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钢琴的孩子,都逃不过郎朗这个名字,而说到郎朗,又不得不提起他的父亲郎国任。
作为国际一流的钢琴家,郎朗无疑是成功的,而对比那些大师级人物背后的琴童父母,能在名气上与自己的孩子齐名的,恐怕也只有郎国任一人。
郎国任是典型的东北爷们儿,也是典型的中国式父母,他的名气,就来自于他典型的“虎爸”作风。郎朗小时候,为了带儿子去北京深造,他毅然辞掉了自己在家乡的特警工作,留下妻子一人在家赚钱养家。
这种孤注一掷的行为最终成就了郎朗,但也曾使郎国任丧失理智。
一次,郎朗因为参加学校的合唱团排练,耽误了回家的练琴时间,郎国任便发疯似地怒吼了起来:
“我为了你放弃我的工作,放弃了我的生活!你妈为了你拼命干活,勒紧裤腰带过日子,每个人都指望着你,你倒好,回来这么晚。
老师不要你了,你还不练琴,你还不照我说的去做。你真是没理由再活下去了。
只有死才能解决问题。即便现在就死,也不要生活在羞辱之中!这样对我们俩都更好。首先你死,然后我死?!?/p>
郎国任把一个药瓶塞在郎朗手里,让他选择吃药或者跳楼,如果用现在的教育眼光来看,郎国任的做法无疑是偏激而无效的,但在郎朗身上,这套霸权主义式的教育竟然发挥了作用。
尽管这件事无可避免地给郎朗的童年蒙上了阴影,却丝毫没有阻碍他前进的步伐。甚至在后来接受采访时,郎朗也把自己的成功归结于父亲的培养:
“我很幸运,有这样一个伟大的父亲?!?/em>
郎国任最终获得了儿子的理解,却没能说服更多的人。直到今天,仍然有很大一部分人因为郎爸的教育方式而对郎朗的才华有所质疑。
“就凭他父亲那种教育,我对郎朗无感?!?/em>
“他练琴是他父亲逼出来的,所以他肯定不热爱音乐,所以没有灵魂?!?/em>
郎国任走了一条偏执的路,抛开郎朗的天赋不谈,放弃自己优厚的待遇、与妻子两地分居20年、在上世纪90年代举债6万元送郎朗出国比赛,都使这条路变得更加不可复制。
2012年,郎国任出版的《我和郎朗30年》一书终于使大家有了管中窥豹的机会,然而作为一名琴童家长,我深切地知道围观的群众需要的是一些更为脚踏实地的经验。
孩子是否适合学音乐?如何让孩子坚持每天练琴?如何激发孩子的兴趣?对于每天处于水深火热的琴童家长来说,这些问题要比如何让孩子成为钢琴家来得更迫切。
自从肉卷学琴以来,我查阅了大量书籍、网站和公众号,艺术普及倒是有些做的不错的,但说到优质的艺术教育类资源,连凤毛麟角都算不上,简直就是没有。
一年半时间过去了,除了自己没事读些古典音乐教材之外,我所掌握的音乐教育理论几乎没有什么提升。钢琴本来又是一门孤独的学科,你很难像陪孩子上奥数英语那样,扒拉个在一旁玩手机的同班家长聊上几句。
相比之下,西方国家在沟通互助方面就要先进很多。西方文化虽然不讲人情关系,却很喜欢互帮互助,戒毒戒酒有互助小组,家暴丧亲有互助小组,就连孩子不听话这种鸡毛蒜皮的小事儿也能轻而易举地找到组织。
在这种互助模式的启发下,美国作家Amy Nathan编写了一本名为《乐童家长必备指南》的书。她通过问卷调查、电话访谈和面谈等形式,征集了265名志愿者的建议,这其中既包括职业音乐家及他们的父母,也包括音乐教育者和其他领域的专家。
讨论的主题则覆盖了乐器演奏者成长的全过程,从幼儿音乐启蒙,到教师和乐器的选择,再到家长如何陪练以及如何走上专业,书中都进行了详尽的说明,能够为不同阶段的家长和孩子提供学习思路。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本书中,很多教育家都肯定了父母对于琴童的重要作用。
芝加哥大学和西北大学著名教授本杰明·布鲁姆曾经对21位顶级音乐家和99位在其它领域取得世界级成就的人进行过一项研究,认为“没有人在只有天赋的基础上仅凭自身的学习就达到极限,家庭和学校在他们通往完美之路的每一步中都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而在《乐童家长必备指南》中,被各受访者提到最多的几个父母的关键作用就是:明确目标、激发兴趣、适度陪伴和避免完美主义。
为什么要让孩子学琴?
肉卷学琴的前半年里,我一直都处于迷茫状态。
家里摆着钢琴,我也有一点音乐基础,按理说肉卷学琴应该是水到渠成。但想归想说归说,真的把肉卷推上学琴之路,则又是另一回事了。
那意味着家长和孩子需要投入足够多的时间和精力,意味着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的不停歇,我既对自己没信心,也对肉卷没信心。
最终决定学琴的契机,是肉卷中班下学期的时候,幼儿园开了乐器课,肉卷又偏偏被音乐老师选中了。半推半就地学了一个月,问题就出现了。
肉卷那时还处于玩乐的状态,每天没有任何to-do list。在这种情况下,我不知道该不该每天把她按在琴凳上练习,也不知道她是否真的喜欢这个黑不溜秋的大家伙,甚至都不知道老师所谓的“乐感好”到底是客套还是确有其事。
我既担心她跟不上同龄孩子的进度,也怕过分施压会让她产生抵触。
这种游移的态度时常让我不知所措,一直持续了长达半年之久。
究其原因,是我和老公的教育理念发生了偏差。
老公认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是需要有一件必须做的事情来磨练意志的,钢琴恰好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而我则想把音乐作为一件美好的礼物送给肉卷,我希望她能从音乐中发现乐趣,而不是把她的童年塞满枯燥乏味的基本功。
由于我一直没能找到内心的支点,也就无法狠下心来每天督促肉卷坚持练琴??嫉募柑每?,肉卷还能凭借小聪明蒙混过关,随着课程的逐渐深入,便越发跟不上节奏了。
经过查阅大量资料和老师的充分沟通,我和老公终于明确了肉卷的学琴目标:培养一门爱好,提升音乐素养,争取考过业余十级。
而在这个框架下,我们也很容易地找到了接下来的折衷方案——每天练习,但练习的前提是保持兴趣。
于是,心情好的时候就多练,心情不好的时候就少练,何时强硬,何时妥协,也就很好把握分寸了。
郎朗能够从幼年就一路毫无懈怠地走下去,就是因为郎国任从妻子怀孕时就已经决定将儿子培养成世界级的钢琴家。
所以从郎朗出生起,郎国任就着力培养儿子的音乐志向,并把全部心思投入到自己的伟大“事业”上来。
郎朗在中央音乐学院学习的那段时间,郎国任不仅旁听儿子的课,也想办法去听其他教授和外国大师的课,凭着自己的音乐基础,他将一切有用的方法和观点都传授给郎朗。
在郎国任的生命中,一切行为全部指向郎朗,从亲子关系上看,这是扭曲的,但从他的教育目标出发,这同样也是极其有效的。
如何让孩子爱上弹琴?
因为《猫和老鼠》,郎朗爱上了钢琴
在《乐童家长必备指南》中,职业低音提琴演奏家拉南·迈耶的母亲提到:“孩子们不想练习绝对跟太阳每天早晨都要升起一样正常,甚至一些专业的管弦乐队成员也是如此。”
在激情没被点燃之前,小乐童们很难有意识地主动练习,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对钢琴失去了兴趣,而是人类的天性使然。而对于初学者最有效的激励方法,就是奖励。
有一种育儿理念认为,家长不应该用小红花、小印章这样的奖励方式来控制孩子的行为,促使孩子主动自发练琴的应该是他们的本心,而不是妈妈手里的公主贴纸。
这种观点认为,外部奖励容易使孩子忽略内在动力,从长远看是不利于儿童成长的。
但是,现实总是和理想背道而驰。克利夫兰音乐学院的桑德拉·夏皮罗就表示:“这种想法太过理想主义。每个人都喜欢在工作结束时能有奖励。对于成年人而言,你的奖励就是你的工资?!?/p>
如此看来,要求孩子像大人一样具有顽强的毅力和明确的目标显然是过于完美主义了。
事实可能是,在学习初期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都需要变换着花样来帮助幼小的孩子找寻到音乐中的乐趣,这种乐趣或许来自他们对音乐天生的领悟力,或许来自奖励印章或毛绒玩具。
正所谓“万事开头难”,这样的“被动学习”可以支撑孩子们渡过最初的难关,直到他们储备了足够的内在动力可以独自前行。
除了奖励之外,设计各种游戏也是活跃学习气氛的最佳手段。在《乐童家长必备指南》中,很多家长和老师都分享了很多有趣的方法。
对于较小的儿童来说,父母可以把家里的毛绒玩具摆在钢琴周围当听众,并进行角色扮演,要求孩子演奏需要练习的曲目。
对于大一些的孩子来说,可以用抓阄游戏缓解孩子的练习压力,父母可以把每周需要练习的内容放进彩蛋或纸盒中,让孩子每天抽取其中的一部分进行练习。
而对于二胎家庭,则可以进行更有意思的寻宝游戏。由一个孩子将写有练习曲目的卡片藏在屋子里,另外一个孩子找到一张便要演奏一首上面的曲目。
除此之外,家里有两个乐童的最大好处是可以进行四手联弹或组建家庭乐队。
钢琴是一种“孤独”的乐器,无论是在学习还是演奏过程中,都很难体验到合奏的乐趣。通常情况下,只有经过数年练习的钢琴家才有机会在管弦乐团中拥有一席之地,因此,为孩子创造一些合奏的环境是很有必要的。
如果是独生子女,这一部分也完全可以由父母或其它会玩乐器的家庭成员代替。
众所周知,郎国任就曾是沈阳空军文工团的一名二胡演奏员,尽管在基本功的练习上,他对郎朗采用了十分严格的军事化管理,但在练习曲调的时候,郎国任也经?;嵊美?、唱歌甚至跳舞的方式给郎朗创造另一种轻松的、启发式的氛围。
郎朗与父亲郎国任合奏《赛马》
孩子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
郎国任在一次采访中说,他首先是家长,第二是陪练,第三是教练,除此之外还是老师。
郎朗到国外参加比赛时,家里连电视机和录像机都没有,郎国任就天天听半导体、看音乐词典。正是在他的帮助和引领下,郎朗才总是能在短时间内取得超群的进步。
在媒体访谈中,郎国任曾被问道自己在郎朗的成才道路上的影响,他这样答道:“郎朗受我影响的比重,儿时占70%,10岁左右占50%,13岁占30%,现在只占0.1%?!?/p>
在不同时期,父母在孩子生活中的比重不尽相同,过度的参与和疏离都是不妥当的。郎国任对于自己清楚的定位,无疑是郎朗最终能走向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乐童家长必备指南》中提到过这样一个案例,萨拉·奥德纳是一位抚有6个孩子的乐童母亲,由于需要照顾其他五个孩子,在她的大儿子练琴时,她仅仅是在另一个房间不断地大喊“再来一次”。
然而她忽略了,在孩子学琴初期,往往是需要他人的帮助和指导的。情感上的缺失使她的大儿子逐渐感到气馁并开始排斥钢琴,这种情况直到她更多地参与到音乐中来才得以改变。
与此相反的是,单簧管手理查德·斯托茨曼在最初学习时,他的祖母总会在一旁安静地陪伴他。
听众会给人以存在感,正如他自己所说:“当你的练习无人聆听的时候,你自己甚至都不会留心去听。你会不假思索地继续下去,同时也无法完成任何目标?!?/p>
令人遗憾的是,大部分家长都无法做到在陪伴时一言不发,你会不断听到错音甚至是敷衍的练习,而这也正是考验琴童父母忍耐力的紧要关头。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越来越需要心理上的断奶。这时,陪与不陪,说与不说,都可能成为压折亲子关系的最后一根稻草。
其实,陪伴练琴和陪写作业异曲同工,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只要当一个坐在孩子身边的聋哑人就好。
父母最易犯的问题通常在于过分的完美主义,今天学了指尖站立,就不允许再有折指的情况发生,明天学了掌关节支撑,如果孩子依然塌手腕就是不认真的表现。
事实却往往是,每个技巧的熟练掌握都是长期练习的结果,正所谓“一口吃不成胖子”,给孩子充足的时间消化吸收往往是通往优秀的必经之路。
用旧金山音乐学院约翰·麦卡锡的话说:“完美主义对音乐来说是绝对需要防范的职业危害?!比绻改富蚯偻诠刈⒘废爸械拇砦?,势必会丧失一部分音乐的乐趣。
在《乐童家长必备指南》中,身为钢琴老师的桑德拉·夏皮罗提到过自己一次特殊的比赛经历。尽管她在一场国际钢琴二重奏比赛中忘记了谱子,但由于她们整体的音乐性和对音乐的把握远超其他选手,因此依旧赢得了比赛。
钢琴大师鲁宾斯坦曾在他的回忆录上写过这样一个趣闻,有一次他去观看霍洛维茨的音乐会,演奏结束后,霍洛维茨有些遗憾地对他说:这一场我弹错了两个音。而鲁宾斯坦当时的想法却是想用所有的财富来换一场音乐会的两个错音。
事实是,没有一位大师能保证自己从不犯错,甚至很多时候,对错误的应变处理也能反映出钢琴家的音乐素养。
曾经有一位著名的钢琴家在独奏表演上忘记了乐谱,但他立刻用一段即兴演奏弥补了记忆的空白,甚至一些对乐曲不熟悉的听众根本没能发觉这次失误,这不是一次完美的演奏,却是一场大师级的表演。
音乐首先是一门艺术,其次才是技术。比完美更重要的,是演奏者与听众的交流与互动,这也是现场表演的魅力所在。
《开学第一课》上,53指机器人VS.郎朗
所以,既然我们希望孩子在音乐中找到乐趣,又何必苛责过程当中的不完美呢?
对待音乐的态度,其实就是对待生活的态度。每一次疲惫时的坚持和克服困难后的喜悦,都谱写了我们精彩的人生。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都有属于他们自己的成长之路。成功可以被无数次借鉴,却永远无法复制。
所以作为琴童父母,我们无须焦虑,无须担忧,只需要安静地在孩子身旁耐心守候。终有一天,孩子的心头会绽放出炫美的生命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