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上大学的时候,文学老师分析哈姆雷特的性格,把它概括为忧郁和犹豫。
这种概括很有说服力。但关于哈姆雷特犹豫的原因,老师解释的并不准确。他当时的解释我到现在依然记得:造成哈姆雷特犹豫的原因是脱离群众,以及面对封建统治者时的力单势薄。
实际上,我认为,造成哈姆雷特犹豫的原因绝非如此,老师不过是按照教学参考书在照本宣科?!豆防滋亍分猿晌澜缥难Сだ戎械囊豢琶餍?,是因为在创造哈姆雷特这一形象时,莎士比亚给他注入了人性,使他不只是一个复仇的机器,也不只是一个试图发动宫廷政变的阴谋家,更不是一个胆小如鼠的无能儿。
人性是什么?关于人性,中外不少名人都进行过论述。总的来说,它指的是一种人们生来就具有的天性。对于这种天性,有人说它是一种善,也有人说它是一种恶。更多的观点则认为它是一种既包含善也包含恶的矛盾混合体。
本人对“人性”的理解是,它是普遍存在于人类个体意识中的一种标准,它的内涵包括对自我行为的肯定和否定;对他人的接纳、宽容、嫌弃和厌恶;对亲情、友情和爱的渴望及坚守。人性的基石是同情心、愧疚感、羞耻心、荣誉感。人性的对立面是兽性。
在《哈姆雷特》这部剧作中,哈姆雷特的使命是替父亲报仇,但报仇的对象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敌人,而是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叔叔。这里关涉到亲情伦理,关涉到宗教有关天堂和地狱的信念,同时关涉到理性与人性的冲突,以至于,当他举剑的时候,他心里会不自觉地意识到,要杀死的是自己的亲人,而当他放下剑离开时,他又觉得愧为人子,愧对父亲。于是,观众看到了一个犹犹豫豫优柔寡断的哈姆雷特。只见他在舞台上来来回回地踱步,并说出了一句迄今为止最经典的文学名言: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a question。
哈姆雷特不是没有机会复仇,但他一次次(有意无意)地让机会溜走了。之所以错失机会而没立刻行动,与人民无关,与“他个人的力量过于单薄”无关,原因只在于他内心的犹豫,而这份犹豫,正是莎士比亚成功塑造哈姆雷特这一人物的最重要原料?;蛘撸颐且部梢哉庋?,哈姆雷特这个形象的全部优点就在于他的犹豫。因为,它不是懦弱的犹豫,它的根源在于人性;是人性,在每次关键的时刻,使哈姆雷特把举起来的剑又垂落下去。这种垂落下去不仅不代表他的懦弱,反而使哈姆雷特这一形象更具维度,更能揭示哈姆雷特作为一个人文主义者,其身上存在着的人性,并成为打动观众的闪光点。
试想,如果哈姆雷特缺少人性而只有理性,只是一心一意地琢磨着复仇,并在第一次有机会杀死克劳迪斯的情况下,一剑终结了对手,《哈姆雷特》还有现在的魅力吗?那样的话,不仅故事情节会变得单一,内容会缺少深度,哈姆雷特的人物形象也会失去光彩,难以再让观众为之动容。
就西方文学作品论,任何一部伟大的作品,如果缺少人性,而只有语言的华丽和情节的曲折,都不可能成为伟大的作品?!豆防滋亍分圆恍?,除了因为它的情节曲折和人物生动,更主要的因素则在于,它成功地凸显了人性在事件冲突中的不可避免。这,我认为,正是《哈姆雷特》之所以为世界文学之瑰宝的直接原因。
关于哈姆雷特的犹豫,弗洛伊德有另一种视角,而且通过进一步分析,他还得出了一个心理学的名词,名为“恋母情结”。所谓“恋母情结”,在《哈姆雷特》中指哈姆雷特在潜意识里把母亲看作自己的情人,而他父亲,老哈姆雷特,在他的潜意识里,不过是他的情敌。也因此,毒害他父亲的那个人等于是替他自己完成了一件他潜意识里早已渴望完成的事。换句话说,他要杀死的新国王实际上就是潜意识中的他自己。也因此,他在复仇这件事上,一次又一次地表现出犹豫。
当然,我说的和弗洛伊德说的都不一定准确,但我相信,哈姆雷特的犹豫绝不是因为他脱离人民群众,势单力薄。你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