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河南
引言:我对河南的地理一窍不懂,过去是不屑,也许是鄙视链作祟,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都在改变,我一直搞不懂 洛阳、郑州、开封的位置,直到看到下文才整明白 。唐朝安史之乱之后,承接啦汉唐两代的繁华之后,长安所处的关中平原由于人口的增加而土地开垦过度而不堪重负开始凋敝,吃饭是首要问题,这时候的洛阳成为对接汉中的饥民的地方,即所谓的中原地带。之前是京杭大运河的开凿,江南的富庶之地的稻米通过运河的漕运可以接济北方的上百万张嘴,尤其是开封是大运河的终点,所以洛阳和开封不分伯仲,只不过开封一直是宋代首都所在,但是 燕云十六州在南北朝时期被割给北方的金、辽?;坪幽习兜穆逖?、开封地形没有关中的四塞之地的依据山脉地形设置关卡要隘据守,平原地带适合耕作但对于北方的铁骑也是一马平川无险可守,非常被动,国力强盛到还好(宋初)一旦衰败,尤其是宋代弃武从文,不尚武,以至于开封也开始衰败和凋敝,元代开始,转移到北京 ,后来成为 明清两代的国都。郑州只是清末明初要修铁路,经过勘察的结果,洛阳、开封附近的郑州(过去叫郑县)是依据地势架设铁路桥过黄河的的不二之选,之后围绕这个车站发展近现代的工业,郑州成为河南的省会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秦朝到唐朝的千年时间里,生产水平的提高带来了人口的剧增。关中因平原面积狭小,已再也无法满足大规??鸦牡男枰说孛苋涨骷馊?。与此同时,随着气候和环境的恶化,关中地区水灾旱灾不断,导致越来越多人迁出关中。
与关中临近的中原,平原面积广阔,适合大面积耕种,吸引了大量人口的涌入。中原开始逐渐取代关中成为新的经济中心。
汴州(开封)地处中原腹地,在运河通济渠和黄河的交汇处,有利于整合中原的资源,逐渐取代洛阳成为了中原的经济和政治中心。
此后的五代北方政权以及北宋的百年时间内,开封坐拥地理优势和水利便利等条件,成为国家都城。尤其在北宋,经历从宋太祖赵匡胤等几代皇帝的励精图治,到宋徽宗时期,首都开封空前繁荣??飧?、
但相比洛阳,开封的繁华过于短暂。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导致国防实力孱弱,无力应对北方少数民族入侵。1127年金灭北宋,宋朝皇室赵构南迁并在杭州定都,史称南宋。
南宋虽然没有放弃收复中原的努力,但实力限制一直无力收复中原。中国形成宋金对峙的局面,直到1279年元朝统一全国才结束。元朝建立后定都北京,意味着封建大一统王朝的政治中心从此迁出中原地区。
朝鲜特别在于他属于藩属国,承认他的皇帝的,所谓的征东就是攻打日本的前哨阵地。
大蒙古国时期,蒙古曾多次入侵高丽,高丽无奈之下成为其附属国。此后,高丽王国和元朝之间的联系愈发紧密,高丽国王为了稳固权势,主动依附元朝,高丽也成为元朝的一个行省和宗藩国。元朝对高丽,也算厚待,将历代公主嫁入高丽成为皇后,其子成为未来的国王。这为事实上的元朝和高丽建立了姻亲舅甥的关系。日本和高丽相距不远,高丽国王得了元朝的庇护,尝到了甜头,也不会对着干,慢慢地开始支持征伐日本。至元二十年(1283),元朝在高丽设置了征东行省,高丽国王任征东行省省丞,专门负责管理高丽和征伐日本之事。不止如此,根据记载,元朝还曾在高丽重镇和边远要塞等地设立许多镇边万户府,派驻大量军队。
宣政院也是藩属国的变种,只是宗教上承认元朝,实际掌管西藏的还是达赖喇嘛。察合台就不赘述啦,是成吉思汗的侯国,跟忽必烈的元朝是平起平坐的。
1899年,在张之洞的主持下,一条北起北京,南至汉口的京汉铁路开始修建。在铁路的规划过程中面临着一个重要的选址问题:从哪里穿过黄河。
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因素导致开封一带的黄河泥沙淤积,成为地上悬河,意味着要从开封穿越黄河,不仅提高了修筑成本,且后期维护成本极高,风险大。
相比之下,郑县北部的邙山头不仅宽度短,而且水流相对平稳,施工难度小,成本低。因此,京汉铁路决定选择经过郑县跨河,绕过了省会开封和古都洛阳。
《清史稿·交通志》记载,当时需要选择铁路越过黄河的大桥的修建位置,而开封段处的黄河土质沙松,被称为黄河的“豆腐腰”,在黄河泛滥时自保尚且要用心,在其上修筑铁路就更危险了。郑州以东,是黄河历史变动最剧烈的一段开封本身就是众多洪水与重建后的产物
1906年,全长1214公里的京汉铁路全线通车。为了能够连起省会开封及西部重镇洛阳,清政府在京汉铁路竣工后着手修建183公里长的汴洛铁路,并于1909年竣工。两条铁路在此交汇,为郑县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京汉铁路和汴洛铁路为郑州发展为城市奠定了基础,而两条铁路线的延长,则使得郑州的地位显著提高。新中国成立后的1953年,在汴洛铁路基础上,修建了东接苏北重镇连云港,西甘肃兰州的陇海铁路,陇海线成了中国东西的交通要道。
总结下:洛阳被PK掉是因为要绕路、开封是因为地上河。郑州黄河小蛮腰,最经济。
洛阳
2021年3月18日,不少偃师人一觉醒来,发现自己摇身一变成了名正言顺的洛阳市民。
比偃师人更高兴的还有黄河南岸的孟津人——因为他们不仅成了城里人,而且还把北岸的吉利“吞并”,成为了洛阳面积最大的市辖区。
这一天也是洛阳人普天同庆的一天。一年一度的牡丹花会即将到来,市区面积扩大至原来的2.8倍,必定是除了洛阳地铁一号线3月28日官宣通车之外的另一件大喜事。
洛阳区划调整后的七个市辖区,还让隔壁的“老对手”郑州羡慕不已。
啥意思,洛阳也要摊大饼啦,扩展区域,收纳更多的土地作为流转,吸纳更多的人口,这样整体吨位才能上去,嗨,套路啊。福兮祸所依。
洛阳留给人们的印象,类似于一个适合拍文艺电影的“失落之城”:如果不是有龙门石窟和白马寺,如果不是公交车上的“天子驾六”涂装,很难想象这是一座有着4000年立城史的、集华夏文明于一身的“天下之中心”。
- 洛阳的暗淡时刻
在唐末农民起义后期,起义军攻入洛阳大肆掳掠,将洛水两岸的城池彻底化为丘墟。
连绵不断的战争,使得曾经作为运输线的大运河逐渐无暇管理,也因此慢慢淤塞。唐朝覆灭后,原住民为了躲避战火,携老扶幼南迁至江淮一带。南方人口数量多又没有战乱,自然利于安居乐业,经济增长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经济重心逐渐南移,作为漕运中心的洛阳的地位犹如明日黄花。北宋时期,关中腹地的长安尚有镇守西北边疆的作用,而处于盆地内部的洛阳则显得略为鸡肋。即使洛阳出身的宋太祖赵匡胤想力排众议定都于故土,但江淮一带雄厚的经济也让他不得不屈服于群臣,东迁汴京。----------开封
过了数十年,从开封罢官的司马光回到洛阳潜心撰史,留下了“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的箴言。北宋中期,金兵屡屡入侵,范仲淹特意提出了“天下无事则居汴,天下有事必居洛”的复都之言,但因循守旧的北宋王朝早已将洛阳推下神坛,将这番言论当作耳边风。
元朝灭宋后,洛阳降为河南府治,不再为京城。
失去了首都地位和大运河的依托,加上战火的摧残,洛阳早已不复旧时光景。宋徽宗当朝时,洛阳还是一个有20万人口的中型城市;而到了元中期,人口锐减至不足万人,城池也缩回到了洛河以北。
1902年,日本著名建筑史学家伊东忠太第一次来到洛阳,对城邑规模之小感到非常吃惊。
“洛阳城邑其小如斯,想来城中人口也就不过25000人许,”伊东忠太在其著作《中国纪行——伊东忠太建筑学考查手记》中写道,“堂堂洛阳,实在是出人意料。”
在追赶当代之工业文明,却又失去了现代。
新一线城市研究所发布的《2020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上,郑州被纳入“新一线”城市中,而洛阳则被归入了三线城市,连二线也算不上。
至于悠久雄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千百年来和洛阳演绎了双城传奇的西安借着新媒体的东风,在2019年被再次捧红;而同一年,洛阳被住建部和国家文物局通报批评,差点就丢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称号。
瞎折腾,白忙活,除啦 少林寺、龙门石窟、就没啥玩的。
文章出处:《五秒内,请说出河南经济第二城》
1、