的矿物质氯化钠,额外去补充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